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05:24

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蕴含的民族精神一致的是</p><p>①昭君出塞,修睦安邦</p><p>②孔明诫子,俭以养德</p><p>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p><p>④孙子膑脚,兵法修列</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古语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选项中和它相对应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③④符合题意。“昭君出塞,修睦安邦”反映的是团结统一的内涵,排除①。“孔明诫子,俭以养德”反映的是勤劳节俭的内涵,排除②。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有人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上述观点</p><p>①正确把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p><p>②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认识</p><p>③忽视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p><p>④犯了片面性错误</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题中观点只看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忽视了第二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犯了片面性的错误。③④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下列观点与其相一致的是()</p><p>A.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p><p>C.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D.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主观唯心主义。“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符合题意;A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C,D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朱熹说:“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前者属于朴素唯物主义</p><p>②后者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p><p>③前者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p>④后者正确阐述了“气”与“理”的关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题干中,王夫之看到“理”对“气”的依赖性,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正确,朱熹把客观精神“理”看作世界的本原或主宰,②正确;③④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的观点一致的是()</p><p>①“吾心即是宇宙”                  </p><p>②“存在就是被感知”</p><p>③“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④“气者,理之依也”</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②符合题意;“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气者,理之依也”分別属于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④排除。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第23届“世界移动通信大会”5G技术亮相。5G既包括许多当前技术的演进,这些技术可以向4G技术兼容,也需要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实现无缝升级。可见</p><p>①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实现了科技创新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p><p>②科技创新是在与传统模式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的 </p><p>③科技创新是辩证的否定,以革命批判精神破除过去的观念和技术 </p><p>④科技创新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5G技术是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实现了科技创新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科技创新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④两项符合题意;“绝对不相容的对立”表述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项观点错误;科技创新不能等同于辩证否定,对过去的挂念和技术也不仅是破除,应该是“扬弃”,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题文)互联网慈善具有天然的透明优势,借助互联网公益慈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参与到扶贫、扶持弱势群体、建设公共事业等公益行动中来。但是,这种新的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监管不到位,假慈善、骗捐现象滋生蔓延,伤害了人民的爱心。要让互联网公益走得更好应该</p><p>①支持发展,通过创新监管体制助力新事物的发展</p><p>②积少成多,防止互联网慈善组织矛盾相互转化</p><p>③呵护爱心,谨防不利量变的积累对公众信任的伤害</p><p>④尊重自在联系,发挥互联网慈善天然的透明优势</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借助互联网公益慈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参与到扶贫、扶持弱势群体、建设公共事业等公益行动中来,但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要让互联网公益走得更好应该支持发展,通过创新监管体制助力新事物的发展,呵护爱心,谨防不利量变的积累对公众信任的伤害,①③两项符合题意;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过程,②项观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未强调自在事物的联系,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题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p><p>A.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p><p>B.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p><p>C. 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p><p>D. 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内容是客观的,所以该词的创作源于生活实践,而不是作者内心的感悟,A项观点错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该诗词中蕴含着作者的乐观自信的精神,B项符合题意;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所以不一定是如实的反映,C项观点错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发展,该词是正确的意识,所以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题文)“小确幸”一词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但人生中除了享受“小确幸”,还应去追求实现后所带来的“大欢喜”。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p><p>①“小确幸”和“大欢喜”作为矛盾双方各占人生的一定比例</p><p>②当“小确幸”变为“大欢喜”说明同一性和斗争性发生了转化</p><p>③由“小确幸”到“大欢喜”体现了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p><p>④人生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中变化发展</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人生中除了享受“小确幸”,还应去追求实现后所带来的“大欢喜”,体现了矛盾即对立统一,人生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中变化发展,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看到对立,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③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二者都占一定比例,①项不合题意;“小确幸”和“大欢喜”作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②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漫画《考察回来》一些人在想问题办事情上没有认识到</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3/16/10/28599578/SYS201903161001430703236378_ST/SYS201903161001430703236378_ST.001.png" width="258" height="13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矛盾的普遍性一定条件下就是特殊性</p><p>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p><p>C. 发展本地经济的央定力量就是本地的创新</p><p>D. 矛盾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据漫画可知,外出考察的人犯了拿来主义错误,没有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所以,这些人没有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B项符合题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项观点错误;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而不是依赖本地的创新,C项观点错误;漫画主旨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在《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盂尝君》。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对此你的看法是</p><p>①“狡兔三窟”是因为它也具有人类复杂的心理反应</p><p>②“高枕无忧”的人们是因为忽略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p><p>③“狡兔三窟”启示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做到有备无患</p><p>④“狡兔三窟”行为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智慧出发</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高枕无忧”意指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所以“高枕无忧”的人们是因为忽略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项符合题意;“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说明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高枕无忧,“狡兔三窟”启示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做到有备无患,③项符合题意;“狡兔三窟”是兔子的本能活动,与人的复杂的心理反应无关,①项不合题意;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把智慧作为出发点,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在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曾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上产生了认识偏差。下列与“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丽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p><p>A. 飞矢不动</p><p>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C.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p><p>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意思是狂吹着的暴风反而显得十分安静,滚滚而来的江河反而不是在奔流。这是因为以齐头并进的一股股暴风或者一条条江河彼此作为对方的参照物,由于彼此双方的速度一样,所以相对于对方来说,他们彼此都是相对静止的。所以这一观点体现的是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绝对性。“飞矢不动”的观点认为运动中的箭是静止的,承认了静止,而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A项符合题意;“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了静止的存在,B项不合题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看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项不合题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意思是要随着变化了的实际而随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属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p><p>A.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术易为春</p><p>B.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p><p>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D.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也</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联系的普遍性,A项不合题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矛盾的特殊性,B项不合题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C项不合题意;“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也”强调“器”是“道”的依据,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7年,中国文化频频走出国门,在文学、戏曲、影视、出版、考古领域斩获颇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多彩的中国。