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第一中学度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看得太远,有时候也不是好事”,下面漫画启示我们追求美好人生必须</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2/10/04894481/SYS201904121006335802235384_ST/SYS201904121006335802235384_ST.001.png" width="275" height="24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p><p>A.处理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p><p>B.学习哲学,以哲学指导生活</p><p>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p><p>D.必须把握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看得远主要强调人生的目标,属于思维的范畴。人生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故漫画强调了生活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p><p>A、存在即被感知 B、心外无物 C、天地合而万物生 D、理生万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A项中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B项中“心外无物”的观点,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把人的主观意识当成了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D项中“理生万物”的观点,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C项中“天地合而万物生”的观点,意为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意志与目的的,强调的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p><p>A. 存在决定意识</p><p>B. 意识反作于存在</p><p>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p>D.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意识是客观存在在的主观映象,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人的梦(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A正确且符合题意;BC说法正确介但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神州七号”航天员出舱过程中,曾出现误报“轨道舱有着火点”的情况。但当时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可没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那么紧张,因为他们清楚,在没有空气、没有氧气的真空环境中,是不可能着火的,那肯定是一个误报。可见( )</p><p>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p><p>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p><p>C.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p><p>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在没有空气、没有氧气的真空环境中,是不可能着火的”,充分说明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故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故A项中“摆脱规律的束缚”的表述是不科学的,故不能入选;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体现唯物论思想的有 ( )</p><p>A. “心外无物”</p><p>B.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p><p>C. “存在就是被感知”</p><p>D. “按图索骥”</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心外无物”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A项不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正确阐释了“形”与“神”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论思想,B项正确;“存在就是被感知”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C项不选;“按图索骥”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没有体现唯物论思想,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与“水是万物的始基”相同的是( )</p><p>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p><p>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心外无物”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理在气先”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B.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与下图漫画观点相一致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2/10/04894481/SYS201904121006343579248137_ST/SYS201904121006343579248137_ST.001.png" width="116" height="116" alt="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我思故我在</p><p>B.气者,理之依也</p><p>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p><p>D.理主动静,理生万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漫画中“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认为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选项中A是主观唯心主义,符合漫画中人物的观点,应选。B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即( )</p><p>A.世界观和方法论   </p><p>B.思维和存在</p><p>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p><p>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回顾课本即可作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漫画表明(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2/10/04894481/SYS201904121006347643342347_ST/SYS201904121006347643342347_ST.001.png" width="118" height="1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C、主观认识没有是非标准 D.认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认识的差异性,C观点错误,认识是有客观标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漫画说站在不同高度的人会有不同的视野,说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故D观点符合题意,AB观点虽然正确但是没有体现,没有讲到认识的发展和真理,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共同之处在于( )</p><p>A.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式 B. 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p><p>C.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D. 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式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共同之处,A项不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这个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并没有这个局限性,B项不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指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它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共同之处,C项不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D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 ( )</p><p>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p><p>B.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p><p>C.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p><p>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并不是都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项不选;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B项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这样认为,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观点 ( )</p><p>A. 认为存在包含着思维</p><p>B. 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p><p>C.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p><p>D. 认为存在是可以认识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观点认为思维包括着存在,并不是认为存在包含着思维,A项不选;“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观点认为思维是本原,它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项正确;“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观点并没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也没有认为存在是可以认识的,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 ( )</p><p>A. 决定被决定的关系</p><p>B. 相互依存的关系</p><p>C. 前后相继的关系,存在在前,思维在后</p><p>D. 思维是唯心的,存在是唯物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决定被决定的关系,A项正确;思维和存在并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B项不选;思维和存在并不是前后相继的关系,C项不选;不能说思维是唯心的,存在是唯物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对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p><p>A.没有规律的世界不可思议     B.物质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p><p>C.规律是可以改造的 D.规律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此没有规律的世界不可思议,答案A正确;B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D说法错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但不是改造规律本身,C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黑格尔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精神”的最高表现。黑格尔的这一观点: </p><p>①把世界归结为“绝对精神”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 </p><p>②看到了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具有辩证法的思想</p><p>③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p><p>④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哲学发展没有积极意义</p><p>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体现了②项;题中材料“‘绝对精神’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体现了①项;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③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本题材料中黑格尔的观点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④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p><p>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p><p>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A错误,思维决定存属于唯心主义,故排除。B错误,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故排除。C正确,应选择。D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p><p>A. 是否承认意识反映物质</p><p>B. 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p><p>C.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p><p>D. 