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期中)政治试卷
题型:解答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p><p> 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p><p>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p><p>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 ②认识反作用用于实践。</p><p> ③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考生要指出这四个方面,同时要指出认识反作用用于实践,然后分析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p></div>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请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分析这句话。</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p>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p> ③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重视精神力量。</p><p>【解析】本题为辨析题,要求考生分析“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的观点,考查考生对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理解。该观点看到了意识的作用,即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所以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p></div>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报告出现了“美丽中国”的提法。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p><p>结合材料,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的反作用。</p><p>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反之亦然。</p><p> ③这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p><p> ④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与自然和谐相处。</p><p> ⑤规律具有普遍向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p><p>【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资源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形势”我们提出美丽中国概念,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与自然和谐相处;该理念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该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规律具有普遍向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p></div>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因此,有人认为:“成功的经验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可行的。”</p><p>请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p><p> 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p><p> ③都是性对于特定过程来说,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 分析:中国成功的经验是立足于本国具体国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的结果,因此,不一定适用于别国。学习别国的成功经验,如果能够与本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则能指导本国的发展。</p><p>【解析】本题为辨析题,要求考生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成功的经验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可行的”的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观点认为成功的经验在任何国家都是可行的,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所以考生首先要指出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内容,然后加以分析即可。</p><p>【方法锦囊】 评析类主观题一般解法</p><p>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是什么)”——“阐述道理(为什么)”——“明确做法(怎么办)”这一解题思路来作答。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的评价。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不做这件事、不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依据是指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重要性是指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必要性是指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可能性是指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成为可能;危害性是指做或不做这件事以及持或不持这种观点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第三步,明确做法(怎么办)——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准备怎样做或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p><p>A. 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B.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p><p>C.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p><p>D. 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p><p>【2】这两个寓言故事所反映出的不同结果共同说明(     )</p><p>A. 物质决定意识</p><p>B. 人可以自觉地利用和创造规律</p><p>C.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p><p>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D</p><p>【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拔苗助长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br />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及许多咖啡屋、众创空间,看到年轻人有许多奇思妙想,感慨“真是高手在民间”。“高手在民间”表明( )</p><p>A.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p><p>B. 实践出真知</p><p>C. 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D. 直接经验才有用</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A错误,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C错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不选, 因为正确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有用;“高手在民间”表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第十四号台风“莫兰蒂”在厦门翔安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红色预警。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这主要体现了( )</p><p>A.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p><p>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C.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p><p>D. 思维和存在相互决定</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体现了人们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人们的思维能够正确的反映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选C;A和B与材料无关;D错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p><p>A. 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p><p>B. 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p><p>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p><p>D. 人类已经完全把握了自然规律</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选A;B错误, 任何实践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C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夸大了人类的认识能力。</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论衡》中说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p><p>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p><p>②实践是认识来源</p><p>③无论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都来自实践</p><p>④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即无论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都来自实践,选B;①错误,因为正确的间接经验也很重要;④是对实践的错误理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表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p><p>A. 客观性 B. 具体性 C. 条件性 D. 无限性</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 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本题选A;其余三项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这两个寓言故事所反映出的不同结果共同说明( )</p><p>A. 物质决定意识</p><p>B. 人可以自觉地利用和创造规律</p><p>C.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p><p>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两则寓言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选D;A和C与材料无关;B错误,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创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是( )</p><p>A. 唯心主义 B. 可知论 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 题。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是可知论,选B;其余三项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7月1日,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他十次提到了“不忘初心”,其哲学依据是( )</p><p>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p><p>B.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p><p>C. 意识决定物质</p><p>D.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不忘初心,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树立该观点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A;B错误, 因为意识可能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C颠倒了二者的关系;D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发展西藏乡村远程教育方面,习近平曾说,远程教育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西藏地区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有( ) </p><p>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p>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p>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p><p>④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p><p>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①④适合题意;本题考查的角度是唯物论,②③属于辩证法和认识论,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即使像1+1=2这样简单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计算机二进制中,1+1=10.这说明( )</p><p>A. 真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p><p>B.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C. 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p><p>D.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故排除A。题目中,l+1=2在十进制中是正确的,但是二进制中就不正确,说明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选项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D选项与题意无关。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近期的一句流行语,被写入了许多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下列说法与“撸起袖子加油干”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p><p>①天上不会掉馅饼</p><p>②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p><p>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p><p>④艰难困苦,玉妆于成</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撸起袖子加油干”强调实践的作用,“天上不会掉馅饼”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都强调实践的作用,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强调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由此看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p><p>A. 普遍性 B. 运动 C. 客观实在性 D. 能动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故C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B排除。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故D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种观点属于( )</p><p>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p><p>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p><p>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p><p>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调了“命”是一切的主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项A正确;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1=谬误,谬误-1=真理”该公式形象地说明( )</p><p>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p><p>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p><p>③真理包含谬误的成分 </p><p>④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1=谬误,谬误一1=真理”,该等式形象地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故①②符合题意;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界限,不能说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故③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p><p>A. 国务院机构改革</p><p>B. 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p><p>C. 某同学自己认真思考数学题</p><p>D. 农民种地</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一定义决定了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故A、B、D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C项中,某同学自己认真思考数学题体现的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科学把握”。这一重大判断,体现了( )</p><p>A. 实践是具有主观性</p><p>B. 实践具有主动创造性</p><p>C. 实践具有能动性</p><p>D.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实践客观物质性的特点。物质性指的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具有客观物质的特征。根据题目,发展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以及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因而体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A选项实践具有主观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B选项表述的是意识的特点。C选项包括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想,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即做,所有包括人的实践。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客观实在理解正确的是( )</p><p>A. 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p><p>B. 是人类社会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p><p>C.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D. 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选D;其余三项不合题意。</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