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15:55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p>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p><p>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p><p>C.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p><p>D.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体现了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荷兰著名的代尔夫特蓝瓷的蓝色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都源于特别的制作过程,画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氧化钴黑色成分的颜料,经过特别烧制,发生化学反应,黑色就会变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这种特别的制作过程</p><p>A. 说明认识水平决定了实践的发展过程</p><p>B. 立足于实践探索,建立新的人为事物联系</p><p>C. 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p><p>D.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突破了规律的限制</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发展过程决定认识水平,A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突破条件的限制创造联系,C错误;著名的代尔夫特“蓝”特别的制作过程表明了立足实践的探索,建立新的人为事物联系。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古语启示我们</p><p>A. 世界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p><p>B. 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实际</p><p>C.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p><p>D. 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有条件的,A错误;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错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启示我们思想要适应变化发展是实际。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古语与“绝知此事要躬行”包含相同哲理的是</p><p>A. 横看成岭侧成峰    B. 长江后浪推前浪</p><p>C. 梅花香自苦寒来    D. 事非经过不知难</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横看成岭侧成峰”体现人们的立场、立足点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长江后浪推前浪”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梅花香自苦寒来”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这首小诗蕴含哲理与下列名句体现的哲理最为一致的是</p><p>A.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p><p>B.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p><p>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p>D.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p><p>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p><p>B. 重视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p><p>C.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p><p>D. 是否承认意识有能动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p><p>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p><p>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p><p>③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本原</p><p>④物是感觉的集合</p><p>A. ③→②→①</p><p>B. ③→②→④</p><p>C. ②→③→④</p><p>D. ②→③→①</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p><p>A. 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p>B. 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p><p>C. 哲学源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p><p>D. 哲学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哲学不仅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A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B错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错误。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是强调实践活动的</p><p>A. 物质性    B. 能动性    C. 社会性    D. 主观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践的特点的知识。A不符合题意,“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故排除;  选项B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实践客观物质性活动  ,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我们要结交有益的朋友,这是因为</p><p>①要把握事物的自在联系</p><p>②我们处在普遍联系之中</p><p>③要承认事物的客观联系</p><p>④我们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结交有益的朋友,是因为要把握事物的自在联系,要承认事物的客观联系,我们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提出:“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从矛盾的角度看,“多”与“少”之间</p><p>A. 二者之间的转化是无条件的</p><p>B. 存在不相容的对立</p><p>C. 存在相互贯通的一面</p><p>D. 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 “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从矛盾的角度看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多”与“少”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错误。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街小巷。人们都在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p><p>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p><p>②事物的性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p><p>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人们都在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说明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客观变化的实际,④错误。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认识的对象、来源和目的分别是</p><p>A. 客观事物、实践、改造世界</p><p>B. 实践、客观事物、改造世界</p><p>C. 客观事物、实践、检验真理</p><p>D. 客观事物、书本知识、获得真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改造客观世界是人们认识的目的。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p><p>A. 意识决定物质的存在方式</p><p>B. 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p><p>C. 先知后行重在知</p><p>D.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同时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有条件的,B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p><p>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p><p>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p><p>③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p><p>④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进步;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诺贝尔生物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大脑中的内置的“GPS”,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这一成果或许可以帮助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者摆脱由于空间记忆受损而造成的困扰。这表明</p><p>A. 人的认识能力是惊人的,可以破解任何难题</p><p>B. 科学的发现可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p><p>C. 人的大脑承载了许多功能,有待人类去发现</p><p>D. 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新的认识规律</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强调了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这一成果或许可以帮助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者摆脱由于空间记忆受损而造成的困扰”则强调了科学的发现可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选B;A过于绝对化;C与材料主旨不符;D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随意创造规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将“1.01的365次方等于37.8”和“1.02的365次方等于1377.4”这两个等式解读为:每天只比你多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p>A.