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p><p>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p><p>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p><p>D.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相对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这些看法和观点指引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做法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观念、思想是世界观,行为、习惯是方法论,思想观念决定行为习惯,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适合题意;A颠倒了二者关系,错误;C、D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这说明哲学智慧</p><p>A. 产生于寓言故事</p><p>B. 源于古代文献的流传</p><p>C. 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p><p>D. 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这些成语故事表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哲学就如同阳光,有了哲学,明明亮亮,能视通万里看得远;掌握哲学,穿云破雾,能思接千载想得深。”这一论断是说</p><p>A. 哲学是所有人类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B. 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C.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D. 哲学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所有问题</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强调哲学的作用。本题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适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A错误;B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代的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一观点属于</p><p>A. 主观唯心主义</p><p>B. 客观唯心主义</p><p>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D. 不可知论</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文中满心而发充满宇宙可以看出他是说的自己,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p><p>A.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p><p>B.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p><p>C.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p><p>D.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适合题意,排除B、D;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C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属于世界观的是</p><p>A. 一切从实际出发</p><p>B.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p><p>C. 闻鸡起舞</p><p>D. 刘斌早上5点起床</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A是方法论,不适合题意;B属于世界观,适合题意;C、D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论断说明</p><p>A.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p><p>B.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p><p>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D. 具体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该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这句话,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具体科学的进步,它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说明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依据,D符合题意,排除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A错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画饼不能充饥”蕴含的哲学思想是</p><p>①物质与意识不能等同 ②精神因素并不重要</p><p>③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④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画饼不能充饥” 说明物质与意识不能等同,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①③适合题意;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p><p>A.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B. 人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p><p>C. 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p><p>D. 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规律,但不能改变和创造规律,B、D错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C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p><p>A. 哲学与世界观密切联系</p><p>B. 哲学是将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p><p>C.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p><p>D.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B两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目要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p><p>①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要求  ②正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律动 </p><p>③正确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正确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②③④均适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①荒漠化治理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p><p>②适当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p><p>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p><p>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决定因素</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知识,考查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人退”治理荒漠化,说明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人退方法治理荒漠化,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①②适合题意;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③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是</p><p>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p><p>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p><p>C. 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p><p>D. 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承认相对静止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所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否认相对静止夸大绝对运动的观点;二者的分歧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故该题选D;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p><p>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p><p>A. ①②⑨ B. ③④⑧ C. ⑦⑧⑩ D. ②④⑥⑦</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哲学中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他不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中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③⑤⑧都是现象上的稳定,而非本质的必然;⑨⑩在现象上也不稳定;②④⑥⑦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p><p>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p><p>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p><p>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p><p>④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这是承认了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是不变的稳定的,是承认了静止;在每一瞬间又不是它本身,是承认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综合在一起,本观点认为事物是既运动又静止,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正确的认识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不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运动,③错误,因此正确答案就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和具体科学关系的正确说法是</p><p>A. 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科学的统一</p><p>B.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的科学知识</p><p>C. 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科学</p><p>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不符合题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具体科学的科学概括和总结,B错误,D适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古代欧洲,有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特(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下列观点与这首诗体现的观点一致的是</p><p>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p><p>③水是万物的“始基” ④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p><p>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题干强调海洋这具体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这正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①③符合题意;②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适合题意;④是主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381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2pt"><td style="width:42.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colspan="3" style="width:316.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物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1.25pt"><td style="width:42.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基本观点</p></td><td colspan="3" style="width:316.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p></td></tr><tr style="height:23.25pt"><td style="width:42.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派别</p></td><td style="width:87.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td><td style="width:108.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td><td style="width:98.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35.25pt"><td style="width:42.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要区别</p></td><td style="width:87.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p></td><td style="width:108.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p></td><td style="width:98.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td></tr><tr style="height:46.5pt"><td style="width:42.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基本评价</p></td><td style="width:8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p></td><td style="width:108.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p></td><td style="width:98.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这是因为</p><p>A. 理论只有不断发展才对实践有指导作用</p><p>B. 科学理论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p><p>C.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先进的理论</p><p>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p><p>A. 阶级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科学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B卷)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这一定义应这样理解</p><p>①物质具有客观性  ②物质具有可知性 </p><p>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物质是具体事物的总和</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①②③适合题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也不是具体事物的总和,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p><p>A.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p><p>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p>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适合题意,B错误;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A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流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p><p>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p><p>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p><p>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p><p>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通过分析看出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正确的揭示了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但材料考查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某一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p><p>①哲学可以代替科学和艺术 ②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到哲学的影响</p><p>③哲学指导科学和艺术 ④哲学是万能的,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和艺术</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中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影响,②③适合题意;哲学不能代替科学和艺术,①错误;哲学不是万能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当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要期望以“地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说明</p><p>A. 思维和存在都具有可知性</p><p>B.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p><p>C. 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p><p>D.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2】如果用“地图”来修正“地形”那就是</p><p>A. 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的不可知论观点</p><p>B. 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的可知论观点</p><p>C. 思维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p><p>D. 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C</p><p>【解析】本题以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为背景,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际情况(地形)是物质范畴的,是第一性的,理论(地图)是意识范畴的,是第二性的。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说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C适合题意;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存在具有可知性,A观点错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错误,D不适合题意,排除。</p><p>【2】实际情况(地形)是物质范畴的,是第一性的,理论(地图)是意识范畴的,是第二性的。如果用“地图”来修正“地形”那就是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适合题意,排除D;A、B是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存在,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p><p>①唯心主义 ②唯物主义 ③不可知论 ④可知论</p><p>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材料中休谟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在有无同一性上是不可知论,①③适合题意,排除②④,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联系和依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p><p>请利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观点说明,中国要发展 ,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p><p> </p></div></div>
<div><p>【答案】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p><p>(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规律,经济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p><p>(3)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是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抗拒这一进程。</p><p>【解析】本题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p>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设问指向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p><p>古有诗人云:“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p><p>亦有诗人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p><p>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首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p><p> </p></div></div>
<div><p>【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p><p>(2)运动时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解析】本题以古代诗词的形式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知识,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p><p>本题以古代诗词的形式考查有关哲学知识,“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反映了变化发展的观点,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反映了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