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p><p>A.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p><p>B.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p><p>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p><p>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考生解答时,要注意本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求选择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水打荷叶”的景象,衬托出荷塘的幽静,即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题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过去说到“雾”,很诗意,现在一提到“雾”,就想起“雾霾”。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 “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p><p>B. “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C. “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p><p>D. “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过去说到“雾”,很诗意,现在一提到“雾”,就想起“雾霾”。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这说明了“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B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C选项表述错误,“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D错误,“雾”的意象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4月,张献忠千船沉银抢救性发掘工作到一段落,目前的开掘面积共2万余平方米,出水包括佥册、“西王赏功”金币、银锭、铁矛等3万余件文物。“沉银”面目的揭开,有助于了解张献忠的行军路线、征饷方式以及与地方官府的关系,乃至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的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和经济制度等,这说明</p><p>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p><p>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p><p>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p><p>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选项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沉银”面目的揭开,有助于了解张献忠的行军路线、征饷方式以及与地方官府的关系,乃至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的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和经济制度等,这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故①④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殷商至春秋战略,天人关系成为当时思想领域中的首要问题,形成“类”“象”等观念,由此发展为阴、阳、道、命、数、气等哲学理念。这说明</p><p>A.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p><p>C. 思维和存在的辩主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的起源。B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说法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D说法错误;A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武汉中央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时强调,要通过完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从辩证法角度看,在城市管网建设中要想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就应该 ( )</p><p>①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着眼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寻求最优目标 </p><p>②坚持综合思维方式,合理优化不同单位的不同管网的设计和建设 </p><p>③把握联系的可变性,充分考虑不同管网的功能和特殊性,统筹协调</p><p>④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将管网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p><p>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之所以出现“马路拉链”,就是因为没有对城市进行系统的规划,所以要克服这种现象需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着眼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寻求最优目标,坚持综合思维方式,合理优化不同单位的不同管网的设计和建设,选A;③与材料无关;④不是辩证法的角度,不选。</p><p>【点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p><p>(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p><p>①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p><p>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p><p>(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p><p>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的短诗《土》蕴含的哲理是 </p><p>①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的 ②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 </p><p>③整体离不开部分 ④部分离不开整体</p><p>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 </p><p>【解析】</p><p>试题分析: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故①③选项表述错误,②④表述正确入选。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观点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是</p><p>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 </p><p>②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p><p>③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克相生而成的 </p><p>④世界是理念的影子</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世界是理念的影子”即将理念作为世界的本源,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选项排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以及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克相生而成的观点均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故①③正确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原产于美洲的巴西龟引入中国后,被不少人当成宠物饲养,然而,研究发现,繁殖力合捕食能力都很强的巴西龟一旦进入野生环境,就会掠夺本土龟类的生存资源,使本土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呼吁人们警惕巴西龟的侵害,这一警告的依据是( )</p><p>①尊重自然固有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p><p>②认识生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p><p>③认识环境的具体联系,尊重生物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环境</p><p>④保护本土生物的生存环境,应防备和消灭最危险的入侵物种</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繁殖力合捕食能力都很强的巴西龟一旦进入野生环境,就会掠夺本土龟类的生存资源,使本土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强调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选项A①② 符合题意;③从认识环境的具体联系角度谈尊重生物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和题意无关;④应消灭最危险的入侵物种错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但是这条大走廊却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落差巨大,使整个经济带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指出:优化亚洲区域合作,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发展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通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要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p><p>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应该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从整体发展着眼,通过两边发达国家和地区带动“经济凹陷带”的崛起,统筹考虑,实现共同发展。</p><p>② 统优化方法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先部署交通基础设施,率先实现亚洲的互联互通,使得亚洲“经济凹陷带”地区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不断缩小差距,推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p><p>③系统优化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使各种资源能够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p><p>④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发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p><p>【解析】本题以我国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应该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系统优化方法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着重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即首先可以从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的角度说明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从整体发展着眼,统筹考虑,实现共同发展。其次,从统优化方法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角度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先部署交通基础设施,率先实现亚洲的互联互通,推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第三,从系统优化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角度说明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使各种资源能够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最后,可以从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角度说明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发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酒驾问题的解决一直是社会的一大难题,对此,我国法律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的刑法修正案(八)并开始施行,对于醉酒驾车行为,从过去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市民认为,“醉驾入刑”的举措难以解决屡禁不绝的醉驾难题。理由在于:</p><p>(1)醉酒驾车仍然是多发现象,顶风违法时有发生。</p><p>(2)“醉驾入刑”执行起来能否保持标准统一、是否能够严格依法执行尚存疑问。</p><p>根据“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基本内容,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该市民所述理由是“醉驾入刑”施行过程中的困难。这些困难确实存在。理由1醉酒驾车的多发性和顶风违法,表明人们对该法律的认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理由2执法标准能否统一,表明该法律的执行需要一个完善过程。这些是新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表现。</p><p>②上述理由夸大了这些困难,把困难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不是看作前进中的困难,夸大了曲折性,从而否认了前进性。</p><p>③“醉驾入刑”是有利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事物。“醉驾入刑”作为新事物需要经历一个被人们逐步认可、自身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不可能迅速解决顽症,但总的趋势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醉驾入刑”的施行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p><p>④因此,该市民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其观点。</p><p>【解析】本题以酒驾问题的解决一直是社会的一大难题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根据“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基本内容,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对材料中市民的观点进行充分解读,理由一中,醉酒驾车的多发性和顶风违法,表明人们对该法律的认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理由二中,执法标准能否统一,表明该法律的执行需要一个完善过程。这些是新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表现;然后说明这两个理由表面看似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夸大了这些困难,把困难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碍,故这两个理由不能支持其观点。最后,从新事物需要经历一个被人们逐步认可、自身逐步完善的过程的角度说明“醉驾入刑”的施行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法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进一步提出要树立法律信仰,这将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条道路的确立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p><p>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同国家在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法治建设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都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可以为另一国所借鉴。</p><p>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基于一定的国情建立起来的的,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囿于既有认识,而应该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认识以此推动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p><p>【解析】本题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真理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故本题可以从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及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常态下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通过改变政府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使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化。山东调整干部考核体系,将以往最受重视的GDP增长指标在考核中的位置下降到第12位,不但出台了对七大行业过剩产能处置的计划,还实施22个制造业行业的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科学的考核政策,让山东经济发展更趋科学化。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比2013年增加了1.5个和1.2个百分点,金融服务业、旅游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都实现了新突破。</p><p>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山东省把握经济新常态改变政府绩效考核的做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答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山东省改变政府绩效考核办法的决策,体现了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p><p>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山东省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p><p>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山东省新的考核办法来源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实践,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p><p>【解析】本题以山东省通过改变政府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使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山东省把握经济新常态改变政府绩效考核的做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材料中,山东省改变政府绩效考核办法的决策,体现了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考生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的角度说明;材料中,山东省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考生可以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材料中,山东省新的考核办法来源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实践,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考生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