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是万隆会议60周年。如果说60年前“和平相处、求同存异”是万隆精神的时代主题,那么60年后的今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则最能抓住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亚非国家应该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万隆精神的同时,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这说明</p><p>A.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p><p>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p><p>C. 万隆精神走出历史误区渐趋成熟</p><p>D. 共同的价值判断是社会发展动力</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如果说60年前“和平相处、求同存异”是万隆精神的时代主题,那么60年后的今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则最能抓住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这说明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A适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动力,D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相通的是</p><p>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②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p><p>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p>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p><p>A. ②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观点“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与题意观点一致。②③入选。①④选项排除,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一位非凡的创新者,带着他的梦想和传奇辞世。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那个魔器般的“苹果”,更在于他对“智慧之学”的情有独钟。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p><p>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p><p>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p><p>③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p><p>④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哲学只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方法。题目中,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故①②④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老子和贝克莱都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贝克莱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p><p>A. 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p><p>B. 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p><p>C. 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p><p>D. 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描述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它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规律产生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而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的观点是认为人的观念是世界的本源,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因此老子和贝克莱的观点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共同点是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B正确;A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排除;C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不是共同点,排除;两者的观点都没有对世界是否是可知的进行说明,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幻小说《回到未来2》中幻想的“磁悬滑板”灵感来自于悬浮列车,某科技公司把“磁悬滑板”变成了现实,该项技术还将应用于建筑物,避免建筑物在地震中损坏或倒塌。“磁悬滑板”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表明</p><p>A. 人为事物的联系应以科学幻想为条件</p><p>B. 幻想和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p><p>C. 创新意识和创新神推动了实践的发展</p><p>D.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人为事务的联系不能以科学幻想为条件,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我们需要把握条件,故排除。本题材料主要讨论科学幻想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与联系的普遍性无关,排除选项故B。故本题答案选C。</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pt"><td style="width:8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作用<br /> </p></td><td style="width:336.4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表现<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8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r /> </p></td><td style="width:336.4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科技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8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br /> </p></td><td style="width:336.4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8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br /> </p></td><td style="width:336.4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br /> </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按照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p><p>①未有这事,先有这理</p><p>②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科学的原予和分子</p><p>③天地合力,万物自生</p><p>④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A. ③→④→② B. ②→③→④ C. ③→②→④ D. ②→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②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和分子,这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③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④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故正确的传导顺序为③→②→④,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p><p>①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p>②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p>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p><p>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该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罗马教皇的观点 则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故①③选项表述正确入选。②选项错误,排除。④选项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问题,排除。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正式贯通;预计2017年年底建成通车。港珠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设计建造技术先进,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这体现了以下哲学道理</p><p>①人们能够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联系</p><p>②应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发展</p><p>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科学技术的产物</p><p>④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建立事物新的联系</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④选项表述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根据自身的意愿随意建立联系。题目中,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表明了人们能够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联系,应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发展。故①②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心理学上认为“儿童必须以与内在资源相匹配的速度处理各种问题”。“过早”会造成失衡。在适当防御机制发展出来之前就让孩子独立,过早撤除关爱,很可能形成“假性独立”看似坚强无畏,实则迷茫脆弱,同时伴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这一结果警示家长们,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应</p><p>A. 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越晚越好</p><p>B. 重视内因的作用,防止近墨者黑</p><p>C. 把握适度的原则,防止适得其反</p><p>D. 坚持联系的观点,防止因循守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并非越晚越好,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内因的作用不是材料中强调的重点,故排除。材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但是未体现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故排除选项D。根据材料中两次提出来“过早”,即应坚持适度原则,防止适得其反,符合材料,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p><p>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国总人口继续增长,2014年末达到13.68亿人,受人口年龄结构以及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出生人口从2010年159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687万人,保持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老年人口不断上升。2011年,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9.4亿后开始回落。2014年降至9.3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年13.3%高到2014年的15.5%,总量达到2.12亿人。</p><p>这次人口政策调整,是中央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它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p><p>我国人口政策调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哪些知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口政策应结合人口状况的变化而调整; </p><p>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合理的人口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p><p>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适时调整人口政策,是 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p><p>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人口政策也要因时而变。</p><p>【解析】本题以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我国人口政策调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哪些知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故考生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角度以及改革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家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它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它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它更是民风社风的根基、社会和谐的基础。</p><p>“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家风隳坏,祸及全家。普通家庭家风不正、管教不严,子女很容易招惹祸端;领导干部家庭,如果家风崩毁,则不仅祸害家族,而且还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p><p>弘扬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零教的典范。</p><p>结合材料,就如何对待家风,试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进行分析。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传承良好家风,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传统家风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若答出矛盾具有普遍性,可以替代给分)</p><p>②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和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适应时代要求,对传统家风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发掘其现实价值,积极改造其不合时宜的内容。</p><p>③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 合。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传统家风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也包含一些对当今时代家风建设仍有价值的普遍性道德准则 。</p><p>【解析】本题以弘扬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就如何对待家风,试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进行分析。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故考生可以从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的角度说明传统家风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次,可以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的角度说明对传统家风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发掘其现实价值,积极改造其不合时宜的内容;第三,可以从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角度,说明传统家风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也包含一些对当今时代家风建设仍有价值的普遍性道德准则。</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是20世纪8 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p><p>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姑娘们斩巴西、擒荷兰,这两场比赛都赢得堪称荡气回肠。主攻手朱婷展现出来的强大攻击力,在每次重扣得分之后,最终展现给我们的实力和精神气质,都能激起国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而每一位女排姑娘在关键时刻“稳得住”,面对绝境决不放弃的精神,也通过电视画面激励了亿万中国人。</p><p>在面对情绪高涨的媒体采访,教练郎平平静的说道“不要因为胜利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科学训练。”精气神和技能战术两方面都要强大了,才能在强者如林中脱颖而出.女排精神和过硬的技术,相辅相成,才是这个时代应该有的价值观。</p><p>上述材料如何体现辩证唯物论道理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女排精神刻苦训练,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是女排夺冠 的客观基础; </p><p>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 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使人向上。中国女排逆境 中夺取冠军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p><p>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既重视技术,又重视 科学训练, 体现了对排球运动规律的尊重; </p><p>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女排精神正体现了这一 点。</p><p>【解析】本题以中国女排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体现了重点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其设置比较科学。总的来看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上述材料如何体现辩证唯物论道理的。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给出的材料要进行认真分析,从中材料的表述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故本题中考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起从实际出发、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以及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等角度展开分析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