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六八中学高二上学期(宏志班)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这进一步佐证了</p><p>①哲学是智慧之学,能为实践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p><p>②真正的哲学反映时代要求,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p><p>③时代孕育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p><p>④客观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表述错误,哲学只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提供具体方法。②表述错误,哲学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不起支配作用。③符合题意,新时代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佐证了时代孕育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④符合题意,时代的发展孕育真正的哲学,佐证了客观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无论从党的建设理论还是实践看,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都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这是因为</p><p>①不存在脱离正确世界观的方法论</p><p>②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需要进行具体地分析</p><p>③世界观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p><p>④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受到世界观的指导</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因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需要进行具体地分析,是因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受到世界观的指导,选D;①强调了方法论,不选;③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p><p>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最高概括</p><p>②主张学是晢学的知识前提,著学是科学的概括和升华</p><p>③强调离开了晢学世界观的指导,科研就不能取得进展</p><p>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表述错误,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而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哲学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正确的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主张具体科学是晢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对科学的概括和升华。③表述错误,系统的哲学世界观能为科研提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并不是如果没有哲学世界观,科研就不能取得进展。④符合题意,材料正确说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辩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间”,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p><p>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苦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p><p>②关注与无产阶数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p><p>③是否具有自然科学基础是旧哲学区別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p><p>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表述错误,哲学产生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与升华,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旧哲学都要研究时代迫切问题。②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关注与无产阶数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③表述错误,任何哲学都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然知“南俗尚鬼”的狄青(谥号:武)在征讨依智高时,曾经“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投此钱尽钱面。”左右谏止:・俏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倏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军欢呼,声震林野…其后平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这一过程中,秋青利用了</p><p>①士兵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p><p>②士兵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p><p>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 </p><p>④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认为胜负是鬼神决定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②不合题意,鬼神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是主观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士兵发现百钱皆面,于是举军欢呼,最后取胜,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④不合题意,这里主要利用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201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p><p>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p><p>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p><p>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 是不可能存在的</p><p>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 只能是美好的祝福</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以最美寄语为载体,考查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意识等相关知识,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该观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对这句话的正确认识是</p><p>A. 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p><p>B. 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p><p>C. 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p><p>D. 没有认识到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不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也认为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说法错误。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正确认识到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所以才做出错误的判断。C符合题意,正因为材料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D不合题意,材料不是描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漫画《植数(树)》讽刺了一些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16/08/886a400d/SYS201905160835226445576700_ST/SYS201905160835226445576700_ST.001.png" width="333" height="24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牌子上文字为:植树100棵)</p><p>①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p><p>②忽视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反复性</p><p>③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p><p>④否认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没有从植树需要的客观条件出发,不符合树木成长的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认识的反复性。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将树种植在一起的行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实践的特征。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诗词歌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列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学寓意相同的是</p><p>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p>B.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p><p>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毛衰</p><p>D.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强调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蕴含的哲理与题干诗句蕴含的哲理一致;A、D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B体现的是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在听课时所写的课堂笔记是“世界是物质的一-物质是运动的一-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16/08/886a400d/SYS201905160835229748256747_ST/SYS201905160835229748256747_ST.001.png" width="135" height="17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p><p>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p><p>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p><p>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p><p>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是唯物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反映了物质是运用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了天、地、君子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东流到海符合万有引力规律,青山是挡不住的。A顺序正确,符合题意。B、C、D顺序错误,不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久之前,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病理学家获得了12张爱因斯坦的大脑图片,经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皮层在某些区域非常独特,其沟回和褶皱的发育不同寻常,特别是负责抽象思维的前额叶皮质,要比一般人发达得多,这或许对爱因斯坦思考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帮助良多。这充分证明了( )</p><p>A. 意识的产生是人脑高度发达的结果</p><p>B. 大脑结构的独特性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p><p>C.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p><p>D. 完善的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大脑皮层在某些区域的发育不同寻常,要比一般人发达得多。这说明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完善的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D为正确答案。意识的产生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A观点错误,排除;人脑结构的独特性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B观点也错误,不选;C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意识的反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内某网站曾对“2018两会热点话题”开展调査,调查结果(局部)见下表:</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16/08/886a400d/SYS201905160835231470385308_ST/SYS201905160835231470385308_ST.001.png" width="508" height="9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注:上调蚕的对象以中青年人为主,其中既有非业户籍人ロ,也有大登农业P人口;网下电话调查的对象则主要是城市居民。)从哲学角度看,上表所示结粜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p><p>A. 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B.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p><p>C.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p><p>D. 人类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选择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不同的社会群体关注的热点话题各不相同,存在着差异,是从不同的生活和实践的需要有选择的反映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p><p>①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内容的差异性</p><p>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p><p>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p><p>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②选项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一定都是如实的反映。