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勇敢地将认识问题归之于理智直观,彻底取消了物自体,是一种绝妙的灵感。”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他的老师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的评论。下列与费希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观点是 </p><p>①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p><p>②“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 </p><p>③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p><p>④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勇敢地将认识问题归之于理智直观,彻底取消了物自体,是一种绝妙的灵感”这说明费希特的观点应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派别。“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说明气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与费希特不属于同一哲学派别,①不选;“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观点与费希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费希特不属于同一哲学派别,③不选;“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④观点与费希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p><p>A.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p>B. 未有此气,先有此理</p><p>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p><p>D. 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项与此观点相同;AC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往的一切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这句名言旨在说明</p><p>A. 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脱离实践的主观想象</p><p>B. 只有解释了世界,才会更好地改造世界</p><p>C. 离开了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没有意义</p><p>D. 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这和以前的哲学是不同的。题中 马克思这句名言旨在说明,离开了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没有意义,故C符合题意; 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脱离实践的主观想象,此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只有正确解释了世界,才会更好地改造世界,故排除B;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D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我们正在寻找确定新的价值取向,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学者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的哲学”,这说明</p><p>A. 哲学是智慧之学,为人们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p><p>B.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C.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科学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p><p>D. 哲学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哲学的产生的知识。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哲学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不是方法指导,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哲学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这为哲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 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B. 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p><p>C. 哲学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化发展</p><p>D. 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真正的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A项不选;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B项正确;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化发展决定哲学的变化发展,C项错误;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 ) <br />①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事物 </p><p>②在历史观中,肯定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p><p>③在认识论中,把人的感知觉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p><p>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表现在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事物,①正确;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实践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②不选;把人的感知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是错误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③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有少数几个州允许安乐死,但是有严格的条件,俄勒冈州就是安乐死合法的州之一。为此,俄勒冈保健科学大学对安乐死的焦点——病人的自愿要求,进行了调査,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果,对安乐死是否能合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掲示了 ( ) </p><p>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②不可知论贯彻生活的各个方面 </p><p>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作用 </p><p>④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对“安乐死的焦点——病人的自愿要求”进行了调査,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果,这说明人的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揭示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不可知论贯彻生活的各个方面观点错误,②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③不选;通过实际调查来确定安乐死是否能合法和实施,这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甲同学认为“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乙同学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p><p>材料二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p><p>——《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p><p>(1)材料一中两位同学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派别?材料中二的观点有什么科学之处?</p><p>(2)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什么样的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甲同学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乙同学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②材料二中观点的科学之处在于,它看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p><p>(2)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这种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p><p>【解析】本题以甲乙两同学的观点和名著中的言论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认为“心”决定一切,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是把绝对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中的观点看到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也认识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有着根本的分歧,这是它的科学之处。</p><p>(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等方面来阐释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什么样的观点。</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他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恒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p><p>材料二 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p><p>(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p><p>(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p><p> </p></div></div>
<div><p>【答案】(l)材料一说明自然科学研究受世界观的支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受哲学世界观的制约, 材料二说明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p><p>(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一方面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存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哲学又指导具体科学,并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研究的方法由世界观决定,具体科学研究的方法要以方法论为指导,</p><p>【解析】试题分析:</p><p>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题目分别从自然科学家的感受和哲学家的感受两个角度、自然科学的作用和哲学的作用两个侧面全面揭示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甲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p><p>(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基本观点? </p><p>(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为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p><p>(3)它们的基本分歧是什么?</p><p> </p></div></div>
<div><p>【答案】(1)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p><p>(2)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感觉、意志、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③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p>(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p><p>【解析】本题以甲乙两人的不同观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结合材料分析,“天”不以尧和桀的意志为转移,这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故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把绝对理念当做世界的本原,这说明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p><p>(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为唯心主义阵营,它可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考生再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叙述一下即可。</p><p>(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考生从此角度作答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