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5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到2026年,未来十年是我们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聚变之年,规模农业将成为必经之路。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采取对策,即发展农业经济组织、发展规模农业十休闲农业十农业地产模式。从哲学角度看,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p><p>①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p><p>②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p><p>③坚持了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p><p>④强调了内因的作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采取对策,说明坚持了内因和外因的统;“发展规模农业十休闲农业十农业地产模式”强调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①④与材料无关。故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联合国宪章》的主权平等原则,在此基础上,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材料表明</p><p>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p><p>②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p><p>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 </p><p>④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坚持《联合国宪章》的主权平等原则,在此基础上,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表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表明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答案是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 们发现,蜾赢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 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赢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蜾赢的认识表 明:</p><p>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p><p>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p><p>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p><p>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肢①仅强调认识的无限性,未体现出认识的反复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实践和学习是获取认识的两条途径,在学习中也可获得真理性认识,故排除。人们对蜾赢的认识发生变化,这表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任何物体在占据一个与自身体积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都占据与自身相等的空间,所以它是静止的。下列说法中,与此哲学观点对立的是</p><p>A. 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p><p>B.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p><p>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p><p>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下列诗 歌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p><p>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p><p>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p><p>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p><p>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发展的实质的知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事物的普遍联系。“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体现世界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任务的决策部署,国务院2016年2月1日印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印发体现了</p><p>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p><p>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决策出发 </p><p>③实践具有能动性,要坚持正确认识的指导 </p><p>④实践决定认识,要通过实践去发展认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属于意识的范畴,它的印发有利于促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开展,这说明意识具有目的性,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正确;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要坚持从决策出发,②错误;《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印发体现了我们要坚持正确认识的指导,③正确;《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印发体现的是意识的作用,而不是体现实践的作用,通过实践去发展认识强调的是实践,与题意不符,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斜边(一条是实体经济、另一条是虚拟经济),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 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 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p><p>C.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变化会影响整体 D. 要通观全局,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整体功能并不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A项说法不严谨;整体对部分有决定作用,B项错误;“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这体现了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变化会影响整体,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部分对整体的作用,没有强调发挥整体的功能,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俗语寓意相同的是( )</p><p>A. 存在即是被感知</p><p>B. 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p><p>C.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p><p>D. 未有此事,先有此理</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意识(做饭技巧)不能脱离物质(米)而存在,这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存在即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中的语义并不相同,A项不选;“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与材料观点相同,B项正确;“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与材料中的语义并不相符,C项不选;“未有此事,先有此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语义不符,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发展智慧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便利;保护传承历史和地域文化,是为了让生活更丰富厚重,二者都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发展智慧城市应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把握节奏性,不要盲目铺项目、搞基建,而应给城市文化留够位置和空间。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p>①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p><p>②事物的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p><p>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p><p>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未体现出把握主要矛盾,故题肢①与题意不符,排除。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事物的质变,故排除;发展智慧城市应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把握节奏性,这说明要尊重客观规律,故题肢③正确。人们对发展智慧城市的认识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故题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p><p>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p><p>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p><p>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p><p>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①选项表述错误。画家通过对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创造出事物间的联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但是这种联系不是一种必然联系。③说法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是忌主观臆断的联系。故排除。②④说法正确入选。本题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做好扶贫工作,就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p><p>①坚持系统优化的观点,统筹安排  </p><p>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 </p><p>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p>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把握主流</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表明要坚持系统优化的观点,统筹安排,①正确;各个方面都要做到“精准”这体现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②正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观点,不属于辩证法观点,③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把握主流”的观点,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p><p>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p><p>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p><p>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p><p>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p><p>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故③④正确,①说法本身错误,②不是合理性的表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评价原则之间常存在矛盾。一般来说,要提高产品的性能,就要增加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升;要考虑经济性,就制约了产品性能的提升。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这启示我们,企业确定一个好的平衡点所运用的哲学方法是</p><p>A. 一点论 B. 重点论 C. 唯物论 D. 两点论</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经济性是一对矛盾,在矛盾双方中通过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较好的平衡点,说明要坚持两点论,故D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两点论,而不是重点论,排除;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辩证法,而不是唯物论,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于风能、太阳能在昼夜和季节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人们把独立的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组合成风光互补发电,有效克服了风能和太阳能独立发电的缺陷,提高了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人们的这一做法</p><p>①创造出了事物间新的联系 </p><p>②坚持整体着眼的同时重视局部</p><p>③表明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p><p>④说明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这一做法是在原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联系而不是创造了新的联系,①不选;“把独立的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组合为风光互补发电”这体现了从整体着眼,“有效克服各自缺陷”这是重视了局部,②正确;注意到风能、太阳能有很强的互补性,进而把二者组合起来发电,这表明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长亦是如此,既要承受外在压力,正需具有内在动力。”