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70b7ba68/SYS201801022039488234260881_ST/SYS201801022039488234260881_ST.001.png" width="209"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B. 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p><p>C. 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D. 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漫画中,该人虽然根据“亡羊补牢”的原则,对羊圈进行补救,但是他先行补救的是没有羊的羊圈,而有羊的羊圈却置之不理,说明了该人只是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故C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漫画主旨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防止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机器人必须学会对不可能做到的任务、对有可能危及</p><p>自身以及可能违反道德准则的任务说不。尽管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可能会放大人类的错误或不法行为,但这些工具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局限,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安全、更有效率、更有乐趣。材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p><p>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p><p>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地反作用</p><p>③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重现量的积累</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看到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局限,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安全、更有效率、更有乐趣。同时也看到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可能会放大人类的错误或不法行为。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不属于辩证法道理,与题意不符;材料不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7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一场题为“礼乐双修与走出半人时代”的讲座中指出,现代人的很多习惯是有失礼仪的。别以为向他人介绍妻子为“夫人”“爱人”就是文雅的表现,其实称“夫人”有自大的嫌疑,“爱人”是情人的意思。“老公”一词,在古代是太监的意思,称呼丈夫应称为“外子”。对此,一些专家指出,同一对象称呼很多,而且不同的称呼也应因时而变,其内涵也有所不同,不应固守传统不变。这体现了( )</p><p>A. 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不可能有相同的认识</p><p>B.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C. 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p><p>D.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称呼不同,说明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故C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人们对同—个事物有可能相同的认识,排除;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时指出,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只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下列与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讲话精神体现的哲理相近的是</p><p>①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p><p>②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p><p>③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p><p>④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撸起袖子加油干”均强调了实践第一性的观点。“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强调的是胸怀、理想的重要性,①不选;“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强调了“为”即实践的重要性,符合实践第一性的观点,②正确;“事定犹须待阖棺”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题意不符,③不选;“不如亲手下地锄”强调了实践第一性的观点,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漫画《鸭子?兔子?》反映的哲学道理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1/186353a9/SYS201801022119558338341933_ST/SYS201801022119558338341933_ST.001.png" width="101" height="12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认识主体反映具有差异性</p><p>②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p>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p><p>④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影响认识的主观因素。如图漫画《鸭子?兔子?》从哲学角度反映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认识主体反映具有差异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说法正确但都与漫画寓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p><p>①雾与氧作为哲学概念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p><p>②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p><p>③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二者具有抽象的同一性</p><p>④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反映了二者本质的区别</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矛盾的特殊性。材料中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反映了二者本质的区别,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都是对具体的物质的概括和总结,雾与霾都是具体物质,,不能作为哲学上的物质概念,①说法错误;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二者具有具体的同一性,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年末上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与中国电影《铁道飞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凭借爱国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在面对生与死、利与义时做出正确抉择,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自我牺牲。材料体现的哲理有</p><p>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p><p>②坚持唯物辩证法前提,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矛盾</p><p>③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以及人生的重要向导</p><p>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中“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凭借爱国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在面对生与死、利与义时做出正确抉择,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自我牺牲”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以及人生的重要向,故①③符合题意,入选;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旧题新做”、“新题旧做”是一位高三同学总结的做题经验。所谓“旧题新做”、“旧题新做”就是考试中遇到以前做过的题,一定要注意与旧题不一样的地方;所谓“新题旧做”就是看起来从没见过的题,一定有以往旧题的经验可以借鉴。以下哲理最能概括该同学做题经验的是 ( )</p><p>A. 系统优化的方法 B. 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p><p>C. 一分为二的方法 D.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题干说一定要注意与旧题不一样的地方,说明我们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新题旧做”就是看起来从没见过的题,一定有以往旧题的经验可以借鉴,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故D符合题意,ABC观点均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凭借航海技术开通了与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新时期,沿着陆海两条“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走廊,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看出</p><p>A.实践的需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p>B.联系方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p><p>C.加强联系,就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p><p>D.事物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新时期,沿着陆海两条“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走廊,为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是多种多样的,D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说法错误;材料不仅仅是时间的变化,还有地点、条件等的变化,B说法错误;联系不一定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C 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看得见多元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如果说现实是结果,历史就是条件。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历史中发现智慧和力量。下列符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的有</p><p>①以史为鉴,在排除偶然联系之中把握历史事实的客观真相 </p><p>②历史并非不能考证,但需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p><p>③让历史说话,在历史中发现规律、涵养知识,才能走向未来 </p><p>④用史实发言,用史实为证,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知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①表述不严密,②表述错误,历史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的价值观正确与否。③④符合题意要求,要想通过过去预见未来,把握好前行的方向,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本题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学校便于识别,整齐划一。学生小明却抱怨自己穿校服不能彰显个性、体现穿着的丰富多彩。下列解释能劝说小明穿校服的是</p><p>①服装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p><p>②把握条件是理解校服的关键</p><p>③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因人而异</p><p>④校服和一般生活服装功能与特点不同</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学校便于识别,整齐划一”,说明把握条件是理解校服的关键,校服和一般生活服装功能与特点不同,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p><p>材料 被国际气象界列为“中国第五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以观察该区域的大致、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础,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从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逐步发展而来,衍生了“咬春、踏青”等民俗及“二十四节气”养生等知识及相关活动。</p><p>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形成的。</p><p> </p></div></div>
<div><p>【答案】“二十四节气”基于中国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的的客观实际,是从实际出发的产物;“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天象、气候、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的规律是复杂的,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二十四节气”由传统的四个节气逐步发展而来。</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形成的,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即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形成的,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召开,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G20本身就是一座桥,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桥梁。杭州G20峰会的会标,用象征二十个国家的二十根线描绘出一座桥形轮廓,桥的造型,寓意着G20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各国经济合作之桥、面向未来共赢之桥。并行的线条中的“0”寓意各国和谐共处,互联互通,团结协作的精神。</p><p>材料二 作为一种新型全球治理模式,杭州G20峰会展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具体说来,一是平等性。传统的国际治理模式中,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中心制定规则,此次G20第一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家就国际经济事务平等协商、平等交流。二是伙伴精神。G20打破了“以邻为壑”的旧逻辑,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p><p>(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解读G20会标的内涵。</p><p>(2)结合材料,说明杭州G20新型全球治理模式是怎样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p><p> </p></div></div>
<div><p>【答案】(1)桥的造型,寓意着G2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乏桥,体现了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通过构建新的具体联系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p><p>桥是合作之桥,共赢之桥体现发展世界经济要树立整体观念,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协调合作、共同发展。并行线条中的“O”展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彰显了国与国之间和谐共赢的关系。</p><p>(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定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杭州峰会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治理模式,打破了“与邻为壑”的旧逻辑,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展现出一系列新特征。</p><p>【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联系观的知识,解读G20全标的内涵,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联系观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解读G20全标的内涵,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G20全标的内涵从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角度来分析说明。(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杭州G20新型全球治理模式是怎样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即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问题指向是说明杭州G20新型全球治理模式是怎样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首先答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然后再结合材料分析杭州G20新型全球治理模式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关乎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6年,受投机性需求和相关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涨幅巨大,对民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一情况,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p><p>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分析“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提出的合理性。</p><p> </p></div></div>
<div><p>【答案】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受受投机性需求等因素影响,2016年我国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涨幅巨大并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是根据这一出现的新情况,适时的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的提出并付诸落实,必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的知识范围比较明确即: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知识。</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分析“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提出的合理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其合理性,首先,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出中央工作会议适时的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是正确的。其次,运用先进社会意识的作用分析出这一定位的提出并付诸落实,必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