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09:34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上海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合作,发现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者不拒,而是非常挑剔。大部分的吸积流在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后,以外流形式逃出了黑洞的俘获。但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p><p>①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p><p>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p><p>③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p><p>④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体现了理论猜测要经过实践来验证,说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④适合题意;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不能超越历史,相反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①错误;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是从 1980 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到“双独二孩的政策”,再由“单独二孩的政策”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我国不断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表明<br />①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统一</p><p>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p><p>④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到“双独二孩的政策”,再由“单独二孩的政策”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我国不断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表明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限性和上升性,①③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为解决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p><p>①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p><p>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p><p>④系统具有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考查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为解决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体现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③正确;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说明系统具有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④正确;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按照《大气十条》的计划,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浓度要下降25%。为达成这一目标,三地创造性地建立了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和风险预警沟通机制,加强在监测、预警、治理和补偿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区域空气治理实效。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p><p>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p><p>②思路的创新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p><p>③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p><p>④事物间的具体联系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变化而变化</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京津冀三地创造性地建立了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和风险预警沟通机制,提高区域空气治理实效,这体现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也表明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思路的创新不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②说法错误;事物间的具体联系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变化而变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世界物种保护联盟公布的“2000濒临灭绝物种红色名单”称,地球上大约有11046种动植物面临永久性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而这种危机几乎全是由人类造成的,这警示我们</p><p>①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p><p>②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p><p>③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p><p>④要重视量的积累,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质的飞跃</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联系的普遍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地球上大约有11046种动植物面临永久性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而这种危机几乎全是由人类造成的”,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故②③正确;①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网友接下文道:“世上本没有堵的路,开的车多了,便有了堵的路。”这两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 </p><p>①条件改变,联系的性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p><p>②我们办事情应该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p><p>③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p><p>④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没有质变就不会有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联系观和发展观的知识。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材料蕴含的意思。由“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到“开的车多了,便有了堵的路”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联系的性质、方式会发生变化,也说明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引起质变,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排除②;④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④。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p><p>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p><p>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p><p>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p><p>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虽然写的只是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这说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同时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排除;选项③中的“如实反映”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我国GDP目标增速为6.5%左右,低于2016年6.7%的目标增速。事实上我国在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表明</p><p>①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永恒的</p><p>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p><p>③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只是暂时的</p><p>④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国GDP的发展历程说明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永恒的,故选项①符合题意;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国情不同,因此我国GDP的增速也有变化,说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特征,故选项④符合题意;选项②属于唯物论,不属于辩证法的内容,排除;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7月21日,由四名华人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并命名为“天使粒子”。1928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宇宙中每一个基本费米粒子必然有其相对应的反粒子。此后,科学家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与电子相反的正电子。193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约拉纳提出猜测:会不会有一类没有反粒子的粒子存在,或者说它们自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为求证这一猜测,不少科学家对其进行不懈研究。进入21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科研设备和研究水平迅速提升。来自UCLA和 UC Irvine的两个实验团队与张首晟领导的理论团队合作开展大量实验,采集数据,最终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结束了国际物理学界对这一神秘粒子长达80年的漫长追寻。这一发现有助于拓扑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但是,对微观世界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p><p>(1)材料中科研人员发现“天使粒子”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p><p>(2)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为什么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天使粒子”的发现来自科研人员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提升了人们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研人员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验证了马约拉纳猜测的正确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天使粒子”的发现有助于研制拓扑量子计算机,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p><p>(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同时微观世界具</p><p>有复杂性,使人类对其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微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类不断发展真理,提升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认识没有终点,认识要不断发展。</p><p>【解析】本题以科研人员发现“天使粒子”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材科中科研人员发现“天使粒子”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p><p>(2)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设问指向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为什么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解读设问认知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可以看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然后分析原因和方法论要求,结合材料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等靠要的心态严重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扶贫先扶志”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扶贫必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要在扶德、扶智、扶志、扶能上用真功。</p><p>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只有扶志和扶智,才能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扶贫的目的,防止返贫。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扶志和扶智是对扶贫工作本质和规律的把握。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在题中观点正确的意识指导下,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扶贫开发。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要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远大志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拒绝等靠要。</p><p>【解析】本题以教育扶贫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扶贫先扶志”强调志向对于脱贫的重要性,“扶贫必扶智”强调知识和智慧对脱贫的重要性,因此二者均强调意识的作用,所以考生可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战略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组织保证、根本前提。“四个全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p><p>结合材料“四个全面”战略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联系观?</p></div></div>
<div><p>【答案】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四个全面战略”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最优目标。③整体和部分又相互区别,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关系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完成,是其中的关键部分。(也可从“系统优化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事物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角度阐述)</p><p>【解析】本题以“四个全面”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的方法等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四个全面”战略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联系观,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联系观,这一知识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系统优化法,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从中选择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