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发展</p><p>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必须抓住时机促成飞跃</p><p>C.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p><p>D. 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坚持适度原则</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每天只比你多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须要重视量的积累。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孔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在于肯定</p><p>A. 事物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p><p>B.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发展着的物质世界</p><p>C. 人生历程体现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p><p>D. 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孔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在于肯定了事物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0年,欧洲科学家第一次较长时间捕捉到了自然界的反物质。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p><p>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p><p>B.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p><p>C.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p><p>D.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7084def1/SYS201801021943553753497451_ST/SYS201801021943553753497451_ST.001.png" width="247" height="20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p><p>B.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p><p>C.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p><p>D. 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和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漫画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表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本《论语》,有人能一目十行,不到几分钟就复述出来。研究人员采用先进的光遗传方法,证实了“瞬间记忆”的幕后“操纵者”为大脑内侧的前额叶。人们能获得这一发现是因为</p><p>①记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p><p>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新的手段</p><p>③创新推动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p><p>④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世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研究人员采用先进的光遗传方法,证实了“瞬间记忆”的幕后“操纵者”为大脑内侧的前额叶”因为实践为认识提高了新的手段,推动了认识水平的提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的许多名言名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名言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p><p>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视量的积累</p><p>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p><p>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p>④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体现了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②不符合题意;“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④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说明掌握整体优化的方法要</p><p>①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p><p>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p><p>③注重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p><p>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要求联系起来考虑,统筹兼顾;“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说明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第一次提出并断定反物质的存在。1995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质。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于2008年升空寻找反物质。从哲学上看,反物质是</p><p>A. 不属于物质的范畴</p><p>B. 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p><p>C. 属于意识范畴</p><p>D. 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反物质也属于物质的范畴,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说法中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p><p>A.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p><p>B.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p><p>C.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p><p>D.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体现了事物都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p><p>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p><p>B. 运动是无条件的、相对的</p><p>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D. 运动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错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答案为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每到年终岁尾,人们总要总结一年的得失成败。而在汉字文化圈及相关区域,也有一项这样的活动:评选年度汉字。用新加坡《联合早报》年底汉字评选活动的名称来概括,就是“字述一年”,即由民众选出一个汉字来概括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年里的社会焦点及民众的深切感受。</p><p>2016年,日本的年度汉字是“金”,马来西亚是“贪”,新加坡是“忧”,台湾地区是“苦”,而海峡两岸年度汉字则是“变”,我国国内年度汉字为“规”。</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7084def1/SYS201801021943534846581809_ST/SYS201801021943534846581809_ST.001.png" width="553" height="18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完成一篇时事短评。</p><p>(要求:有理有据,合乎逻辑,至少2个哲学原理,字数300字以上)</p><p>&#xa0;</p></div></div>
<div><p>【答案】36、本题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结合材料,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等角度,言之成理即可。</p><p>【解析】设问要求从哲学角度完成一篇时事短评,考生分析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联系材料,结合相关的哲学原理,从民众选出一个汉字来概括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年里的社会焦点及民众的深切感受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辩论通常指双方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辩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辩论双方一辩的主要任务是开篇立论,简明扼要地阐明本方观点。</p><p>以“实践比学习更重要”(正方)VS“学习比实践更重要”(反方)为辩题,任选正方或反方,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撰写一辩的辩词。(20分)</p><p>(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有理有据,合乎逻辑,300字以上。)</p><p>&#xa0;</p></div></div>
<div><p>【答案】  37、本题答案主要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p><p>水平1:理论运用准确,阐述问题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事例恰当,显示出较高的学科素养。</p><p>水平2:理论运用比较准确,阐述问题有条理,能用事例说明问题,显示出基本的学科素养。</p><p>水平3:理论和事例存在明显欠缺。</p><p>水平4:答非所问或观点错误。</p><p>【解析】题目要求从哲学角度撰写一篇辩词,考生分析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答题知识要点,紧扣要求,任选正方或反方一个角度分析,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对于实践与学习哪个更重要,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