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17:24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4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同胞的吃、穿、住、行都具有十分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侗族自治县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这表明</p><p>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必然促进社会发展</p><p>B.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p><p>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p>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与交融。A项错误,优秀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CD不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丝瓜俯视着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的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p><p>A.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p><p>B.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p><p>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p><p>D.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的南瓜和丝瓜各有所长,是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选B;A体现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C体现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D是以偏概全的表现,否认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一直在努力。“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如期实现,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但对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这</p><p>①坚持了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p><p>②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p><p>③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p><p>④坚持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内涵。“节能目标如期实现,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但对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体现了我们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矛盾分析法,选D;②与材料无关;④错误,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梁启超的观点</p><p>①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性                </p><p>②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p><p>③承认了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p>④承认了英雄人物对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影响</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社会发展的物质性。“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的观点是英雄史观,夸大了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性,但是承认了英雄人物对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影响,①④正确,选B;②不选, 该观点看到了英雄人物的作用但是没有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③与材料观点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下边的漫画所包含的哲理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920b41cb/SYS201801021910356851828939_ST/SYS201801021910356851828939_ST.001.png" width="216" height="12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p><p>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p><p>③事物的矛盾离不开人们的主观感受 </p><p>④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在温饱还得不到解决的阶段,思考的是温饱问题,温饱问题解决后思考的是教育医疗等问题,体现了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以前的解决温饱这个主要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选A;③④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图为第二十九个国际志愿者日时中国发布的志愿服务标识——“爱心放飞梦想”。标识以汉字“志”为基本原型,鸽子和彩带图案诠释了友爱互助的民族传统;标识有“中国志愿服务”的中英文字样,多处巧妙地以英文字母“V”构图。标识传达的文化信息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920b41cb/SYS201801021910357945349046_ST/SYS201801021910357945349046_ST.001.png" width="204" height="1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p><p>②文化创新是不同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p><p>③中国传统思想对志愿服务具有深刻的影响   </p><p>④志愿服务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集中展示</p><p>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继承。材料中的标识“中国志愿服务”的中英文字样,多处巧妙地以英文字母“V”构图,体现了文化创新要与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借鉴,②正确;标识“鸽子和彩带图案诠释了友爱互助的民族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对志愿服务具有深刻的影响,③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④错误,夸大了志愿服务的作用和地位。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创意中国”为主题的“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国文化季”活动于8月在英国举办,该活动通过戏剧、音乐、舞蹈、设计、时尚、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向英国公众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p><p>A. 有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p><p>B. 促进两国文化趋向同一,助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p><p>C. 是继承传统的基本途径,突显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D. 体现文化促进了经济繁荣,有助于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选A;B错误,因为各国文化不会趋同;C不选, 继承传统的基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D夸大了文化交流的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统计表明,目前全国综艺节目的90%是从国外引进。为此,我国每年需要付出超过2亿元的版权费。这表明推进文化建设必须(  )</p><p>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p><p>②立足实践,锐意创新 </p><p>③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p><p>④推进文化市场繁荣昌盛</p><p>A. ①②    B. ①④</p><p>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社会实践,锐意创新,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②③符合题意。①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用户在网络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信息被关注和转发,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公众参与街拍,慈善基金参与,警方出警调查核实……“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由此可见</p><p>①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p><p>②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p><p>③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不断互动建立具体联系的过程</p><p>④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改变条件建立固有联系的过程</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信息被关注和转发,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公众参与街拍,慈善基金参与,警方出警调查核实”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该活动的建立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不断互动建立具体联系的过程,选A;②错误, 因为量变也不是不可逆的;④不选,固有联系是不能改变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让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从哲学上看,转变发展方式必须        </p><p>①重视量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p><p>②重视质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p><p>③重视系统优化,加快产业升级    </p><p>④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p><p>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这需要我们重视质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系统优化,加快产业升级,选D;①不选,因为扩大生产规模不是创新;④不选, 我们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年冬至来临,天气会愈加寒冷。从古代农业社会开始,在饮食、游戏等方面,我国民间围绕冬至形成了不少传统习俗。就饮食方面来说,老北京人讲究要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过去,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这表明</p><p>A. 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并享用文化</p><p>B. 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保持稳定</p><p>C.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p><p>D. 古典文化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生活实践的产物。