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08:47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            </p><p>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p><p>A. 争取  新时期    B. 力争  新时期</p><p>C. 决胜  新时代    D. 攻坚  新时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            ”正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p><p>A. 京九干线    B. 京广干线</p><p>C. 京哈干线    D. 京沪干线</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          举行,会议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通过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宣言。</p><p>A. 厦门    B. 福州    C. 杭州    D. 北京</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金砖合作已经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全国共有401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5.5%。每年举办展览超过2万个,参观人数约7亿人次,一年举办20万次教育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化的特点角度看,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因为</p><p>①有利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p><p>③有利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从文化的特点角度看,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因为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有利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③适合题意,①④不是本题的原因,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三明一中已连续举办了25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p><p>①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②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p><p>③特定的文化环境&#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④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三明一中已连续举办了25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④适合题意;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②是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不是来源,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2017年2月起,一档名为《中国茶时间》的电视节目在德国热播。节目从德国观众身边的中国元素开始,改变了就中国讲中国的单一模式,最大限度考虑德国民众的参与度,增加了德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代入感.这启示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p><p>①挖掘中国文化亮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p><p>②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消除民族文化间隔阂</p><p>③遵循文化共性和规律,搭建沟通的桥梁</p><p>④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认同他国文化</p><p>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节目从德国观众身边的中国元素开始,改变了就中国讲中国的单一模式,最大限度考虑德国民众的参与度,增加了德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代入感.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遵循文化共性和规律,搭建沟通的桥梁,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亮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①③适合题意;消除民族文化间隔阂说法绝对,排除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时代变迁和人口迁移,虽然过年团网的主题没变,春节去哪里过年却悄然发生变化,不少老人从家乡来到子女就业、定居的城市过年,一种“逆向迁徙”的团圆悄然兴起。这主要说明</p><p>A.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 传统节日基本内涵因时而变</p><p>C. 传统习俗可以顺应时代变迁    D. 人口迁徙繁荣了各民族文化</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和人口迁移,虽然过年团圆的主题没变,春节去哪里过年却悄然发生变化”,这主要说明传统习俗可以顺应时代变迁,C适合题意;A、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是不科学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教育部考试中心日前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对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进行了说明。考纲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支、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p><p>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基础性地位&#xa0;&#xa0;&#xa0;②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p><p>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xa0;&#xa0;&#xa0;④可以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教育发展</p><p>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②③适合题意;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①是错误的;思想运动可以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教育发展,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见字如面》在卫视成功播出后,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寄送情思的热潮。这是基于汉字</p><p>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p><p>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p><p>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③适合题意;②指的是文字,不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传承的民族,中国拥有独具特色的阅读文化。《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p><p>A.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p><p>B. 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p><p>C. 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p><p>D.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B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选项表述错误,优秀的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D选项表述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题目中,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A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电影《战狼2》上映后好评如潮,影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言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一台词引起了无数华人的共鸣。关于爱国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p>②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p><p>③爱国主义是动员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p><p>④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和内涵也一定不同</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①③适合题意;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②错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文艺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庸俗、低俗、媚俗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种种文艺怪相的出现</p><p>①表明我国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一面    </p><p>②表明文化生活色彩斑斓,令人喜忧参半</p><p>③根源于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习惯势力的根深蒂固     </p><p>④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使然</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艺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庸俗、低俗、媚俗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种种文艺怪相的出现说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①④适合题意;本题并未涉及可喜的变化,排除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种种文艺怪相,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彰显中国精神,需要</p><p>①提高眼力,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污染 </p><p>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p><p>③弘扬主旋律,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p><p>④面向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针对种种文艺怪相,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彰显中国精神,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③适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合法的文化需求,④是不科学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今,现代人对着手机屏幕的浅阅读盛行,真正对诸多经典书目“啃读”却日益衰微。针对这个问题,有政协委员连续15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建议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国家阅读节,以仪式感对疏于阅读的人们加以警示和唤醒。要让国民养成“不读书会有饥饿感”的习惯。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在于</p><p>A. 正确看待儒学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稳定性</p><p>B. 培养国民阅读习惯,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p><p>C.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p><p>D. 树立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一元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我们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不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A是不科学的;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是要让公民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B适合题意;加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指的是思想道德建设,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文化具有多样性。坚持文化指导思想“一元论”,不是坚持文化“一元论”,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在社会上营造了推荐好人、点赞好人、学习好人、宣传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当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这项活动</p><p>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xa0;&#xa0;    </p><p>②拓展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的渠道</p><p>③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xa0;&#xa0;&#xa0;&#xa0;&#xa0;&#xa0;</p><p>④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在社会上营造了推荐好人、点赞好人、学习好人、宣传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当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这项活动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③④适合题意,排除②;活动属于实践,不是理论,排除①;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100多年来,历届世界哲学大会一直在不断反思,研讨关于科学、文化、宗教、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的原因是</p><p>①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使命所在</p><p>②哲学给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聪明</p><p>③哲学能帮助人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每个具体问题</p><p>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历届世界哲学大会一直在不断反思,研讨关于科学、文化、宗教、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是因为哲学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①④适合题意;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但不一定是科学的,②错误;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但不是解决每个具体问题,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台风是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之一,但目前,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p><p>A.