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意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浮躁。下列做法有利于除文艺界浮躁的是</p><p>①演员用充足的时间体验塑造的角色</p><p>②脚踩坚实的大地,真正瞄准广大民众</p><p>③大力开发票房收入较高类型的电影</p><p>④创作高雅严肃、拒绝通俗娱乐的影视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现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④是错误的。然而,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故演员用充足的时间体验塑造的角色,脚踩坚实的大地,真正瞄准广大民众,①②适合题意;本题强调的是社会效益,③是经济效益,不适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华姓氏文化在世界独树一帜,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与女娲传说有关,姬、姜、赢、姒、妊、姚等姓氏,都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征。这体现出</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②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p><p>③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国姓氏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①③正确且适合题意;②④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古代,老百姓只许穿着素色麻布粗衣,于是人们用“布衣”和“白丁”来形容老百姓;绫罗绸缎只有贵族官员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顶戴花翎”是官老爷的别称,“黄袍加身”则意味着臣下当上皇帝。这些服装文化字眼折射出( )</p><p>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p><p>②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p><p>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p><p>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的文化字眼折射出了人们的政治地位差别,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②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③不选;古代人们用服装文化字眼来表明人们政治身份地位的不同,这折射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为显示自己有能耐,也为了获取更多的名利,受人指使,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致使中联重科声誉严重受损。案发后,陈永洲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进行了深刻悔罪。这表明</p><p>①公民应自省、自律,加强道德修养 </p><p>②唯利是图是导致文化市场令人忧虑现象的重要原因</p><p>③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经营 </p><p>④落后文化主要存在于大众传媒中</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为了获取更多的名利,受人指使,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这说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文化生活令人忧虑的现象,公民应自省、自律,加强道德修养,①②适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如算命、测字等表现出来,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律的权威源自人们的内心拥护和真诚的信仰。“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应</p><p>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p>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③在科学文化陶冶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p><p>④把强化公民法治信仰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与题意不符,材料未强调通过科学文化陶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④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表明</p><p>①文化具有多样性</p><p>②中文化化博大精深</p><p>③中文化化源远流长</p><p>④传统思想都是优秀文化</p><p>A.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题肢②③正确;题肢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传统思想有优秀思想,也有落后的思想,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总理在向英国智库发表演讲时说,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虽然东西方文明源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可贵。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因为</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p><p>②包容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p><p>③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p><p>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p><p>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①④适合题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②是错误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伦理。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或决定人的一生。这是因为</p><p>①家风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物质力量</p><p>②家风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p><p>③家风总是以优良的家教家训等方式作为传播载体</p><p>④家风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p><p>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①说法错误,家风是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②家风是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正确,③家风不一定都是优良的,说法错误,④家风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说法正确,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知名教授认为,机动车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物质交通阶段,一个是精神交通阶段。在物质交通阶段,人们注重的是享受机动车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而在精神交通阶段,人们注重的则是电动车的交通安全和舒适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时代的到来,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精神交通阶段。下列关于机动车“两个发展阶段”理解正确的是</p><p>A. 表明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p><p>B. 交通阶段的到来说明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p><p>C. 体现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p><p>D. 说明没有物质条件的提高,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经济的派生物。不能说没有物质条件的提高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故BD项错误。题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时代的到来,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精神交通阶段。”说明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本题选C项。A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p><p>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p><p>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p><p>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记载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文字,而不是传统习俗,①排除;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笼统地说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错误的,③排除;②④是对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侵略中国东北后,成立伪满洲国,大肆摧残当地的文化机关,废除原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并代之以日伪的教材,强迫中小学生学习日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与消解中华文化的做法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其通过奴化教育以维护致命统治的企图始终未能得逞。是因为</p><p>①中华文化的力量只有在民族危亡时才能凸显出来</p><p>②中华文化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强烈认同,是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p><p>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p><p>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故通过奴化教育以维护致命统治的企图始终未能得逞,②④适合题意;无论是民族危亡时刻,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中华文化都具有强大的力量,①是错误的;③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亮剑》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近年来屡创收视新高的影视作品,无不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讴歌了一代人的精神。这些影视作品贴近生活.真诚感人,让许多观众能感受到自己先辈的真实生活。这些作品的热播及被追捧说明( )</p><p>A.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要发展的先进文化</p><p>B.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p><p>C.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p>D. 发展先进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这些影视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讴歌了一代人的精神”、“贴近生活、真诚感人,让许多观众能感受到自己先辈的真实生活”,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只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才是我们要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A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所以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p><p>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p><p>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p><p>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p><p>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p><p>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这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①④适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不是途径,②是错误的;汉字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恶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p><p>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含丰富</p><p>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恶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说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博大精深,②③适合题意,①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假如你是赴美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该</p><p>A. 坚守自己的行为习惯,拒绝西方文化</p><p>B. 融合中美双方的文化差异,以我为主</p><p>C. 遵守美国的当地习俗,接受西方价值</p><p>D. 尊重中美双方的文化差异,入乡随俗</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中英文化各不相同,存在诸多差异,作为赴英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尊重两国文化的差异,尊重当地的交往礼仪和习俗等,做到入乡随俗,D正确;A错在“拒绝”、B错在“融合”、C错在“接受”,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八年磨一剑”的精心制作,国产的《大圣归来》超越好莱坞的《功夫熊猫》,问鼎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是时候让我们的猴子去惊艳四方了。” 网友“路人Eita” 表达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自豪感。《大圣归来》的成功表明</p><p>①要重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p><p>②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③要将喜闻乐见作为文化发展的方向</p><p>④要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发展的首位</p><p>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国产的《大圣归来》超越好莱坞的《功夫熊猫》,问鼎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是时候让我们的猴子去惊艳四方了。”这表明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提升文化竞争力,①②适合题意;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是错误的,排除;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曾国藩说过:“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其中“读书则口不浊”说明</p><p>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p><p>②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p><p>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书则口不浊”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④适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①是错误的;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是不科学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冀鲁豫精神是冀鲁豫边区的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它内涵丰富,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冀鲁豫精神</p><p>①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p><p>②扩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p>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p><p>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是错误的;冀鲁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③④适合题意,①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为基本宗旨,在央视科教频道陆续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p><p>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运用“生活化”的方式,确“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达形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全方位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大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p><p>该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的基因逐渐苏醒。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润物无声的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带动全民重温经典,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p><p>(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央视精心打造《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p><p>(2)传统诗词穿越时代仍有沁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请你写出两句(不能重复意思)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诗词,并标注体现的具体表现。</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央视通过精心挑选诗词内容,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诗词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②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和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扩大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影响。③展示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每点3分,考生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p><p>(2)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主义愚公移山——自强不息</p><p>(只要符合民族精神五点中任意两点即可,重复只给一半分)</p><p>【解析】本题以央视精心打造《中国诗词大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特征、建设文化强国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央视精心打造《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的作用、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特征、建设文化强国等知识点进行分析。</p><p>(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诗词,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2014年10月19日,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7届年会希望海外中文报纸更加积极主动的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更加生动准确的介绍中国道路和中国梦,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为增进海外华人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过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然“更加积极主动的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推手。</p><p>(1)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p><p>(2)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 </p></div></div>
<div><p>【答案】(1)文化自觉是对文 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 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 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p><p>(2)①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不同民族文化的 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实践,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做到面 向世界,博采众 长,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p><p>【解析】本题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p><p>(2)本题考查文化传承的知识,设问指向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指向,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交流传播、传统文化与继承发展、文化创新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细化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