材料中的“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冬至要吃混沌,取混沌初开之意”的传统习俗是基于社会实践而产生的,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并享用文化,选A;B否认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不选;C与材料无关;D错误, 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点晴】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p><p>(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p><p>(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p><p>(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p><p>(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拥有“自知之明”,是为了提高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这种对文化的“自知之明”</p><p>①是对自身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p><p>②是推动本民族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p><p>③建立在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    </p><p>④有助于把握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材料中的自知之明强调的是“提高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这是基于对自身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①正确;②错误,因为社会实践是推动本民族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错误, 因为对于外来文化不是全面吸收,而是有选择的吸收;④正确,此举有助于把握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在这种日常现实世间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慰安。”李泽厚的观点说明</p><p>A.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p><p>B.文化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p>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p><p>D.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强调文化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而并没有涉及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观点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文化自身的特点,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并没有涉及科学文化修养对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泰民安历来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下列与“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意思一致的有</p><p>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xa0;&#xa0;&#xa0;&#xa0;②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p><p>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xa0;&#xa0;&#xa0;④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p><p>A.①④      &#xa0;      B.③④            C.①②        &#xa0;     D.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中“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强调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①项强调的是“否”和“泰”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项强调的是“损”和“益”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④两项强调的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面对经济转型的要求,相关部门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这表明              (    )</p><p>&#xa0;①人在改造世界过程要有所建树,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p><p>&#xa0;②事物量的累加就是质的飞跃</p><p>&#xa0;③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p><p>&#xa0;④正确的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方向和进程</p><p>&#xa0;A.①② &#xa0;B.①③  &#xa0;C.②④ &#xa0;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联系。加快自主创新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①③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这首乐曲,深刻的传达出创作者阿炳一生的心酸苦痛与怨愤不平,表达了人的内心世界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下列评价中,涉及到《二泉映月》创作途径的是</p><p>①毛泽东主席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p><p>②评论家说,曲中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p><p>③一位英国音乐家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p><p>④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深刻的传达出创作者阿炳一生的心酸苦痛与怨愤不平”,说明了曲中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说明了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①②正确,选A;③强调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选;④不涉及文化创新的途径,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美国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这告诉我们</p><p>①自然界随着人类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p><p>②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p><p>③月球与地球有着相同的物质结构        </p><p>④科学实验能推动认识的发展</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美国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体现了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科学实验能推动认识的发展,选B;①不选,自然界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不选, 月球和地球的具体的物质构成是不同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因潇洒、文艺范儿而走红网络。很快网上便出现各种版本的“世界那么大”体,更有商家借题发挥据此撰写广告词。这反映了</p><p>A. 文化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p><p>B.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p><p>C. 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D. 文化源之于人民群众的创意和情怀</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征。材料中的各种版本的“世界那么大”体来自于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反映了当前人们对现实工作的一种态度,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选B;A与材料无关;C错误,网络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D错误,任何文化都是源于社会实践。</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某中学博物馆里,正在举办一个题为“温情与敬意”的文化展览,学生们漫步于书香浓郁的展室,聆听着传统书画背后的故事,浸润在中华文化的温情中,与艺术大师之间展开心与心的“对话”。在这种活动的长期熏陶下,中学生们提高了修养,陶冶了情操,激发了信心。</p><p>(1)结合材料,说明这种展览活动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p><p>(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这种“对话”对中学生成长的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1)展览的场所、题目和内容,都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展览活动,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了精神力量,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这种展览活动,从学生、学校和国家、民族的具体的历史的实际出发,遵循了艺术和教育的客观规律,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p><p>(2)在中学博物馆这一文化环境里举办艺术教育的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中学生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的传统书画文化,能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p><p>【解析】本题以某学校博物馆举办题为“温情与敬意”的文化展览的活动为背景考查哲学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于意识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知识的理解。</p><p>(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意识的作用,要求考生分析展览活动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意识的能用作用包括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该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并且从学生、学校和国家、民族的具体的历史的实际出发,遵循了艺术和教育的客观规律,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p><p>(2)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要求考生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这种“对话”对中学生成长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包括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和文化塑造人生。考生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即可,要注意结合材料。</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p><p>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p><p>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p><p>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p><p>(2)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p><p>&#xa0;</p></div></div>
<div><p>【答案】(1)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p><p>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p><p>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p><p>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p><p>(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p><p>【解析】本题以世博会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作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过程等知识的理解,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回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世博会是展示台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通过世博会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世博会是大课堂,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说明了世博会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是助推器说明世博会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p><p>(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考生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过程等知识分析即可, 要注意结合材料。</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4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