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05:55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下列观点所蕴含的文化道理与之相一致的是 </p><p>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白沙在涅,与之俱黑</p><p>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A.①②             B.①③&#xa0;&#xa0;&#xa0;C.②③&#xa0;&#xa0;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体现了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答案②③正确;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不符合题意,排除;④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已关系最密切的六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该听众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p><p>A. 文化決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p><p>C. 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p><p>D. 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B适合题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起决定作用,A是错误的;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D是不科学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8月1日起,游客可以先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多媒体数字影院感知其壁画,以便缩短游客窟内停留时间,减少破坏。数字展示中心的开放告诉我们(  )</p><p>A.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 科技进步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p><p>C. 文化创新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D.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A没有体现,材料强调的是科技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数字影院感知壁画可以减少破坏,体现了科技进步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B正确,C说法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D说法错误,庆祝民主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微艺术”浪潮席卷了整个网络,也延伸到很多人的生活中。通过举办微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电影、摄影、绘画这些“高高在上”的艺术门类在“微”世界里,</p><p>变得那么和蔼可亲。这体现了</p><p>①大众传媒显示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p><p>②文化发展要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p><p>③受群众喜爱的“微艺术”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p><p>④“微艺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文艺形式的衰落</p><p>A. ①②</p><p>B. ②④</p><p>C. ①③</p><p>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通过举办微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电影、摄影、绘画这些“高高在上”的艺术门类在“微”世界里,变得那么和蔼可亲。这体现了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同时说明文化发展要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①②适合题意;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③是错误的;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④是错误的;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兰州市推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语,重点打造以黄河文化园、金城关创意文化产业园、青城古镇景区改建等为核心的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和以兰州水车节、甘肃少数民族专业文艺会演等为核心的精品文娱活动项目。2017年,兰州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35亿元,是2011年的4.23倍。由此可见</p><p>A.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p><p>B. 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p><p>C. 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p><p>D.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兰州市推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语,重点打造以黄河文化园、金城关创意文化产业园、青城古镇景区改建等为核心的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和以兰州水车节、甘肃少数民族专业文艺会演等为核心的精品文娱活动项目。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D适合题意;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A是错误的;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发展与经济不是亦步亦趋的,B、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坐落于兰州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区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中集纳了兰州市4个国家级、18个省级和1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黄河水车、兰州四合院、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兰州刻葫芦、兰州泥塑、羊皮筏子等,并以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演等手段一一呈现。保护文化遗产(     )</p><p>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p><p>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p><p>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p><p>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血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遗产,A观点错误,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文化传播,而是文化的传承,B观点错误,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为了经济价值,C观点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D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我国必须(   )</p><p>①注重中华民族精神的决定作用</p><p>②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心</p><p>③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p><p>④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p><p>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强调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必须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由此可见,③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民族精神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中心工作,故②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下列对“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是</p><p>①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p><p>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p><p>③可以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p><p>④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他人文化的长处</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①说法不对,社会实践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②与题意不符,题干中的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题干中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体现了文化的自觉,可以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符合题意。树立“文化自觉”观念,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他人文化的长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p><p>A. 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p><p>B. 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p><p>C. 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p><p>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说明青苔的花虽然小,但是不惭愧仍然自豪的活着,用来比喻人自强不息,不服输的精神,能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要被困难吓倒,故B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逢中秋,人们常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到春节,人们常会感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遇送别,人们常会勉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表明(   )</p><p>A.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B.文化决定着人的认识活动和交往方式</p><p>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D.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就说明了中国文化在默默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认知,从中国古代开始延续到当前,只要是到了节日,人们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这就说明了中国文化对人们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段时期以来,诸如埃及卢克索神庙发生的“到此一游”等出境游不文明个案,不仅触动了国民的耻感神经,更损害了国家形象,也对社会的文明素养进行了一场拷问。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  )</p><p>①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塑造健康人格</p><p>②尊重文化差异,理解文化个性 </p><p>③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公德水平</p><p>④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培育优秀人才</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到此一游”的不文明个案触动了国民的耻感神经,要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能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①③是正确的;②④与题干无关。故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p><p>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xa0;&#xa0;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p><p>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xa0;&#xa0;&#xa0;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提升了国家科技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②④项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①项说法错误;③项本身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2014年4月,某报退出《校训的故事》专栏,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p><p>①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p><p>②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p><p>③校训金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p><p>④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p><p>A. ①②</p><p>B. ①④</p><p>C. ②③</p><p>D. 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是因为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①②适合题意;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基本途径,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提起余光中的《乡愁》,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也都能读出诗句里的那份忧伤与哀愁。余光中的阅历丰富,涉猎广泛,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余光中不仅表达和抒写了对祖国或故园的依恋,对祖国或故乡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也使人们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p><p>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特点的理解。</p></div></div>
<div><p>【答案】(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余光中的阅历丰富,涉猎广泛,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工作,体现了这一点。</p><p>(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透过这些作品,人们也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p><p>(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透过余光中的作品,人们们不仅读出诗句里的那份忧伤与哀愁,也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就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本题以提起余光中的《乡愁》,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也都能读出诗句里的那份忧伤与哀愁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特点等知识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特点的理解,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时首先明确文化的特点主要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数字化时代对汉字规范书写造成巨大冲击,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呼吁要加强汉字书写规范。为此,央视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掀起了一股汉字书写热潮,唤起了国人跟汉字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从点滴做起,正确书写和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能为拯救汉字危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的意义。</p></div></div>
<div><p>【答案】(共13分)(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规范汉字书写,对于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p><p>(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有利于营造书写汉字字、保护汉字的良好氛围,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借助央视等大众传媒,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p><p>(4)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推动汉字规范书写,有利于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解析】本题以数字化时代对汉字规范书写造成巨大冲击,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呼吁要加强汉字书写规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传媒、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汉字的重要性等知识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传媒、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汉字的重要性等知识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p><p>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p><p>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p><p>④人的文化素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形成的,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p><p>(如果学生回答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得4分)</p><p>【解析】本题以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题考生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及人的文化素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形成的等角度结合材料展开即可。</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15.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知识角度</p></td><td style="width:294.4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教育的作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15.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的特点</p></td><td style="width:294.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15.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关系</p></td><td style="width:294.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提高综合国力</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15.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对人的影响</p></td><td style="width:294.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15.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交流与传播</p></td><td style="width:294.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15.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的继承与发展</p></td><td style="width:294.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15.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td><td style="width:294.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 、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p><p>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 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p><p>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p></div></div>
<div><p>【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p><p>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陸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p><p>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p><p>【解析】本题以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设问指向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分析,实现二者的结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