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中期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p><p>A.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p><p>C. 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摸着石头过河”强调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A正确且符合题意;BC与题意不符,应排除;应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兄弟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他们第一尝。”这是我国民间流传的筷子谜语,这说明( )</p><p>①意识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p><p>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意识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p><p>A. ② ③ B. ① ② C. ① ④ D. ③ 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选项错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选项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题目中,我国民间流传的筷子谜语说明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故③④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 </p><p>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r />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p><p>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r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p><p>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③ 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地球的转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有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故①②④入选。③选项强调人类社会与题意无关。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p><p>A.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p><p>B. 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p><p>C. 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p><p>D. 对物质起决定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故B选项入选。A选项强调的是意识的主动创造性。C选项错误,意识必须要通过实践的环节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选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p><p>A. 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p><p>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故D选项入选。A、C选项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p><p>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r />②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r />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④项符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p><p>A. 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p><p>B. 都揭示了寞理具有主观性</p><p>C. 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p><p>D. 藤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是错误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面对同一客观对象,由于认识主体的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看法。由此可见,ABD项错误; 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p><p>A.客观实在性 B.联系 C.运动 D.实践</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因此答案A正确;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告诉我们( )</p><p>A. 哲学是自发产生的 B.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p><p>C. 人人都是哲学家 D. 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B项符合题意;哲学源于生活,不是自发产生的,故A项说法错误;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C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哲学的起源,D项强调的是哲学的任务,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p><p>A. 运动离不开物质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其意思是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故说明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B选项入选。A、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C选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伯乐著《相马经》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按照书上讲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A.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p><p>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p><p>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p><p>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伯乐的儿子继承了伯乐的经验而去相马,结果失败,这说明不能迷信他人的经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A项不选,B项正确;材料中伯乐的儿子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参与了实践,故C、D的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体现了( )</p><p>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B. 寻找真理性认识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p><p>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p><p>D.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往往因人而异</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得到心爱的东西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被萧伯纳看成是悲剧,却被周国平看成是快乐,可见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主观因素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故选D。A、C不符合题意。B说法明显错误 ,故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p><p>A. 夸大了物质运动 B. 否认了相对静止</p><p>C. 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 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根据题意,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表明人们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与第一次踏进的河流已经发生了变化,看到了物质的绝对运动性,故D选项正确入选。其他选表述错误,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管理学家霍金森说:“哲学的任务在于它必须先于行动。倘若哲学家不能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就应成为哲学家。”这一观点强调了( )</p><p>A.管理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p><p>C.真理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哲学对管理实践有指导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A说法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排除;B说法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可以说科学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p><p>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反作于存在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 D. 意识决定存在的变化</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为在北方象很少见,所以北人不梦象,象多在南方水乡而驼很少见。所以南人不梦驼。故A选项入选。B、C选项没有体现。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朝三位诗人描写黄梅时节气候时别有一番情趣,司马光写到“黄梅时节家家雨”,而曾纡确说“梅子黄时日日晴”,最有趣的是戴复古折中的说法“熟梅天气半晴阴”。这些看法的差异性说明( )</p><p>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p><p>B. 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p><p>C. 意识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p><p>D. 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三位诗人同样是描写黄梅时的节气,司马光写到“黄梅时节家家雨”,而曾纡确说“梅子黄时日日晴”,最有趣的是戴复古折中的说法“熟梅天气半晴阴”。这些看法的差异性说明意识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故C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感受是建立在客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B选项错误,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D选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p><p>A. 物 质 B. 意 识 C. 客观事物 D. 客观存在</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天体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______的分歧。( )</p><p>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p><p>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张衡观点中的“元”指的是“元气”,把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朱熹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理”是世界的本源,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这两种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完成下面小题。</p><p>【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p><p>A. 机械唯物主义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C. 辩证唯物主义 D. 唯心主义</p><p>【2】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p><p>A. 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p><p>B. 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p><p>C. 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p><p>D. 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p><p> </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A</p><p>【解析】题目中,赫拉克利特认为,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他将“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故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均错误。</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row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37.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旧唯物主义</p></td><td rowspan="2"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02.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td><td style="width:12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5" style="width:1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不同点</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本质</p></td><td style="width:102.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p></td><td style="width:12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自然观</p></td><td style="width:102.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朴素论、唯物论,没有科学依据</p></td><td style="width:12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物的,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缺少辩证法思想</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既唯物又辩证</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社会历史观</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37.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心史观。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抹杀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物史观。既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又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既唯物又辩证)</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37.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缺少辩证法思想)</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唯物又辩证)</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历史使命</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37.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解释世界</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性是其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不仅要说明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变革和改造世界</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相同点</p></td><td colspan="3" style="width:3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专家提醒,治疗睡眠障碍最重要的是放宽心,学会释放压力,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p><p>A.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p>B.意识活动促进了客观事物的发展</p><p>C.意识活动总是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p><p>D.意识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唯一机能</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A符合题意,应选;正确的意识活动促进了客观事物的发展。B错误;C、D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强调( )</p><p>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说明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发布了十三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十三个“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p><p>请你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十三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出台的认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十三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说明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②十三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十三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中央发布的十三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解析】本题知识要求:实践的观点;问题指向:对十三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出台的认识。具体分析:这十三个“一号文件”分别在不同时期出台,说明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这十三个“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十三个 “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十三个 “一号文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简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形态是什么</p><p> </p></div></div>
<div><p>【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p><p>(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原本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选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p><p>【基本形态】(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p><p>(2)唯物主义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行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又分为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主义。</p><p>【解析】简述题直接回答是什么就可,不需要展开。</p><p>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原本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p><p>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行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又分为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主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16岁女孩武亦姝凭借不俗的实力,在节目第一环节中斩获了第二季开播以来的最高分,还在第二环节中频频说出流传度较低的诗词,她的诗词储备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首。她所在的学校,非常重视古诗文教育的环境,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如开设传统文化社团,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p><p>请你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材料中学校创新古诗文学习所蕴含的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该校坚持从学生实践出发,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该校重视古诗文教育的环境,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师时代魅力。 ③实践决定认识。该校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推动古诗文的发展,提升学生素养。 ④人的认识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该校教育中重视古诗文教育的环境,创新教学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赋予古诗文新的时代内涵。</p><p>【解析】本题考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题目类型体现类,答题范围哲学,要求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材料中学校创新古诗文学习所蕴含的道理,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规定的知识范围可以看出涉及到教材第四、第五、第六课的内容,唯物论、认识论的相关内容.“从该校坚持从学生实践出发,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该校重视古诗文教育的环境,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师时代魅力”,可以看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该校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推动古诗文的发展,提升学生素养”体现实践决定认识,“该校教育中重视古诗文教育的环境,创新教学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赋予古诗文新的时代内涵”可以看出人的认识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从材料出发结合理论知识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论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p><p>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p><p>(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p><p>(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p>(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p><p>【解析】本题要求论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p>可从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论述二者的关系。</p><p>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联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p><p>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