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富顺第二中学校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p><p>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p><p>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p><p>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p><p>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该纪录片运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借助了现代传媒,使得该纪录片热播。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所以选择B。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中的决定表达错误,能够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表述错误,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甲认为,应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p><p>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p><p>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p><p>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p><p>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甲认为,应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表明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①说法错误;③夸大了书法教育的作用,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是这样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启示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 )</p><p>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p><p>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创新发展</p><p>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p><p>推陈出新——求同存异——以我为主——引领风尚</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启示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 1 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下乡活动。这有利于</p><p>①加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推动社会进步</p><p>②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p><p>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p><p>④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其主旨不是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不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体现,不是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体现,②不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有利于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对于诗人来说,“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诗心”往往需要外界的激活。这体现了( )</p><p>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②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文化素养 </p><p>③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诗人之所以能做到“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是因为其不断的文化积累,体现了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芸芸众生的“诗心”往往需要外界的激活,则体现了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文化素养,②③正确,选C;①强调了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④强调了文化多样性,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熄,是因为民族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持续守候。一个国家对英雄的缅怀和敬重是其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告诉我们</p><p>A.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p><p>B.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在民族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p><p>C. 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p><p>D.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一个国家对英雄的缅怀和敬重是其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D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精神的力量贯穿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始终,B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上述文字:( )</p><p>①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p><p>②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p><p>④不同民族的文化既具有各自特色,又逐渐融合</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材料说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呈现区域性特征,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④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依据是:</p><p>①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交流</p><p>②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交融</p><p>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认同,共同发展</p><p>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一带一路”方便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①项符合题意;“一带一路”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项符合题意;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③项观点错误;材料侧重强调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没有体现文化的共性,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6 年9 月4 日中国杭州G20 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在户外的水上舞台举办大型交响音乐会,整场演出将在室外水上使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科技手段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同时,水也将成为本次演出的最美“底色”。本场演出所有的表演都立足在水上。届时,与会来宾将于湖光山色中,观看水上芭蕾表演,聆听世界名曲,感受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说明:</p><p>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p><p>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p><p>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p>④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演出将科技手段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②项符合题意;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交融碰撞,创作出一场美轮美奂的音乐会,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③项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①项不合题意;文化创新要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材料体现的是在文化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巨星菲尔普斯带着“罐印”现身赛场,让古老的拔罐疗法立即“蹿红”世界,也让中医文化再次引发世界民众的关注,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中国网友借此呼吁“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要不断传承和发扬”。材料表明</p><p>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②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p><p>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p>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中国古老的拔罐疗法受到外国人菲尔普斯的青睐,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项符合题意;要不断传承和发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说明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没有涉及到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③项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p><p>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p><p>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p><p>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展示了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①项符合题意;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④项符合题意;包容性指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主旨不符,②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要求我们</p><p>①全面借鉴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补给文化滋养 </p><p>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凝聚文化共识 </p><p>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推动文化创新</p><p>④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责任,以坚定文化自信</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要求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凝聚文化共识。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责任,以坚定文化自信。②④项符合题意;①项“全面借鉴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说法错误,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材料主要强调不忘初心,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全社会掀起了阅读、朗读的热潮,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p><p>《朗读者》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3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在新媒体和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被评为“高而不冷”。</p><p>策划者将该节目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决心”-—-“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并且认为,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p></div></div>
<div><p>【答案】①通过朗读精粹且动人心魄的文字来传递情感和人文情怀,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②依托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朗诵经典美文,传播中外优秀文化,给予和满足了观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文化需求。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朗读者》创新节目内容和模式,让观众在共享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④设立场外朗读亭,丰富和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热情与途径,发展真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⑤节目的“两个决心”体现了策划者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创造的活力,促使了节目的成功。</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的意义、发展大众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今年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多次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不仅对海陆空各类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有病不能乱投医,得找准“病根” 进行靶向治疗,治理雾霾,也需对症下药,监测并找准污染带。怎么测得准?如何找准污染带?北京市顺义区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相关科研人员的不断丰富经验和提高认识能力,并通过安装新型监测站,引入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实时监测,为监察人员提供了精准督查方向。人们对雾霾天气认识的逐步深化,有利于人们精准施策,诊治雾霾。</p><p>随着 2018 年春节的临近,一则有关“春节不再燃放鞭炮”的倡议书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引发关注,并被大量转发。众多市民呼吁:为了我们共同的蓝天,春节不要再燃放鞭炮了。也有网友发出不同声音,认为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一部分,完全禁止燃放鞭炮并不现实。一位环保专家表示:“制定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既要考虑环保和安全因素,也要考虑公众需求,在‘春节能不能燃放鞭炮’的问题上应该实现综合平衡。”</p><p>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在“春节能不能燃放鞭炮”的问题上实现综合平衡的理解</p></div></div>
<div><p>【答案】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通过燃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庆祝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②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具有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春节燃放鞭炮作为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不应该完全抛弃。③同时也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量消除由燃放鞭炮而引发的不良后果;④并且继承传统文化不应墨守陈规,需要不断创新。庆祝春节的习俗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创新。</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在“春节能不能燃放鞭炮”的问题上实现综合平衡的理解,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谈谈你对在“春节能不能燃放鞭炮”的问题上实现综合平衡的理解,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环保专家的观点从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具有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角度分析燃放鞭炮作为传统习俗,也要考虑公众需求,不应该完全抛弃;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角度来分析要考虑环保和安全因素,尽量消除由燃放鞭炮而引发的不良后果。</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倡导优良家风,使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培育乡贤文化,重构乡村本土文化,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善。重视传统节日,让其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彰显了节日文化内涵,树立了节日新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虎拍蝇”……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国家公祭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无数道德灯塔在全国挺立,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同频共振。</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载体和文化养料。</p><p>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p><p>③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p><p>④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p>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p><p>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价值认同感。(任意四点给满分)</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p><p>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一些关键词,如国家培育乡贤文化,重视传统节日,落实八项规定,传播正能量,举行国家公祭日等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树立时代风尚,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文明创建活动。将这些关键词与相关知识一一对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说明国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植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族的价值认同。</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环境保护部长陈吉宁就“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p><p>材料:陈吉宁指出,在众多环境问题中,雾霾是最受关注的,治理雾霾,改善空气情况,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真正的治理环境污染,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要大力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新闻媒体开展环境保护法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提升公民自身的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转变那些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变成每个人自觉的行动。</p><p>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来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要加强“三观”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得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p><p>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要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认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从我做起,转变生活方式,自觉行动。</p><p>③文化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要开展环保的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使人民受到感染,形成习惯。</p><p>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提升公民环境道德素质。</p><p>⑤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将环保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使得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来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设问考查学生对文化对人影响的掌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p><p>文化生活的设问从知识范围限定看,通常是全书内容,这是显性的范围,隐性的范围在设问的后半部分。该设问中, “环境道德教育”,考查教育的知识; “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考查文化和教育对公民的作用。把教育、文化、公民三个关键词统一起来,就可以大致形成答题范围。然后分析材料,“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说明教育活动影响人的环保素养的形成,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开展环境保护法的宣传”,说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转变那些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变成每个人自觉的行动”,说明文化影响人的言行、实践、思维等活动;通过活动“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提升公民自身的环境意识”,“风气、意识”属于“三观”的内容,同时说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然后把这些角度归纳成完整答案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