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18:26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所谓“草根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社会形态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变化,出现的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民间产生的大众平民文化现象。它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草根文化不仅定规着一些人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他们几代人的精神境界。草根文化现象:</p><p>A.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的产物</p><p>B. 具有亲民的突出特点,注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p><p>C. 是我们重视文化创新的结果,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p><p>D. 难登大雅之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背道而驰</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草根文化是社会文化繁荣的表现之一,A项符合题意;B项忽略了草根文化作用的两重性;草根文化“生于民间,长于民间”,C项不符合题意;D项观点片面,并非所有的草根文化都是这样。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关于如何传承这些传统文艺,有的学者这样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p><p>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p><p>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p><p>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p><p>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传统戏曲、古典诗词和书法在变化发展中都有稳定的精神气质,技艺会变精神不变,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不是创新,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古为今用,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化进现在的歌词中。方文山的《青花瓷》中“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中“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由此可见,文化创新的过程是:</p><p>①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p><p>②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p><p>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过程            </p><p>④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过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和文化创新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意“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化进现在的歌词中”,说明了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的过程,①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过程,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过程,③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④颠倒了二者关系,表述错误;题意没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②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合肥一中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绿化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都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合肥一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p><p>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能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p><p>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p><p>④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说法错误,优秀文化能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校园环文化建设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符合题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论有着丰富的内涵,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以下古语蕴含的思想依次是:</p><p>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摘自张载《西铭》</p><p>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p><p>③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摘自《左转》</p><p>④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气功--------董仲舒</p><p>A. 民本、仁爱、诚信、正义</p><p>B. 诚信、民本、正义、仁爱</p><p>C. 仁爱、民本、诚信、正义</p><p>D. 正义、仁爱、诚信、民本</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统治者与人民,人与人之间要像爱同胞手足一样,①体现了仁爱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是把君王比作船,把百姓比作水,意思是说,百姓能够拥戴君王为王,也同样有力量废除君王,就像水可以载动船只,也可以淹没船只,②体现了民本思想;“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意思是信用是一个国家的珍宝,是百姓所依赖的,③体现了诚信思想;“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是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宣明大道而不计较功利,体现了正义思想,故C符合题意;ABD均对应错误,故排除ABD。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节也叫“过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它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古代先人把五谷的生长周期叫作“年”,中国传统的春节的文化情怀是:“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除夕之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可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体验是:</p><p>A. 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p><p>B. 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p><p>C. 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p><p>D. 对记忆中除夕夜的回忆与怀念</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设问的关键词“更深层次”。材料中体现的过去的传统文化的留恋和重视,而不是担忧,A不符合题意; 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对团圆、思念等传统思想的珍视,B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会因时而变,C不符合题意;从更深层次角度来说,D不如B更能体现材料的意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西方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有专家认为,在中国,教育是个人、家庭、国家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对于教育的目的,一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二是通过教育实现个人、家庭和国家的理想。而在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从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中可以得出:</p><p>①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       </p><p>②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p><p>③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教育的迥异   </p><p>④文化影响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目标的确定</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从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中可以看到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文化影响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目标的确定,故①④正确;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是支配,故②错误;材料体现了文化的不同导致教育目标也不同,没有说明中西教育的迥异,故排除③。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即方言。虽然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可以说方言是文化社会信息的集合体,隐藏着诸多密码,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去运用。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依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p><p>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p><p>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p><p>③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p><p>④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精深的理解。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文学作品运用方言表达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不是民族性特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①③符合题意,排除④;②观点错误,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仁义礼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这是中华民族先民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也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上述材料启示我们:</p><p>①要认真审慎分析传统道德规范,并有鉴别地加以对待</p><p>②道德发展脱离不开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p><p>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④要加强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说明要认真审慎分析传统道德规范,并有鉴别地加以对待,要加强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①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故②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③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政治教师要求学生以“文化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为观点,写作一篇时政小论文。你认为下列可以作为合适论据的是:</p><p>A. 诸子论辩、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兴盛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p><p>B. 异国他乡定居了几十年的海外华裔,仍然保留着喜欢喝绿茶,讲家乡话的习惯</p><p>C. 古希腊、古罗马在生产力落后于今天情况下,创造出后世欧洲文化难以企及的高峰</p><p>D. 文艺复兴运动结束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推动了西方国家持续的繁荣昌盛</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题干中“文化在经济社会系统的诸要素中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说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古希腊罗马在生产力落后于今天情况下,创造出后世欧洲文化难以企及的高峰”说明文化可以先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C符合题意;A强调思想运动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B强调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D强调文化对经济社会具有反作用,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下列对文化自信理解正确的是:</p><p>①文化自信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p><p>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p><p>③文化自信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p><p>④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文化自觉,故排除题肢①;“文化自信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说法错误,故排除题肢③。题肢②④是对文化自信的正确理解,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典文化,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流传下来代表某一时期的精髓的思想、经典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尊重经典、弘扬经典,是我们的崇高责任与神圣使命。时尚文化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的。体现着文化某种发展趋势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的特征。当时尚文化进入大学校园形成独特的大学校园时尚文化时,大学们的消费型行为也受到很大影响,电子产品、名牌服饰、精美礼品等成为大学生首选的消费品。这种盲从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风气、有损健康心理的形成。关于经典与时尚,向来有不同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 时尚文化就是落后文化,必须坚决抵制,经典文化是先进文化,必须弘扬</p><p>B. 时尚文化代表新文化,我们应积极提倡,而对于经典文化我们必须继承</p><p>C. 经典与时尚并存,是文化繁荣的体现,不应加以干涉</p><p>D. 对待时尚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引导,对待经典文化我们既要继承也要创新</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及其态度。