探索多样的合作模式、借助丰富的内容形式、深入挖掘其内在精神,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够</p><p>①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p><p>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p><p>③彰显文化多样性,固化各民族的文化个性</p><p>④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实现各民族文化趋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够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错在“固化”;④说法错误,错在“趋同”;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钟祥蟠龙菜俗称“卷切子”、“剁菜”,据说是专门为嘉靖进京继位争取时间而由厨师詹多研制出来的。自明嘉靖元年始,至今460多年享有盛誉,被列入中国食谱之中。数百年来,钟祥人民一直将蟠龙菜视为“皇菜”,每逢宴请宾客,席面上必有一道“蟠龙”菜,历来有无“龙”不成席之誉称。这说明传统文化</p><p>A. 展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p>B.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p><p>C.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p><p>D.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数百年来,钟祥人民一直将蟠龙菜视为“皇菜”,每逢宴请宾客,席面上必有一道“蟠龙”菜,历来有无“龙”不成席之誉称。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C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A表述不准确;材料没有涉及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B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D错误。应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学家的“视线”之外。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两个激光引力波探测器(LIGO)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了来自于两个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由此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p><p>①通过科学探测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p><p>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科学实验能将预言转变为现实</p><p>③引力波探测器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p><p>④科学家在科学探测中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实现了认识的目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科学家通过两个激光引力波探测器(LIGO)探测到了来自于两个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以前仅仅是预言,就是人类的主观认识,这表明科学检测检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探测器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科学实验能将预言转变为现实”表述错误,排除。认识的目的是推动实践发展,④排除。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一一人们高兴的时候,就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这两种观点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划分它们的标准是</p><p>A.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p><p>B.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p><p>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p><p>D. 对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的不同理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严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B项与题意不符;D项不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的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p><p>①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p><p>②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p><p>③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④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有学者认为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着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始终保持其基本特征,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③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不体现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最后一公里”指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的“末梢堵塞”问题。耍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就要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下列与“最后一公里”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p><p>A.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p><p>B.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p><p>C. 欲速则不达</p><p>D.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最后一公里”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项不合题意;知之非难,行之不易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项不合题意;欲速则不达体现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C项不合题意;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下列诗句与之蕴含哲理相同的是</p><p>A.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p><p>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p><p>C.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p><p>D.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意思是奢华生活来自于不断努力后取得的成功,而在没成功前该当艰苦卓绝。而安逸享乐的背后经常隐藏着祸患,不要过度贪恋安逸享乐,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趋势,A项不合题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B项不合题意;“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项符合题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体现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材料&#xa0;近年来,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因此也引起了人们对地震原因及其分布状况的强烈关注。一次又一次的地震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预测工作的不断思考和认识。远古时期,人们受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所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面对地震等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震源、震级等。</p><p>结合人们对待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同态度,思考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p></div></div>
<div><p>【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p><p>(2) —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在对待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问题上,人们承认其发生的客观性,并积极防范,也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有的人则相信所谓的天意,甚至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则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p><p>(3)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论。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加强研究,不断提高预测水平,承认世界是可知的。相反,听天由命,无所事事,则是不可知论在生活中的表现。</p><p>【解析】本题以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为背景设题,主要考查《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好本题必须对材料中人们对待地震的不同态度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时,可以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内容展开。作答本题,首先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出。然后,根据材料中人们对地震的态度,到底地震活动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上天”“天意”造成的,这就关系到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走向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从哲学问题的第二方面来看,人们的认识能否准确认识和预测地震活动,这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否认识客观世界,这一问题的回答分别走向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近年来,浙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云储存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浙江文化产业的生产内容、表现形式、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变革。然而,文化市场中不乏诚信缺失、产品品位低下等现象。为此,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要求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1)运用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知识,说明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是如何影响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p><p>(2)运用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知识,简析浙江省政府就文化产业发展所提《意见》要求的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浙江省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给浙江文化产业带来深刻变革,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p><p> (2)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在认识文化产业的效益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的统一,推动浙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p><p>【解析】(1)本题要求运用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知识,说明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是如何影响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p><p>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给浙江文化产业的生产内容、表现形式、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变革。可运用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知识,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并结合浙江省的情况,说明问题。</p><p>(2)本题要求运用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知识,简析浙江省政府就文化产业发展所提《意见》要求的合理性。</p><p>针对文化市场中不乏诚信缺失、产品品位低下等现象,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要求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可运用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知识,从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说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在认识文化产业的效益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的统一,推动浙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