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08:44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济南第一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p><p>① 全国“两会”在京召开        ② 奥运会在巴西举行</p><p>③ 哈尔滨举办艺术节        ④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降</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③两项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①项属于政治现象,不合题意;④项属于经济现象,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p><p>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p><p>③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         ④人们自身的价值</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②两项符合题意; 人们自身文化素养是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不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③项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不涉及人自身的价值,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日前,唐山市乐亭县的皮影代表团在中韩文化节上表演了皮影剧《火焰山》,富有中国味的传统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皮影艺术家们挥枝舞影,灵巧的把线技艺和纯熟的唱念功夫让观众们不时发出的惊叹声。材料说明了</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 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p><p>C. 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唐山市乐亭县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皮影戏,在中韩文化节表演,吸引大家观看,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创造文化,同时人们在生活中也享用文化,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人民对于文化的创造和享用,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A项不合题意;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制的,C、D两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文化的实质是</p><p>A.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B.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p><p>C.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文化本身不是物质力量,A项符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文化是文化是人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这是文化的产生,不是文化的本质,C项不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文化的实质,不涉及文化的物质载体,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暑期档电影《战狼2》以好莱坞大片级别的工业水准、国际化的商业片叙事模式、弘扬主旋律的精神,激发了空前的观影浪潮。目前累计票房突破50亿元,创造了多项票房纪录。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p><p>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p>②电影产业可以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p><p>③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有生命力</p><p>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实现电影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好莱坞级别的工业水准、国际化的商业叙事模式、弘扬主旋律的精神,表明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有生命力,电影产业可以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文化具有两面性,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曾促进了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开启了中阿之间政治和经济的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加强丝路沿线各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在当今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系统中,它能够促进彼此的政治理解,进一步拉近中阿之间的距离。这说明()</p><p>A.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B. 文化传播对发展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p><p>C.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曾促进了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由此开启了中阿之间政治和经济的往来,体现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由此可见,C选项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排除;B说法错误,文化不具有决定性影响,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    )</p><p>A. 民族节日    B. 文化遗产    C. 文化遗址    D. 传统艺术</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p><p>A. 较强的包容性    B. 较强的保守性</p><p>C. 相对的稳定性    D. 鲜明的民族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信”是我国历史传统文化,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最近,一些山寨景观不断被媒体曝光,从天安门、故宫、兵马俑到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一些浅层次的模仿抄袭依然拥有市场。要改变山寨现象就必须</p><p>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p><p>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p>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p><p>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要改变山寨现象就必须坚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故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始终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这是因为</p><p>①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p><p>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p><p>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p><p>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p>A. ①②</p><p>B. ①④</p><p>C. ③④</p><p>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主旨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新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②③两项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①项观点错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31.2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6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分析角度</p></td><td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容阐释</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6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p></td><td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弘扬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6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与人的关系</p></td><td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②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③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们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6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与社会的关系</p></td><td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6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p></td><td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p></td></tr><tr style="height:54.75pt"><td style="width:6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想道德建设</p></td><td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p>②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p><p>A. 多样性    B. 包容性    C. 灵活性    D. 独创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世纪初,被誉为当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p><p>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体现了(      )</p><p>A. 爱国主义精神    B. 集体主义精神</p><p>C. 伟大的民族精神    D. 奉献精神</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截至2017年6月30日,国产电影上半年总票房为273.46亿元,比去年增长11.2%。同时,电影品质进一步提升,主流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材料表明</p><p>A. 文化市场越繁荣越要加强管理</p><p>B. 市场化才能提高电影产品质量</p><p>C. 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p><p>D. 电影产业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截至2017年6月30日,国产电影上半年总票房为273.46亿元,比去年增长11.2%。同时,电影品质进一步提升,主流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材料表明电影产业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故D选项入选。A选项与题意无关。B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选项错误,该观点混淆了经典文化与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 )</p><p>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p><p>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p><p>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①②③④四项都符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存在着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将不同的哲学区别开来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指</p><p>A.