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05:56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xa0;&#xa0; )</p><p>A. “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p><p>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存在就是被感知”</p><p>C.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与“天不变道亦不变”</p><p>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理在事先,理生万物”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A符合题意;B反映的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不符题意;C反映的发展观与静止观的对立,不符合题意;D反映的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的区别,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许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塞翁失马”“守株待兔”等,都包含了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都体现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这从侧面反映了哲学</p><p>A. 源于寓言故事</p><p>B. 产生于哲学家的头脑</p><p>C. 源于民间传说</p><p>D. 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哲学并不是起源于寓言故事,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哲学产生于实践,而不是产生于哲学家的头脑,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哲学产生于实践,而不是源于民间传说,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p><p>A.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 人的主观随意性</p><p>C. 真理的条件性    D. 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项不选;材料中这种雷人的“楼盘文化”反映了人的主观随意性,B项正确;这种现象没有反映真理的条件性,也没有体现出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  )</p><p>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 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p><p>C. 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适合题意;A、B、C三项观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的短诗《土》蕴含的哲理是              </p><p>①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的       ②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 </p><p>③整体离不开部分             ④部分离不开整体</p><p>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        </p><p>【解析】</p><p>试题分析: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故①③选项表述错误,②④表述正确入选。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见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xa0;&#xa0;)</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721536ac/SYS201801021909399173786058_ST/SYS201801021909399173786058_ST.001.jpeg" width="105" height="9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page; -aw-rel-vpos:pag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一分为二的观点&#xa0;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xa0;</p><p>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xa0;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xa0;</p><p>A.①②③&#xa0;&#xa0;B.①③④&#xa0;&#xa0;C.②③④&#xa0;&#xa0;D.①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具有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p><p>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p><p>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p><p>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p><p>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蕴含的哲学道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②④①③的顺序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p><p>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能动的特性</p><p>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茶叶带有不同的味道表明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有所区别的原因,故题肢①正确;品茶专家能够根据多年的经验判知茶叶的产区,这表明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正确,答案为A;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而非“反映”特性,“反映”是人特有的,具有能动性,故排除题肢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在形成后亦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故排除④。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2月,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它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材料主要表明</p><p>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②规律具有客观性</p><p>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p>④真理具有相对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②④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仔细阅读《木桶与木板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0/10/5a7506dc/SYS201904101009058841552699_ST/SYS201904101009058841552699_ST.001.png" width="512" height="31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请你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你能盛多少水,还得由我短板说了算”的合理性?</p><p>(2)“木桶原理”对我们当前各科的学习作出合理安排,提高学习成绩有哪些启示?</p></div></div>
<div><p>【答案】(1)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木桶和木板是不可分割的。</p><p>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到决定作用。短板作为木桶的一个关键部分,它的功能变化对木桶盛水多少起决定作用。</p><p>③要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让短板长高一些和伙伴保持一致,才能实现人类创造木桶盛水的目的。</p><p>(2)①在学习中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p><p>②在学习中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p>【解析】此题以漫画为背景材料,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p><p>第(1)问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你能盛多少水,还得由我短板说了算’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适应范围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其次要明确木桶与木板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木桶是整体,木板是部分。“你能盛多少水,还得由我短板说了算”看到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考生只需从部分对整体的影响来分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即可。</p><p>第(2)问要求“‘木桶原理’对我们当前各科的学习作出合理安排,提高学习成绩有哪些启示? ”属于启示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属微观考查。其次要明确,启示类试题一般是要求我们回答怎么做,因此原理分析应着重回答方法论。然后结合“木桶原理”分别从立足整体和搞好部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靠几档综艺类节目就能完成的,需要打一场持久战。既要形成文化传承接力,又要适时抓着契机,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p><p>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业,积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p><p>(1)运用“发展的状态”的哲理,简要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打一场持久战的理由。</p><p>材料二: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真实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p><p>(2)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我们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原因。</p><p>&#xa0;</p><p>材料三:&#xa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着力点。目前全球机器人以12%速度在增长,我国也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消失的岗位有望达到数百万个,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以下是同学们的两种观点:</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0/10/5a7506dc/SYS201904101009060132825546_ST/SYS201904101009060132825546_ST.001.png" width="498" height="19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3)就同学们的两种观点,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机器人和人的关系? </p></div></div>
<div><p>【答案】(1)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形成文化传承接力。</p><p>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适时抓住契机、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④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p><p> (2)①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4年抗战”概念更全面更真实反映了抗战史实。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要不断纠正对历史的看法,这种修改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证明,“14年抗战”的表述正确反映了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p><p> (3)①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p><p>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机器人与人存在对立的一面,机器人的使用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的减少,致使一些人失业。</p><p>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机器人与人存在相互统一的关系,机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机器人的使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p><p>④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适应时代。</p><p>【解析】此题以相关背景材料为依托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发展的状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相关知识。</p><p>第(1)问要求“运用‘发展的状态’的哲理,简要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打一场持久战的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是“材料一”,知识范围是“发展的状态”的知识,即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靠几档综艺类节目就能完成的,需要打一场持久战”“要适时抓着契机,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分别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变基础上开始的量变,如此循环重复不断前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p><p>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我们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时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二”,知识范围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属微观考查。其次要明确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是认识上的一种变化,据此结合材料可分别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等方面分析修改的具体原因即可。</p><p>第(3)问要求“就同学们的两种观点,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机器人和人的关系?”属于分析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三”,知识范围为“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知识。其次明确机器人的使用与人的就业之间既存在对立性又存在统一性的关系,然后分别从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对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性三个方面分析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