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近几年来,在推进治国理政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主要是基于( )</p><p>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p><p>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p><p>③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并促进经济、政治不断地发展</p><p>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发展</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不合题意,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文化的作用。而①是文化的含义。②符合题意,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表述错误,优秀文化起促进作用。④符合题意,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发展。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p><p>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p><p>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p><p>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p><p>④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通过书信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汲取养料,这说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①正确;②错误,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文化传播的途径;通过电视节目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这说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故③符合题意;④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能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年底,遵义市撤地设市20年发展成就展令人瞩目,集中展示了遵义发展的累累硕果,各县(市、区)呈现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遵义精神”,将进一步激励遵义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遵义精神” 表明</p><p>①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p><p>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p><p>③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p><p>④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能够带动地区发展</p><p>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遵义精神”,将进一步激励遵义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这表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能够带动地区发展,故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向前发展;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涉及文化与综合国力。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表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p><p>①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核心</p><p>②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步</p><p>③受国家经济、政治因素制约</p><p>④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错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而不是文化国际影响力;②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往往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同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提供了有力支撑,这表明受国家经济、政治因素制约,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校某社团开展以“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p><p>①文化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p><p>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③有文化修养才会有崇高的道德</p><p>④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①与材料无关,排除。②符合题意,开展读书活动就是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等,应选择③错误,有文化修养可以促进崇高的道德,应排除。④符合题意,开展读书活动就是希望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应选择。因此保留②④,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目前已有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从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p><p>①集中展示民族文化</p><p>②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p><p>③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p><p>④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中国农民丰收节属于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①符合题意;②是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经济意义,不符合题目要求“文化意义”,排除;③错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应坚持文化的多样性;④正确,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p><p>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p><p>②世界人民都认同中华文化,吸收中国的灿烂文化 </p><p>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 </p><p>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p><p>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说明文化又是世界的,故题肢①④符合题意。题肢②③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梁启超先生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p><p>①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②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p><p>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错误,文化有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下列可以支持“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有</p><p>①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p><p>②教育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p><p>③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p><p>④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①②错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可忽视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反映了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国家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岁末,集结9家博物馆(院)代表性文物的《国家宝藏》电视节目,邀请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纪录片综艺”的呈现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借助电视节目创新,剪纸、纂刻、青瓷烧制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再发新芽。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p><p>①融入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p><p>②传统文化再发新芽的关键在于促进传统文化呈现形式的创新</p><p>③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p><p>④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错误,该观点夸大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的作用;②错误,传统文化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创新也要有内容上的创新;题目中,借助电视节目创新,剪纸、纂刻、青瓷烧制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再发新芽,表明了大众传媒日益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徐悲鸿是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艺术大师。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徐悲鸿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文化创新途径的正确理解是</p><p>①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p><p>②批判继承,推陈出新</p><p>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p><p>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该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取外来的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是中华的基本特征,故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C。</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教育,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园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p><p>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一校一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p><p>②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p><p>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考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题目的知识限定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其次要认识到本题要求回答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因此在组织答案时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进行具体说明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加,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大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部分游客素质偏低,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造成破坏。</p><p>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当地由政府有关部门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p><p>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重视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p><p>②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p><p>③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华文化历史的集中展示,对它加以保护,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而且有利于推动当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p><p>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促进文化的继承发展。</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重视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可依据教材文化遗产的意义进行阐述,同时要注意国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文化以及吸引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带动旅游业发展等角度去分析。</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p><p>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p><p>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p><p>材料二: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p><p>(3)为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部纪录片,请你撰写两句宣传标语</p></div></div>
<div><p>【答案】(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p><p>②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p><p>③在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p><p>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p><p>(2)①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p><p>②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该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充分立足当前的实际。</p><p>③必须着眼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该节目以他特有的亲近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全世界人民的需求。</p><p>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要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p><p>⑤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p><p>⑥发挥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p><p>(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p><p>【解析】</p><p>本题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为背景设置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限定明确。对于文化生活这一问题教材以及老师授课都有所总结,考生可依据教材总结和材料有机结合作答。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其饮,要借助文化传插的途径和手段;再次,要利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最后还要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说明。</p><p>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启示类试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的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针对材料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考生可从发挥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考生可从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考生可从须着眼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角度去分析说明。</p><p>第(3)问,为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部纪录片,请你撰写两句宣传标语。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