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p>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运动与变化</p><p>③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p><p>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体现类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成长亦是如此,既要承受外在压力,更需具有内在动力。”这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①④适合题意;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是错误的;③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都是在广泛吸取各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中尤其包括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这些理论成果都是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实践经验,不断地加以总结、概括而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创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这是基于</p><p>①它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人生的根本指南</p><p>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真理”</p><p>③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科学,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p><p>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人生的行动指南,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①④符合题意入选;②中“没有‘绝对真理’”说法错误排除;③中“彻底的科学”以及“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均说法错误排除。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3 月18 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爱肝日,某医院肝硬化诊疗中心主任强调,当我们的肝脏有异常时,它会主动发出诸如身体感到疲乏无力,肝区有疼痛,出现肝掌等信号,这其实在提示我们要有防范和治疗措施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p><p>①肝脏有异常时发出信号表明人体能够对异常情况作出反应 </p><p>②肝脏有异常时发出信号表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p><p>③肝区有疼痛等信号是判断肝脏是否有异常的主观依据 </p><p>④肝区有疼痛等信号是防范和治疗肝脏异常的客观依据</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肝脏有异常时发出信号表明人体能够对异常情况作出反应,①正确;肝脏有异常时发出信号并不是人脑的反映,②不选;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依据,肝区有疼痛等信号是外部表现,并不是判断肝脏是否有异常的主要依据,③不选;肝区有疼痛等信号是防范和治疗肝脏异常的客观依据,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伊索寓言》中的一则故事说,一只愚蠢的驴子有一次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浸在盐袋上,盐化了,驴子一下觉得很轻。后来,当为主人驮棉花过河时,它就故意让棉袋往水里浸泡,结果棉花袋越来越重,压得驴子站不起来。这只驴子错就错在</p><p>①不懂得事物是联系的,孤立地认识问题 </p><p>②把个性当成了共性 </p><p>③把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 </p><p>④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脱离客观实际</p><p>A. ① B. ②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盐遇水融化,减轻了重量,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棉花遇上水时就会加重重量,故驴子错把个性当成共性,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策略,②④正确;①③与题意不符。该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p><p>A. 白璧微瑕——看问题要分清主次矛盾</p><p>B. 叶落知秋——事物是普遍联系</p><p>C. 掩耳盗铃——发挥意识能动作用</p><p>D. 画龙点睛——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白璧微瑕体现看问题分析矛盾主次方面,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通过一篇树叶知道整个秋天,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掩耳盗铃强调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画龙点睛,强调重视主要矛盾,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35年的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而变化的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这反映出的哲学道理有</p><p>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p><p>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p><p>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 题中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而变化的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说明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①符合题意;改革的“不变”与“变化”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体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猴年新春,微信红包以其新颖、便捷的特点悄然成为人们的新宠。也有人认为,“逢年过节总会用红包来表达对晚辈和长辈的祝福,微信红包和其他红包没啥不一样的。”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p><p>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B.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中</p><p>C.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D. 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微信红包和其他红包没啥不一样的,这说明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B适合题意;A、C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A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可从其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p><p>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的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p><p>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所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p><p>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p><p>④大数据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错误,认识不能决定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相反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决定认识程度;②错误,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③正确;大数据的产生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④正确,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p><p>结合材料,请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正确性。</p><p> </p></div></div>
<div><p>【答案】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与升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科学发展观正确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任务与要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5分)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科学发展观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推动社会变革,推动时代的步伐。(5分)</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从任何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真正的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别回答,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要重点论述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各民主党派就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加强生态领域综合治理、实现绿色发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表示,将认真研究吸收大家的意见,起草好规划建议。</p><p>党的文件起草组将收集到的信息和意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终形成十三五规划建议。决策机关整合收集的信息的做法,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③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和未来发展。</p><p>【解析】本题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系统优化方法、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需先明确辩证法包含的范围,其次要注意本题要求用方法论来回答,而不是用相关原理内容来回答。根据材料,决策机关整合收集的信息的做法考生可从它体现了要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来认识事物;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p><p>结合材料《决定》的要求,指出并阐述其在法治建设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要从国情出发。</p><p>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法治建设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 </p><p>③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p><p>④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推动依法治国。</p><p>【解析】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该题要求结合《决定》的要求,指出并阐述其在法治建设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包括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作用等知识,具体要根据材料信息和题意要求选择使用。该题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要从国情出发。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治建设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推动依法治国。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2016年8月频繁暴雨,给全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敲警钟。到故宫看海、在武大操场游泳……网友在调侃暴雨致城市积水时,也不禁质疑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 </p><p>材料二:2016年8月10日,武汉首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开始实施,按照这部“法典”要求,以后武汉城市建设中地面必须能渗水、路面必须有坡度、地下45米打造排水“深邃”。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尽管我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人说,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p><p> </p></div></div>
<div><p>【答案】从认识的主体来看:</p><p>①人们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3分)</p><p>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3分)</p><p>从认识的客体来看:</p><p>①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3分)</p><p>②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所以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3分)</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其实是要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角度考查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的角度看,考生可以从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从实践的客体的角度看,考生可以从事物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