③选项中“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从哲学上来看,说明了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内容的差异性,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故①④选项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30日,美国卡时基梅隆大学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4名人类顶尖扑克选手之间进行的“人机大战”结束,人工智能取得胜利。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各种棋牌游戏中对人类取得了多个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现代采技的发展使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日益体现</p><p>②人工智能胜利的实质是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开</p><p>③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的活动具有目的性</p><p>④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模式的外化,不具有社会性</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表述错误,只有人的意识才有主动创造性,人工智能没有主动创造性。②符合题意,人工智能取得胜利实际上是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③表述错误,人工智能没有意识,其活动都是被安排好的,没有目的性。④符合题意,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模式的外化,不具有社会性。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临床医学证明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我国科学家历经10年集智攻关,建立了“人工血液”制备工艺,并通过干细胞技术成功制备出“人工红细胞”,是干细胞来源、体外制备最接近临床应用的生物科技成果,为规模化生产莫定了重要基础,使我国干细胞制备“人工血液”的研发水平进入国际一流行列.这说明</p><p>①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p><p>②人们对干细胞的探索研究决定实践的升华</p><p>③改造世界是人们探索干细胞制备技术的目的</p><p>④实践是检验干细胞技术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规模化生产提出新问题推动“人工红细胞”的研究,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②表述错误,主观的事物不起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我国科学家研制“人工红细胞”是为了临床应用,说明改造世界是人们探索干细胞制备技术的目的。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实践检验成果。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坚持与时俱进,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载人宪法,使宪法体现实践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这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宪法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这表明</p><p>①只有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向前发展</p><p>②实践和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p><p>③任何认识都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正确反映实践发展要求</p><p>④认识的生命力在于在服务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宪法要体现实践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表明只有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向前发展。②表述错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实践与理论。③表述错误,有些认识不能正确反映实践发展要求。④符合题意,实践在发展,认识也要不断发展,认识的生命力在于在服务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引导学生全面真实认识日本侵华罪行和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历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认真研究后,将现行各级各类教材中的“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修改表明</p><p>①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真理 </p><p>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条件性</p><p>③原有真理在实践中已被推翻 </p><p>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我们对抗战的认识是对原有真理的发展。②表述错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③表述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理。④不合题意,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抗战的认识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表明</p><p>A. 人的认识总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p><p>B.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互渗透的</p><p>C. 认识的发展历程是无限循坏的过程</p><p>D.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客观条件的变化使得我们认识的不同,表明人的认识总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B表述错误,真理和谬误有绝对的界限。C表述错误,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无限循环的过程。D不合题意,直接现实性指的是能将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中的存在,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科学家在实践中研发出“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借助它发现了一颗宜居类地星,据观测该行星每290天绕其恒星旋转一周,表面有很多岩石并可能有水,温度在“宜人”的22氏度。可见</p><p>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②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p><p>③人的认识活动有反复性</p><p>④实践手段对实践主体具有替代性</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实践工具的发展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借助“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发现宜居类地星,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实践手段的发展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④表述错误,实践手段不能代替实践主体。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中“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1/15/10/e785de3b/SYS201811151004081296810521_ST/SYS201811151004081296810521_ST.001.png" width="192" height="10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是正确的,看到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p><p>B. 是正确的,看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p><p>C. 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p><p>D. 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所以谎言即使重复千遍也不会成为真理,故D观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观点说法错误,排除;C观点说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十九大报告的主题中又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再到“决胜”,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这表明</p><p>①世界是物质的,意识对物质具有推动作用</p><p>②真理性的认识总是能够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p><p>③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p><p>④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表述错误,正确的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②表述错误,真理是具体的,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③符合题意,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对我国发展阶段的认识也不断发展,表明党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符合题意,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真理的发展也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故选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変革大调整的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控据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希製广大哲学社会和学工作者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努力为发展21世紀马克思主义、当代中치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p><p>请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p></div></div>
<div><p>【答案】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p><p>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p><p>【解析】</p><p>本题请考生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指向是说明为什么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两大角度进行分析说明。</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这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该大桥设计寿命120年,能抗8级地震,16级台风。很多人不清楚在大桥中间,为何要修一条约6.7公里的海底隧道,而不直接建成桥?这样做设计不是増加投资和延长工期了吗?实际上,大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香港是个国际港口,有条重要的航道经过大桥通往香港。每天都有许多超大轮船经过这里。如果不建海底隧道,桥梁必须要架很高,才能保证巨型轮船通,这样建桥成本会更高。此外航道所在的还是个弱洋流海域,且桥墩阻水率高达10%,泥沙会在此大量沉积,从而淤塞了航道,影响通航。为解决这个难题,大桥工程师们,设计在最大水深40米,长5664米的海面下,用33节巨型沉管和一个接龙头连接大桥两端的方案。这样科学的设计,既保证了来往香港方向超高超大的轮船并行,又解决了航道的泥沙淤塞问题。</p><p>结合材料,分析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div></div>
<div><p>【答案】①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并有针对性的解决了气候、生态、航运等一系列影响因素。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更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建设者们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充分发扬攻坚克难、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③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大桥的建设过程直面实际困难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才智、主动攻坚克难,最终建成这一“世纪工程”。</p><p>【解析】</p><p>这道题考查如何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本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到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根据航道、洋流、泥沙等情况进行建设,体现了他们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大桥工程师们提出解决方案,体现了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的设计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因为尊重了客观规律,最后建成这一“世纪工程”,做到了二者结合。</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二十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p><p>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因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和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p><p>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要求坚持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求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p><p>【解析】</p><p>这道题考查的真理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论证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真理的知识主要包括真理的特征、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材料的第一段提到我们要坚持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可以用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来作答;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发展,可以用真理是具体性、有条件的的知识来作答;材料最后提到我们还应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来作答。</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