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项正确;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并不是是否承认意识反映物质,也不是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p><p>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p><p>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D项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并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A、B项不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C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2年的太空好戏连台,流星雨、超级月亮、日环食……,你方唱罢我登场。对这些天文奇观,科学家们都做出了较为精确的预测,这是因为(  ) </p><p>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p><p>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p><p>④人的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对这些天文奇观,科学家们做出了较为精确的预测”,说明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较为精确的预测,是因为他们正确把握了天文现象的本质和规律,①④正确;②③与题意不符。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印象普陀》最打动人的是它的主题——“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这一主题体现了</p><p>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②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限制</p><p>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p><p>④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相互依赖</p><p>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用什么样的眼睛看世界,是人自觉选择的结果,故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③正确;世界是什么样的在于人们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它,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的限制,②正确;①④不符合题意。故该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上明月,常令诗人爱恨交织。有人怜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同“夕”)如环,昔昔都成;也有人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其实,月亮本是宇宙间一个冰冷无知的星球,它的阴晴圆缺乃是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使然,人们对它的爱恨都是无理的。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诗人无理的怜爱与怨恨表明(  ) </p><p>①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②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p><p>③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④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观点错误,①不选;诗人无理的怜爱与怨恨也是诗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表明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正确;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具体形式,不是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③不选;诗人无理的怜爱与怨恨表明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或者俗语中,与“一以贯之”的哲学寓意最相近的是( ) </p><p>①一曝十寒  ②持之以恒   ③一蹴而就  ④一竿子到底</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一以贯之”体现了质变的发生需要量的积累。“一曝十寒”体现了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就会出现质的倒退,这与“一以贯之”的哲学寓意并不是最相近,①不选;“持之以恒”“一竿子到底”体现了质变的发生需要量的积累的道理,②④正确;“一蹴而就”体现了要适时促进质的飞跃的道理,这与“一以贯之”的哲学寓意并不是最相近,③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新闻不是描红出来的”,新闻报道也不是人云亦云的产物。</p><p>因此,作为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哲学原则是(   )</p><p>①以时效性为第一原则,注意新鲜、及时</p><p>②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遵循客观性原则</p><p>③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承担社会责任</p><p>④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寻求新颖突破</p><p>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新闻不是描红出来的”说明新闻报道应该坚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寻求新颖突破;“新闻报道也不是人云亦云的产物”说明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遵循客观性原则。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 )</p><p>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p><p>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无产阶级哲学和非无产阶级哲学</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无产阶级哲学和非无产阶级哲学并不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B、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辨析: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1)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是派生的,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或者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p><p>(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力量的作用,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p><p>(3)上述观点没有搞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而是错误的。</p><p>【解析】本题是一道辩析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也可能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力量的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上述观点没有搞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而是错误的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2016年江苏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预测全年该地区生产总值21 300亿元,增长15%左右,人均GDP将超过5500美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江苏省资源相对紧缺、人口密度大,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省内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 </p><p>材料二: 为构建和谐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个率先”(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强省”的基本目标,实现江苏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省委书记李源潮强调指出,关键在我们党。 </p><p>根据材料一、二,如果你是该班的学生,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省”请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课题,简要写出确定这一课题的哲学依据,并写出探究的方法。</p></div></div>
<div><p>【答案】课题、依据如: </p><p>(1)课题:“两个率先”“富民强省”必须从实际出发。 </p><p>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省实际出发制定的“两个率先”“富民强省”的目标,正说明了这一点。 </p><p>课题:“两个率先”“富民强省”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p><p>(2)依据: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规律办事。“两个率先”“富民强省”目标的制定,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p><p>(任意列出一个课题,写出哲学依据。言之有理、切合材料即可) </p><p>(3)方法:小组合作、抽样调查、座谈、查阅资料、统计。(答出其中3—4点即可)</p><p>【解析】本题以江苏省委、县政府构建和谐江苏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拟定“两个率先”“富民强省”必须从实际出发、“两个率先”“富民强省”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等课题。哲学依据可从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等角度说明。探究课题的方法考生可回答小组合作、抽样调查、座谈、查阅资料、统计等方法。</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工业生产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日趋紧张。为此,某校高二(2)班学生以“该市饮用水缺乏原因的调查”为课题展开探究实践活动。 </p><p>(1)围绕缺水原因,你准备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p><p>(2)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途径获得该课题的资料 </p><p>(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利用飞机、火箭甚至高射炮进行人工降雨最主要的国家之一。为缓解旱情,人们还在继续进行人工降雨的努力。“实行人工降雨,缓解旱情”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p></div></div>
<div><p>【答案】(1)①人为原因:对水资源的污染导致缺水;浪费水资源,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缺水。②自然原因:天旱等自然因素导致的缺水;本身水资源的缺乏。(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p><p>(2)可以利用上网查询;可以实地考查;到相关部门调查等。(其他方式途径只要有理可行也可) </p><p>(3)体现的哲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p><p>【解析】本题以某校学生开展“该市饮用水缺乏原因的调查”探究实践活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围绕缺水原因,学生要准备搜集缺水的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这些方面的资料。</p><p>(2)获得该课题的资料,可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考查、到相关部门调查等途径来获得。</p><p>(3)“实行人工降雨,缓解旱情”体现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的道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用户创新是指由消费者和最终用户,而不是由制造商发展出的创新,当个别用户遇到了大多数消费者没有遇到的问题,这些用户别无选择只有修改现有产品,或研创出全新的产品。“创客”,就是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群体。创客包括软件开发者、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代表,他们均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如今“创客”已演变为以创新产业为核心的人群和平台,成为“创新型孵化器”。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自生产工具,他们是一群新人类,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p><p>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说明创客现象出现的依据。</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创客的创意产生正是对个别用户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反映。 </p><p>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热衷于创意、设计等体现了这一点。 </p><p>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创客”已演变为以创新产业为核心的人群和平台,成为“创新型孵化器”。 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 </p><p>④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自生产工具,创客是一群追求美好生活新人类。这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创客现象的出现,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把握思维的奥妙”主要包括: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性特点、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等有关知识;然后运用上述知识分析现实意义,实现知识与材料的结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