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p><p>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p><p>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神与形”、“心与物”、“理与气” 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质是思维与存在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即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D项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p><p>①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p><p>②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③对时代的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p><p>④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①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因而它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②④正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会对时代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③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被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直到今年初,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打开了观测宇宙的全新窗口。这表明</p><p>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p>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p>③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现实性改造</p><p>④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①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人的意识对认识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没有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不选;认识没有直接现实性,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现实性改造错误,③不选;材料体现了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引力波”这种客观存在,这表明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今,科学家们已学会如何用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来防止艾滋病病毒的复制,但研究人员至今还未找到如何从体内完全清除病毒的方法,因为与任何其他病原体不同的是,艾滋病病毒似乎天生就有潜伏和无法检测的能力。对此,丹麦研究人员提出“先踢后杀”疗法,力图将病毒从其藏身之处激活,然后杀死它。这表明</p><p>①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p><p>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p><p>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的过程</p><p>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实践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并不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不选;艾滋病病毒似乎天生就有潜伏和无法检测的能力,研究人员至今还未找到如何从体内完全清除病毒的方法,这说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②正确;材料中不能表明人们以前对防止艾滋病病毒的认识是谬误,“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的过程”无从体现,③不选;艾滋病病毒似乎天生就有潜伏和无法检测的能力,对此丹麦研究人员提出“先踢后杀”疗法,这说明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材料蕴含的哲理有</p><p>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实现质的飞跃</p><p>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p><p>③要把握事物的多样联系,积极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p><p>④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实现质的飞跃”说法绝对,①不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这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②正确;自在联系不是人创造出来的,③不选;“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这表明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大学者朱熹曾经提出过一种“三到”读书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p><p>①要重视事物的部分,整体功能高于部分</p><p>②要学会综合的思维方法,统筹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p><p>③应优化系统内部结构,着眼于事物的整体</p><p>④关键性部分对整体功能有决定性作用</p><p>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这说明读书要发挥心、眼、口的整体功能,并不是着重强调要重视事物的部分,①不选;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这启示我们要学会综合的思维方法,统筹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正确;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这启示我们应优化系统内部结构,着眼于事物的整体,③正确;材料强调整体,并不强调部分,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下列有关雄安新区的说法与哲学道理对应正确的是</p><p>①雄安新区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改革和发展——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②雄安新区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p><p>③雄安新区的建设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积累之中</p><p>④雄安新区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坚持辩证否定观,自己否定自己</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雄安新区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改革和发展,这体现了要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正确;雄安新区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这体现了要抓住主要矛盾,并不是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②不选;雄安新区的建设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并不是体现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积累之中,③不选;雄安新区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这体现了要坚持辩证否定观,自己否定自己,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条件下,老年消费者这轮“夕阳”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轮“朝阳”。而我国因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即使是“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也很难感受到“银发经济”这四个字的分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p><p>①充分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使价值规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符合 </p><p>②深化改革,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p><p>③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与老年消费的客观联系,拉动经济增长 </p><p>④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国不适合发展“银发经济”,而应大力发展“朝阳经济”</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我国要使经济发展符合价值规律,不是使价值规律符合经济发展,①错误;我国因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因而“银发经济”发展缓慢。这启示我们要深化改革,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②正确;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因而老年消费市场发展缓慢。这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与老年消费的客观联系,拉动经济增长,③正确;我国不适合发展“银发经济”说法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电影</p><p>《美人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下列表述与该台词哲学寓意一致的有 ( )</p><p>①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p><p>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p><p>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p><p>④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岷江获得,而明年无兽</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③④适合题意;①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适合题意;②是一种自然现象,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我又失眠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f5abfe5c/SYS201801021841121920791524_ST/SYS201801021841121920791524_ST.001.png" width="224" height="1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p><p>B. 要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p><p>C. 要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p><p>D. 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漫画“为了想清楚昨天我为什么失眠,今天,我又失眠了”是指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失眠”,而不是要解决次要矛盾——“为什么失眠”,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故本题答案选择B,其他选项均没有正确揭示漫画的寓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p><p>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p>(2)实践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3)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p><p>(4)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解答体现类的解答题一般遵循以下几步: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指向。审读设问,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或哪一知识范围,并在头脑中对此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的子知识点过电影似地快速回顾。第二步,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此时考生一定要带着问题分析材料,将知识指向和材料进行对接。材料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第二遍精读细读,将材料中与本题所考查知识(或知识范围)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简明扼要地标明此处体现了哪一子观点,为组织答案做好准备。第三步,作答。把知识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形成答案要点。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子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子知识点”的格式,也可以采用“材料某处体现了某一子知识点”的格式。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考生在解答时首先应明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在分析说明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法律的规范和引导”“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然后调动运用意识的作用、认识的无限性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知识进行回答,实现材料与原理的有机结合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关系错综复杂,各国具有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但是,各国又是有着共同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复杂关系为中国与沿线各国制定方针政策提出更高的要求。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系统勾勒了“一带一路”路线图。目前已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经在稳步推进。透过这些早期收获,“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所蕴涵的哲学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认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之后变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客观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建立起新联系,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来往更加方便。③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带一路”的开辟和建设,立足长远加强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广阔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大胆支持新事物的成长。“一带一路”的愿景是美好的,符合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但是其发展过程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的健康发展。</p><p>【解析】本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理性思辨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所蕴涵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一知识点包括: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上升和前进,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然后回扣解读材料信息,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梦”是美丽的中国梦,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为发展低碳经济而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先试点示范,后总结推广;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进一步倡导企业和公民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以实际行动实践低碳生活方式。</p><p>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p></div></div>
<div><p>【答案】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它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根据现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体现了这一点。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我们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发展低碳经济,要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再进行推广。③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它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要树立创新意识。发展低碳经济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它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企业和公民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实践低碳生活方式。</p><p>【解析】本题以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抓主要矛盾、辩证否定观、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体现了这一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发展低碳经济要做好试点工作,再进行推广;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它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发展低碳经济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它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企业和公民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7月1日,我们迎来了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回归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保持香港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坚定不移推进“一国两制”事业,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20年来,香港仍然保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保持开放包容的形象,仍然得到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近10年在香港居住的法国人翻了一番,总数达到2.5万人,香港已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法国社群局地。喜欢浪漫的法国人如此钟爱香港,也是显示香港魅力的一个例证。香港中西文化荟萃,承担起中西文化融合的工作,对世界不同民族的融合会有很大借鉴、帮助作用。</p><p>风雨兼程二十载,浓墨重彩谱华章。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下,二十年来,久别重聚的中华儿女始终坚守着民族团结统一之根本,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也愈加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取得成功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国两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确保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香港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一国两制”是充分考虑香港经济基础状况作出顶层制度设,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也能确保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因而是解决香港回归后的最佳制度、最佳方案。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国两制”方针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它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p><p>【解析】本题以香港回归20周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了要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一国两制”是充分考虑香港经济基础状况作出的顶层设计,是解决香港回归后的最佳制度、最佳方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国两制”方针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它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