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B.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p><p>C.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A适合题意,B没有体现,C、D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的是</p><p>A. 哲学和具体科学    B.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p><p>C. 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    D. 世界观和方法论</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A不适合题意;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B不适合题意;中华文化是对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C不适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二者不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文艺要反映生活,但文艺不能机械反映生活。茅盾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一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这是在强调意识具有</p><p>A. 主动创造性    B. 直接现实性    C. 自觉选择性    D. 社会历史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意识的特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区分开实践与意识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直接现实性与社会历史性是实践的特点,不是意识的特点,故BD错误;“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一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这是在强调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辞职情怀叫“世界那么大”。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p><p>A. 物质决定于意识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p><p>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揭示了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B适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A错误;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D错误。</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高考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从未停止,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80年代外语纳入总分引入标准化考试,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当前,我们正在进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明确提出了“回归全国卷”、“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39年间高考制度不断演变,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基本上是没有变的。</p><p>结合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①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随着经济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我国的高考制度也必须不断调整与完善。(3分)</p><p>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考总体上坚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3分)</p><p>③我国高考制度的调整与完善说明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分)</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设问指向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红色气质是革命战争年代忠贞不渝、慷慨赴死的战士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中国共产党在95年里不断成长壮大;是建设发展时期舍身忘我、一心为民的公仆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的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爱戴和支持;是改革开放时期扎实肯干、无私奉献的先锋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以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p>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历练的“红色气质”,能够保存多久,党的生命就能保持多久,能够薪火相传,人民的江山就能世代永固。</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弘扬红色气质。</p><p>(2)有人认为,“有了红色气质,人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评析这一观点。 </p><p>(3)班级召开“青年学生与红色气质”主题班会,请就如何传承红色气质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p></div></div>
<div><p>【答案】(1)①红色气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红色气质作为先进健康文化,密切了党和人民血肉联系,使党永葆生机活力,是人民政权巩固、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③红色气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红色气质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p><p>(2)①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红色气质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②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③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有了红色气质,就能战胜一切困难”,犯了唯意志主义的错误。</p><p>(3)答案示例:①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②把“红色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评分说明】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p><p>【解析】本题以弘扬红色气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物质与意识、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等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设问指向为什么要弘扬红色气质,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文化与社会,即文化生活第一课的内容,可从文化的力量、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角度说明,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p><p>(2)本题要求运用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评析观点“有了红色气质,人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此题为评析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切入口较小,观点“有了红色气质,人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看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没有处理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因此,是片面的。(3)本题要求为班级召开“青年学生与红色气质”的主题班会,就如何传承红色气质列出发言要点。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考生只要所列发言要点符合主题要求且言之成理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家风家教的重要论述,大力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扎实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某网站特开展“述家史·忆家训·传承良好家风”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p><p>请你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33.75pt"><td style="width:336.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网友观点</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体现的道理</p></td></tr><tr style="height:38.25pt"><td style="width:336.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甲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不管如何,诚</p><p>信、正直、勤劳等核心价值观念应被长期坚守。</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p></td></tr><tr style="height:35.25pt"><td style="width:336.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乙社会在发展,家风可以注入新的元素和时代精神。</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②</p><p>&#xa0;</p></td></tr><tr style="height:41.25pt"><td style="width:336.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丙传统的家风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和礼节,但将这些礼节苛求后辈都做</p><p>到,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③</p></td></tr></table><p>&#xa0;</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又能因时而变;②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解析】本题以大力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扎实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征、文化创新的途径等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结合网友的观点分析体现的哲理,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内涵会随时代变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时代精神”“这些礼节苛求后辈都做到,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调动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知识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纳入雄安新区规划的安新县作为白洋淀革命老区,始终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中探索前进。目前,安新县文化墙围绕革命历史、民俗风情、文明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主题设计,以46个水区村为重点,在全县广泛开展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安新·魅力”品牌,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搭建社区、农村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安新县还充分利用文化墙,“说历史、讲故事”、“市强、民主、文明、和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义敬诚孝”中华传统文化,安新好人榜……一幅幅充满正能盈的图画绘到墙上,已然成为安新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最线。</p><p>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说明安新县是如何规划建设安新文化的。</p></div></div>
<div><p>【答案】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安新魅力”品牌,为安新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安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③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安新人民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搭建文化平台,建设安新精神家园。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抓住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⑤通过文化墙建设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安新良好文化环境。</p><p>【解析】本题以规划建设安新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设问指向安新县是如何规划建设安新文化的,属于措施类试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主要从倡导大众文化、奏响主旋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公民道德修养等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