AB两项都观点绝对化,不选;C项不加干涉是不对的,对时尚文化应加以引导;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材料说明:</p><p>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p><p>②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独树一帜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p><p>③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p><p>④中华古典园林如同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材料信息,题中园林艺术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说明园林艺术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激发我们对民族的信心和祖国的热爱,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表述正确与题意无关;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餐桌礼仪就是指在吃饭用餐时在餐桌上的礼仪常识,餐桌礼仪可谓源远流长。这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它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p><p>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p><p>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p>③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p><p>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的产生。考查学生记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首先读懂材料意思,然后结合排除法选择。材料中“餐桌礼仪,不仅是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以上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说明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故①②符合题意;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③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相对独立性”,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自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著名学者楼宇烈曾说过,到底是中国文化影响了佛教,还是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也不怎么重要了,佛教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文化骨髓里面去了。这主要说明:</p><p>A.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B.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p><p>C.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p><p>D.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深入到中国的文化骨髓里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故B符合题意;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材料未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不会融合统一,故C错误;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是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材料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古代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今天治国理政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列观点中对用法治理念治理国家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p><p>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西汉)刘安</p><p>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老子</p><p>③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北宋)包拯</p><p>④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明)张居正</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思想的继承。考查考生理解古文的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可抓住关键词即可。①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有常理,而以对民众有利为根本,没有体现用法治治理国家;②的意思是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也就是说,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没有体现用法治来治理国家;③的意思是法令执行了,纪律自然就严明,那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没有教化不好的百姓,体现了用法治来治理国家;④的意是,法令该不该坚持,不在于年代长短,而在于是否适用于当时情况,是否有利于百姓安定,体现了用法治治理国家的理念,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这一观点对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有启示作用。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一启示作用的是</p><p>A.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p><p>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创新发展</p><p>C. 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p><p>D. 推陈出新、求同存异、以我为主、引领风尚</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通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C适合题意;ABD均不完全适合题意,排除。故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通过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p>美育教育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幼儿园美育要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p><p>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美育在育人化人中的重要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美学作为优秀文化是育人化人的重要精神力量,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p><p>②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p><p>③美育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p><p>④美育能够使学生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p><p>⑤美育能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造就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p>【解析】此题考查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该题设问指向明确,要求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作答,经过进一步分析设问可知考查文化的作用。通过分析材料可知美育属于优秀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组织答案,注意条理性,避免漏掉知识点。我们可以从:①美学作为优秀文化是育人化人的重要精神力量,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塑造美好人生。③美育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美育能够使学生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⑤美育能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造就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p><p>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走向未来。</p><p>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弘扬中国精神为什么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鼓舞和动员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今天,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p><p>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p><p>③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p>④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唯有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将中国梦变成现实。</p><p>【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分析说明类题目。解题时要注意审题。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鼓舞和动员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今天,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唯有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说明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p><p>材料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当代中国青少年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p><p>材料二在加强青少年培养和教育方面,一定要发挥广大“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五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锤炼并形成了坚定的人生理想、崇高的精神风范、优良的工作作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老同志们一定要关心青少年的人生追求,以“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孜孜不倦地投入这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从而赢得全社会的尊敬和爱戴。习近平一再强调,我们要弘扬“五老”精神,尊重“五老”,爱护“五老”,学习“五老”,重视发挥“五老”在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作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p><p>运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说明关心青少年成长为什么要重视发挥“五老”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重视发挥“五老”的作用,是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p><p>②“五老”的高尚道德品质,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发挥“五老”的作用,有利于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模范的熏陶和影响下将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p><p>③“五老”坚定的人生理想、崇高的精神风范以及所形成的宝贵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发挥“五老”的作用,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p><p>④“五老”身上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挥“五老”的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p><p>【解析】此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本题以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2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问知识限定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题型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从“五老”的组成和特点分析重视发挥“五老”作用原因,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即可。如: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重视发挥“五老”的作用,是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②“五老”的高尚道德品质,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发挥“五老”的作用,有利于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模范的熏陶和影响下将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五老”坚定的人生理想、崇高的精神风范以及所形成的宝贵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发挥“五老”的作用,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五老”身上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挥“五老”的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p><p>材料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们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洲主张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p><p>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知识说明“茶文化”与“酒文化”可以兼容的理由。</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角度看,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应该兼容。                                          </p><p>②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p><p>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欧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p><p>④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有利于推动中欧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范围是文化多样性,设问的方向是“分析‘茶’与‘酒’可以兼容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题型。据此回忆课本基础知识,比如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承认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原则;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次把课本理论和“茶”与“酒”可以兼容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作答。</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