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政治(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从仰韶文化带有纵横交错棋盘图形的陶器出土以来,围棋的发展历程已拉伸逾5000年,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经验。下列对围棋认识正确的是</p><p>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p><p>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记载了文化发展的轨迹</p><p>③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p><p>④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之一,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字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错误;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②错误;根据材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可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符合题意;围棋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旭,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2016年猴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有万福送万家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写春联、送福字活动、网友互动游戏及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广泛集聚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打造新民族品牌。由此可见</p><p>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p><p>②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p><p>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④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特征。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③符合题意;2016猴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以“万福送万家”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写春联,送“福”字活动,网友互动游戏及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广泛凝聚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打造新民俗品牌。由此看出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故①符合题意;②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故排除;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林春的《果熟来禽图》……一部中国制作的名为《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短片从第一帧画面开始,古韵悠然,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精妙绝伦的宋代古画仿佛有了生命,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深深打动了观众,目前已成为首部冲击2017年度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中国作品。这主要说明</p><p>A.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p><p>B. 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p><p>C. 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p><p>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的相关知识。题中,《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大众传媒只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C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A不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B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7月7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要严厉打击使用违法违规文化产品开展的网络表演活动和对网络表演活动进行格调低俗的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行为等。这是因为( )</p><p>A. 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B. 网络文化表演属于腐朽文化,应坚决予以取缔</p><p>C.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p><p>D. 文化环境决定人的文化素养,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错误;网络文化不等于腐朽文化,B错误;题中严厉打击使用违法违规文化产品开展的网络表演活动和对网络表演活动,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C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并不是由文化环境决定,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这是央视猴年春晚歌曲《六尺巷》。这首歌得名于康熙年间宰辅张英对安徽桐城邻居“让出三尺”的故事。歌曲传唱后,人们纷纷前往实地领悟,体会其互敬礼让、和谐包容、进退有度的文化内涵。它告诉我们</p><p>①发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p><p>②文艺创作就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p><p>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p><p>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且享用文化</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错误;文艺创造不仅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还要立足社会实践、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②错误;歌曲《六尺巷》通过央视猴年春晚广为传唱,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③符合题意;《六尺巷》得名于康熙年间宰辅张英对安徽桐城邻居“让出三尺”的故事,歌曲传唱后,人们纷纷前往实地领悟,这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且享用文化,④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2015年戛纳电影节售出超过1001万元人民币的版权,创下中国动画国际销售的最好成绩。业内人士认为,其成功得益于这是一部自觉追求“中国化、东方美”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有着接续传统、兼收并蓄的努力。这说明( )</p><p>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p><p>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p><p>③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p><p>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既紧密相连又融为一体</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业内人士认为,其成功得益于这是一部自觉追求“中国化、东方美”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有着接续传统、兼收并蓄的努力。这说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适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是不科学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要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其中要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尤其要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这样做的依据是( )</p><p>A.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p>B. 发展戏曲文化产业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p><p>C.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p><p>D.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是在发挥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故A符合题意;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而不是发展戏曲文化产业,故B错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途径,故C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A。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钱钟书(1910-1998年)先生所著《管锥编》一书,近130万字,考证和诠释《周易》、《左传》、《史记》、《老子》等古代典籍,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涉猎英、法、德、拉丁、意大利、西班牙等外文书籍二千余种。其中议论,兼及文、史、哲、社会、政治、心理、语言、考古、民俗等十余门学科。由上可见,《管锥编》 </p><p>①可对读者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有所启示 </p><p>②是厚古非今、中西合璧、打通文史的杰作 </p><p>③是汲取多国家多民族文化成果的学术著作 </p><p>④开启了扬弃和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由材料可见,《管锥编》可对读者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有所启示,①当选;②不选,《管锥编》没有表明属于厚古非今、中西合璧、打通文史的杰作;③当选,《管锥编》是汲取多国家多民族文化成果的学术著作;④不选,开启了扬弃和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夸大了《管锥编》的作用。</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46.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br /> </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36.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继承<br /> </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发展<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46.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依据<br /> </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36.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极的、落后的部分<br /> </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46.