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p><p>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目强调要学以致用,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选B。A强调实践的发展,与题意无关。C.D说法错误,应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p><p>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p><p>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p><p>D.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相对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这些看法和观点指引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做法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观念、思想是世界观,行为、习惯是方法论,思想观念决定行为习惯,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适合题意;A颠倒了二者关系,错误;C、D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哲学就如同阳光,有了哲学,明明亮亮,能视通万里看得远;掌握哲学,穿云破雾,能思接千载想得深。”这一论断是说</p><p>A. 哲学是所有人类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B. 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C.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D. 哲学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所有问题</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强调哲学的作用。本题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适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A错误;B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代的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一观点属于</p><p>A. 主观唯心主义</p><p>B. 客观唯心主义</p><p>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D. 不可知论</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文中满心而发充满宇宙可以看出他是说的自己,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p><p>A.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p><p>B.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p><p>C.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p><p>D.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适合题意,排除B、D;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C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p><p>A. 所有物质现象的总和</p><p>B.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p>C. 对主观现象的反映</p><p>D. 人们能感觉到的事物</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B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不是物质现象的简单相加。C、D选项均错误,排除。</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实在</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存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涵</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外延</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实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地位</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的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存在性,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是多变的、易逝的</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p><p>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p><p>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p><p>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p><p>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p><p>A. ①②⑨ B. ③④⑧ C. ⑦⑧⑩ D. ②④⑥⑦</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哲学中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他不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中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③⑤⑧都是现象上的稳定,而非本质的必然;⑨⑩在现象上也不稳定;②④⑥⑦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意思是</p><p> A.只有现世才有智慧 B.人人都有智慧</p><p> C.哲学是哲学家独创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A错误,哲学的智慧是一代代人不断累计而出的,不能仅仅认为是一代人的智慧,排除。B选项本身没错,但与题干没有联系,故排除。C错误,哲学不仅仅需要哲学家,更需要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提供智慧,故排除。D正确,学会了哲学就会让人更加聪明。</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①荒漠化治理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p><p>②适当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p><p>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p><p>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决定因素</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知识,考查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人退”治理荒漠化,说明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人退方法治理荒漠化,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①②适合题意;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③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殊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这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是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p><p>A.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p><p>B.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p><p>C.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p><p>D.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这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是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表明了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故D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选项错误,意识产生于实践。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这句名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p><p>A. 认识是发展的 B. 认识具有无限性</p><p>C. 认识的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D. 意识是客观的</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认识论角度来看,这说明了认识具有无限性;故B选项入选。A选项没有体现。C选项表述错误,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D选项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宗教观念、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梦境奇遇等都是:</p><p>A.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p><p>B.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了人脑的结果</p><p>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虚幻的反映 </p><p>D.现实生活中完全找不到</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这是因为</p><p>A. 理论只有不断发展才对实践有指导作用</p><p>B. 科学理论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p><p>C.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先进的理论</p><p>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道德经》中教导人们: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p><p>A. 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奴隶</p><p>B. 认识自然界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自然界</p><p>C. 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p><p>D. 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A选项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B选项错误,改造自然需要尊重客观规律。C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即表明了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故D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看法是</p><p>A. 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p><p>B. 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p><p>C. 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p><p>D. 梦就是一种物质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解决了科学难题,这说明了梦这种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不存在独立的精神世界。B选项错误,意识不可以脱离物质存在。D选项错误,梦是一种精神活动不是物质活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无线城市网络的构建,需要通信、网络、智能平台等各部门的配合,这反映实践具有</p><p>A. 社会历史性 B. 直接现实性</p><p>C. 客观物质性 D. 主观能动性</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题目中,无线城市网络的构建,需要通信、网络、智能平台等各部门的配合,这反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故A选项入选。B、C、D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孙子兵法》云:“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项羽据此破釜沉舟大破秦军;马稷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同一兵法在不同情况下产生不同效果,说明</p><p>A. 理论的变化赶不上实际的变化 B. 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p><p>C. 理论指导实践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 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项羽根据兵法“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但是马稷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同一兵法在不同情况下产生不同效果,说明理论指导实践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故C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的上的伟大变革,他第一次实现了</p><p>①科学基础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p><p>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p><p>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p><p>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④适合题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某一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p><p>①哲学可以代替科学和艺术 ②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到哲学的影响</p><p>③哲学指导科学和艺术 ④哲学是万能的,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和艺术</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中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影响,②③适合题意;哲学不能代替科学和艺术,①错误;哲学不是万能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当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要期望以“地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说明</p><p>A. 思维和存在都具有可知性</p><p>B.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p><p>C. 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p><p>D.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2】如果用“地图”来修正“地形”那就是</p><p>A. 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的不可知论观点</p><p>B. 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的可知论观点</p><p>C. 思维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p><p>D. 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C</p><p>【解析】本题以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为背景,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际情况(地形)是物质范畴的,是第一性的,理论(地图)是意识范畴的,是第二性的。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说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C适合题意;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存在具有可知性,A观点错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错误,D不适合题意,排除。</p><p>【2】实际情况(地形)是物质范畴的,是第一性的,理论(地图)是意识范畴的,是第二性的。如果用“地图”来修正“地形”那就是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适合题意,排除D;A、B是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存在,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p><p>结合材料,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的辩证唯物论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就是从我国目前和未来的实际出发的表现。</p><p>(2)规律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就是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的表现。</p><p>【解析】本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的辩证唯物论依据。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的表述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其依据即可。材料中,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就是从我国目前和未来的实际出发印发该文件,故其依据上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中,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就是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故其依据是规律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低碳生活逐步被人们所接受。</p><p>请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观点,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p><p> </p></div></div>
<div><p>【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并不断完善。</p><p>(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p><p>【解析】本题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观点,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即可。故本题考生着重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两个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为。创意产业推崇个人创造和精神创新,利用人的创造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目前,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把创意产业作为其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重要动力。</p><p>有人认为,创意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请运用“意识的本质”的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p><p> </p></div></div>
<div><p>【答案】(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p><p>(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p><p>可见,创意来源于客观存在,并非人脑。</p><p>【解析】本题以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把创意产业作为其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重要动力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分析观点:创意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考生首先可以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的角度说明,创意作为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即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其次,可以从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角度说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由于30多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写进党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p><p>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p><p>(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p><p>【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解读,根据材料的表述从中提取出核心性的表述,然后说明其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即可。材料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生可以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角度进行说明;材料中,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写进党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故考生可以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