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的问题</p><p>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C项符合题意;B、D两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身,不合题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本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p><p>①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p><p>②实现了阶级基础上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p><p>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④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p><p>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所以正确答案选择A。</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3" style="width:23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三大基础</p></td><td style="width:103.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三个特征</p></td><td style="width:89.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两大意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阶级基础</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8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p></td><td rowspan="4" style="width:103.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p><p>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p><p>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td><td rowspan="4" style="width:8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阶级性: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p><p>科学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哲学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自然科学前提</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8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直接理论来源</p></td><td rowspan="2" style="width:36.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德国古</p><p>典哲学</p></td><td style="width:135.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合理内核</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35.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p><p>A. 客观存在性    B. 客观实在性    C. 运动    D. 可知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均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为了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作出了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的部署。这说明:(     )</p><p>①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真理    ②正确认识复杂问题往往反复才能完成</p><p>③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推翻已经确定真理    ④史实是在认识深化的基础上得以检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说明正确认识复杂问题往往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真理,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说法错误,真理不会被推翻,只能被超越,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史实在实践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得以检验,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从哲学上看,这一宣传标语强调了(  )</p><p>A.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p><p>C. 关键部分往往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D.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通过对比“一个人”与“一个团队”这两个不同主体的努力得出不同的效应,说明整体的这一“乘法效应”的特有功能是个体永远也无法具备的。体现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没有体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A项不合题意;从地位来说,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从功能来说,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C项观点错误;构成整体的部分只有立足整体,优化组合,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目标,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p><p>①联系的观点    ②发展的观点    ③物质的观点      ④实践的观点。</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①②两项符合题意;物质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观点,③项不合题意;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7年南京国际梅花节于2月17日开幕,梅花山进入赏梅好时节。届时,南京梅花山将迎来人流如潮的“赏梅大军”,这不仅为梅花山带来大量人气,同时也为商家带来大量的财气。材料说明(   )</p><p>A.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p><p>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C.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p>D. 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这不仅为梅花山带来大量人气,同时也为商家带来大量的财气”,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说法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非根据自己的需要,排除;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在实际工作安排和部署中,必须注意把握好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抓紧当前;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安排和部署实际工作着眼于长远”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p><p>A.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p><p>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p><p>C. 联系与发展不可分,联系引起发展,发展中存在着联系</p><p>D. 着眼于长远是做好工作的起码要求</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安排和部署工作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抓紧当前,做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A项符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B项观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体现联系与发展的关系,C项不合题意;立足实际是做好工作的起码要求,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p><p>汉景帝第三子刘德非常喜好儒学,但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刘德应时而起,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从民间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他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重用名儒,广招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诸如《诗》、《书》等大批正本古籍,数量上超过了当时国家藏书,对后来西汉治国理政主导思想的确立产生重大影响。</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做文化传播的使者,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p><p>【解析】本题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分别从继承与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继承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其次,发展上要把握好其与继承的关系。</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p><p>材料一: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p><p>在今天新长征路上,发展的任务紧迫繁重,改革的攻坚艰苦卓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万里长征。今天我们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就必须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统揽大局、统筹全局,把我们的军队建设好,把我们党这个领导核心建设好,把改革发展的全局维护好。</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该如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p><p>(2)请就如何弘扬长征精神拟两条宣传标语(每条10—20个字)</p></div></div>
<div><p>【答案】(1)①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主心骨”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要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立于时代潮头,统揽大局、统筹全局,把改革发展的全局维护好。⑤必须发扬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矢志奋斗。</p><p>(2)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迈向新的长征。(答出两条即可)</p><p>【解析】本题以长征精神为背景,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一般,第二问较为容易。</p><p>第一问要求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该如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在新时期我们怎样弘扬民族精神。教材中关于怎样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包括: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等。因此,可结合材料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一点。</p><p>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必须围绕“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提出活动建议,方案必须切实可行,不能超过字数限制。只要符合这两条的建议均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济南第一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