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态度<br /> </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36.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br /> </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46.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做法<br /> </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36.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和剔除<br /> </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48.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关系<br /> </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br /> </p></td></tr><tr><td style="width:46.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36.2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87.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杂技是我国最早面向世界舞台的民间艺术。在杂技艺术家的开拓下,茶、扇、服饰、戏曲等都被纳为杂技创作题材,使杂技有情节、有故事、知识性、趣味性兼备。观众欣赏杂技,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新的时代气息。杂技艺术的发展说明 </p><p>①面向世界的文化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p><p>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成就其博大精深 </p><p>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p><p>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有关知识。题中杂技是我国最早面向世界舞台的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成就其博大精深,②符合题意;在杂技艺术家的开拓下,茶、扇、服饰、戏曲等都被纳为杂技创作题材,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符合题意;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dc5b6a09/SYS201801021854091453285329_ST/SYS201801021854091453285329_ST.001.png" width="335" height="7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是文化传播重要手段 </p><p>②能够对事物作出形象生动的概括 </p><p>③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 </p><p>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题中“龙”的书写,基本能把人们心目中的龙的形状表现出来,表现了汉字能够对事物作出形象生动的概括,故②符合题意;题中中国文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体现了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故③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①错误;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再回故乡疑似客,浓浓乡情哽胸口,任感情朝夕奔流,任思绪悠悠穿越时空。”乡愁,那是一段回不去的时光,承载着你我对故乡的思绪。这说明乡愁</p><p>①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谷的文化沉淀 ②反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p><p>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征</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有关知识。材料中“浓浓乡情哽胸口”,表明乡愁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故①符合题意;题中“任思绪悠悠穿越时空” 反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无关,也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5年12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期间,主办方特别设置了“气候与子孙后代区”,通过内容丰富的展览、参与体验等气候文化主题活动,帮助普通民众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主办方这一做法是基于  </p><p>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p><p>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p><p>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p><p>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查文化的特点。材料中说明的是巴黎气候会议中主办方利用文化的宣传帮助民众了解气候变化,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不符合题意; 通过文化的宣传帮助民众认识气候变化,说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和政治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通过内容丰富的展览、参与体验等气候文化主题活动宣传,文化对人的影响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请问您尊姓大名,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中国人初次见面常用俚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这表明“地名” </p><p>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p><p>②具有延续性、地域性、一元性特征 </p><p>③潜在一种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 </p><p>④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这表明“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蕴藏着个人情感,故③④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①错误;地名不具有一元性的特征,故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亲友之间相互馈赠红包、寄予祝福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可今年,这一习俗却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悄然发生着变化——网络“抢红包”热潮席卷全同,这场全民参与的网络“红包暴雨”让传统红包黯然失色,也让春节年俗开始散发日渐浓郁的现代气息。这表明</p><p>①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p><p>②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p><p>③新兴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④科技应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统文化的继承、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传统习俗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几大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抢红包”热潮席卷全国,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但又能因时而变, 科技应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②④符合题意;互联网的作用没有改变而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①说法错误; 材料未提到文化交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浙江话剧团将莎士比亚剧《第十二夜》改编为儿童剧。该剧在国内一上演,就受到小学生的热烈欢迎。这说明</p><p>A. 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与普遍规律</p><p>B. 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p><p>C. 证明经典文化的价值远高于流行文化的价值</p><p>D. 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第十二夜》,被浙江话剧团(简称浙话)第一次用儿童剧的方式来展现莎翁剧,该戏在国内一上演,就受到小学生的热烈欢迎,这表明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故A符合题意,B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经典文化的价值并不是总高于流行文化的价值,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诗宋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表明</p><p>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p><p>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p><p>④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唐诗宋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她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表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②④正确;题干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但未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也没有体现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故①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分别命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它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p><p>①一定的社会文化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形成②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p><p>③传统文化是推动本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④传统文化应因时而变,不断注入时代内容。</p><p>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得出的,它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形成,文化先于当时经济的发展,说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发展,故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因时而变,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G20峰会文艺晚会(又名《最忆是杭州》)是一台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盛宴。