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12:2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两者的主张分别属于</p><p>A.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B. 可知论    不可知论</p><p>C.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D. 辩证法     形而上学</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荀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9月,日美研究人员宣布,在距离地球约100亿光年的宇宙中首次发现了造星</p><p>运动正趋于停止的星系,并发现星系内很多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使作为造星原料的气体</p><p>被释放到星系外部,这是造星运动停止的原因。在此之前科学界一直未弄清造星运动停止</p><p>的原因。这表明</p><p>A. 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B. 认识是个追求终极真理的发展过程</p><p>C. 认识是个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过程</p><p>D. 认识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日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星系内很多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使作为造星原料的气体被释放到星系外部,这是造星运动停止的原因。但是,在此之前科学界一直未弄清造星运动停止的原因。这表明认识是个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过程;故C选项入选。A选项中“超越历史条件”的表述错误。B选项错误,不存在终极真理。D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日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也能包住火”。这说明  </p><p>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p><p>③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的意识可以改变客观世界的固有联系</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耐火纸”, 从此“纸包不住火”变成了“纸也能包住火”,既表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也体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改变的,③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的意识可通过实践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p><p>①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p><p>②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p><p>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p><p>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 “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说明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符合题意;“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说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符合题意。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推翻,只是向前发展了,①说法错误;人们在实践中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④说法错误。正确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融入了“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时代课题”体现了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成果。这说明了实践具有</p><p>A. 客观物质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普遍多样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融入了“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时代课题”体现了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成果。这说明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故C选项入选。A、B选项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诗词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p><p>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C.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p><p>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该观点“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其意思指坐着谈论大道理,不如亲身实践,故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故A选项体现的哲理与题意一致。B、C选项体现了对于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D选项体现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2010年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国谋划和前瞻性部署。这纲要的出台反映了</p><p>①意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p><p>②意识活动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p><p>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p><p>④意识活动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意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选项错误,意识活动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题目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2010年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国谋划和前瞻性部署。这纲要的出台反映了意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故①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p><p>①日月星辰    ②马克思主义       ③人脑      ④基本路线        ⑤动植物   </p><p>⑥国家        ⑦工程设计方案     ⑧电磁场    ⑨法律和法规</p><p>A. ①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⑦⑨    C. ②④⑦⑨    D. ②④⑥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日月星辰、人脑、动植物、国家以及电磁场均属于物质的范畴。故排除法②④⑦⑨均不是物质的范畴。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的之事。播种一种观念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先改变习惯;要改变习惯,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改变观念。这是因为</p><p>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B. 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法</p><p>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p><p>D.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A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B选项表述错误,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要改变命运,先改变习惯;要改变习惯,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改变观念。这是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故C选项入选。</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观</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方法论</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别</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7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流行于闽南.潮汕.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的梨园戏中的角色有生.旦.净.丑.贴.外.末。这些角色的相应脸谱是对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这说明</p><p>A. 梨园戏脸谱源于人们的加工创作</p><p>B. 脸谱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深刻反映</p><p>C. 梨园戏脸谱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p><p>D. 戏剧艺术是改变客观世界的精神力量</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梨园戏脸谱是对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说明它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C正确且符合题意;艺术源于客观现实,梨园戏脸谱源于客观现实,A说法错误;B D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p><p>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p><p>B. 所有有形的物体</p><p>C. 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p><p>D. 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东汉著作《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载地球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即窗户)而坐,舟行不觉也。”这表明</p><p>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p><p>B. 静止是绝对的.有条件的</p><p>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D.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故B本身说法错误,首先排除;地球一直处于运动之中,但我们乘船坐在窗户边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这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上述观点</p><p>A. 前者正确.它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p><p>B. 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夸大事物的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p><p>C. 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p>D. 前者错误,它夸大了物质的运动;后者正确,它正确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该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说明了物质都是运动的;而克拉底鲁认为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该观点只看到了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故A选项表述正确入选。其他选项判断均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暗物质(Dark Matter)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暗物质实验组得到的实验结果,进一步缩小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区域。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材料揭示了</p><p>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p><p>B.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p><p>C.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p><p>D.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目前中国暗物质实验组得到的实验结果,进一步缩小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区域。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材料揭示了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故B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选项是针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与题意无关。D选项的表述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一个方面</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二个方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容</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地位</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意义</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正确放映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p><p>A.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p>B.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p><p>C.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p><p>D.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谁决定谁及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故A选项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关系。B、C、D选项均是唯心主义,都没有正确反映二者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多跨一步》蕴含的哲理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1/cf857520/SYS201801022101152348313733_ST/SYS201801022101152348313733_ST.001.png" width="153" height="1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性</p><p>B. 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具有条件性</p><p>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p>D. 是与非的矛盾,只有对立没有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C选项表述与漫画主旨不符。D选项中“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表述是错误的。该漫画中,多往前走一步就由“是”变成了“非”,故说明了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具有条件性;故B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人口老龄化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红利不断消减,</p><p>我国全面放开 二胎政策。这表明</p><p>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真理不断被超越和否定</p><p>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随着人口老龄化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红利不断消减,我国全面放开 二胎政策。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故①③入选。②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包括</p><p>A. 唯物论和辩证法    B. 实践论和矛盾论</p><p>C. 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哲学的不同,不仅在于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还在于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故D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励志情怀叫“洪荒之力”。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p><p>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p><p>C. 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    D.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故排除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故B错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意识是主观的,故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伞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产品,某伞业公司却不断赋予它新的功能。该公司以小搏大,以晴雨伞为主导产品,包括伞具.雨衣.锁具生产,把一个小产品做成了一个大产业。该公司从全球性气候变化.紫外线增强中意识到,防紫外线产品是个大市场,于是及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研发出获得国家专利的防紫外线系列伞产品,一问世就畅销国内外,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控制低档伞产品数量,兼并了两家国有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p><p>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材料中该公司成功的经验。</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公司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p><p>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该公司在经营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研究市场,开发新产品。</p><p>③我们要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只有把工作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p><p>【解析】本题以某伞具公司不断创新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材料中该公司成功的经验。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中该公司的做法进行仔细审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结合相关哲学生活的知识进行分析即可。材料中,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公司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考生可以从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该公司在经营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研究市场,开发新产品,考生可以从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考生可以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说明只有把工作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p><p>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p><p>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 </p><p>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p><p>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识记和理解,属课本基本原理的运用,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课本内容,并简单结合材料阐释一下即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表现在四个方面,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然后运用上述原理结合材料内容简单概括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侵权责任法》的制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须要求。当今,新形式的侵权行为.大规模的侵权现象不时发生。可以认为,在相当程度上,《侵权责任法》的发展走向体现了一个国家立法政策的价值取向和法律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民法及整个法律文明的未来。 </p><p>请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涉及侵权责任的共性问题和现实生活的问题迫切需要,决定着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侵权责任法》。 </p><p>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对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减少民事纠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p><p>【解析】本题以《侵权责任法》的制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须要求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了灵活性与综合性。首先,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说明涉及侵权责任的共性问题和现实生活的问题迫切需要,决定着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侵权责任法》;其次,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的角度说明《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对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