漫山遍野的采茶女唱着杭州代表性民间小调《采茶舞曲》,令整个西湖都随之轻盈律动;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合奏呈现的《高山流水》,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可见( )</p><p>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p><p>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立风骚</p><p>③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p><p>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艺晚会上的作品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领风骚,②不选;《最忆是杭州》是一台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盛宴,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③正确;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主办方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用灯光和3D技术介绍巴西的视觉盛宴。从热带雨林中的土著人乐土到大批移民到来后的民族大熔炉,巴西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自己的多元文化,而桑巴节奏和摇滚、流行音乐、波萨诺瓦又将巴西人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开幕式的成功说明( )</p><p>①凭借一定的物质载体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播 </p><p>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③各民族文化差异是由各民族历史不同造成的</p><p>④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借鉴</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在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主办方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介绍巴西的视觉盛宴表明了凭借一定的物质载体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播,故①选项表述正确。巴西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自己的多元文化,而桑巴节奏和摇滚、流行音乐、波萨诺瓦又将巴西人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表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②正确。③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A。</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民族文化</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文化</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表现</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原因</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结论</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7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p></td></tr></table><p> </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乌镇文化属吴越文化,地处江南水乡,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乌镇名人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茅盾、鲁迅等文化名人,为乌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p> 如今,乌镇依托互联网,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中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乌镇已全方位融入“互联网+”的元素,民情二维码、智慧自行车、智慧信息亭、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网络化、智慧化”,“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千年乌镇演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小镇。</p><p> “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让乌镆声音引领互联网未来,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说明乌镇文化焕发青春活力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乌镇文化在继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促进自身发展。</p><p>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乌镇文化实现了人文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乌镇文化的腾飞。</p><p>③乌镇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互联网大会使乌镇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了国际影响力。</p><p>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p><p>【解析】本题命题透析本题以乌镇文化为情景,综合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文化创新的意义。</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说明乌镇文化焕发青春活力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首先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思考,其次可以从科技的进步推动乌镇文化实现了人文和科技的融合发展;然后可以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角度思考;最后,可以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全景展示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生长流变的历程,揭示了茶文化对世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播出后获得普遍赞誉。 </p><p>  该片秉持“中国视角,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通过中国的一片小小茶叶,将整个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立足新时期文化发展要求,精心选取了60位“茶人茶事”,展示与茶相关的历史风云、人生追求。北京人刘驰前往格鲁吉亚寻访曾祖刘峻周种茶做茶的印迹,折射出中国茶光耀异国的历史;张天福老人不仅在半个多世纪前发明中国首台木质手推糅茶机、创办福建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在他身上做茶和做人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大学生曾亿馨迷恋上传统的茶道表演“龙行十八式”,终日苦练,为的是实现弘扬茶文化的梦想……片中的每一位茶人,都因茶而具有了不同精神世界,彰显了人性的朴素、高贵和美丽,给予观众“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和洗礼,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分享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做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p><p> </p></div></div>
<div><p>【答案】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该纪录片生动形象地传递了中华茶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华茶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中外茶文化沟通交流,推出融汇各种特质的新文化,推动茶文化的创新;共享世界各国茶文化,分享各国茶文化的魅力,促进世界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p><p>【解析】本题命题透析本题以中国的茶文化为情景,综合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大众传媒的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做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属于措施类试题。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大众传媒的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城市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这些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也将因此黯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提高中国文化自信、树立城市精神的重要举措。</p><p>结合材料,就文化作用而言谈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④文化塑造,与利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市民的素质。⑤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研究城市文明的演进,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p><p>【解析】本题命题透析本题以城市文脉为情景,综合考查文化的作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和文化遗产的知识。</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就文化作用而言谈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要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入手;其次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角度思考;然后从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角度思考;最后从文化遗产的地位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分析现实意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孝是中华文化最悠久、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伦理观点,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干孝”。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的新“24孝”标准,倡导“常回家看看”。对比新旧“24孝”,不变的是千古“孝道”的内涵,变的是践行孝道的方式。 </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就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对于孝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④对于孝文化传承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解析】本题命题透析本题以孝文化为情景,综合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是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就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属于认识类试题。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