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56:41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要学会在紧张学习中寻找快乐,在挫折中体会经验,在细节中感知方向,在进步中品味幸福……紧张学习需要哲学指引,这是因为</p><p>A.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辨识事物</p><p>B. 哲学的任务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p><p>C. 哲学是与客观实际吻合的理性思维</p><p>D. 哲学是指引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故哲学是指引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D适合题意;A是不科学的,排除;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B是错误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表明</p><p>①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具体的方法</p><p>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③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p><p>④哲学反央时代要求并推动时代前进</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是强调哲学的重要性,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③适合题意,④是不科学的;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芳法论指导,但不是具体的方法,①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黑格尔曾这样评价苏格拉底,“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但他的哲学活动绝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由此可以看出</p><p>A. 哲学源于人们的思想认识    B. 哲学源于生活和实践</p><p>C.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 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A项不选;“他的哲学活动绝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这说明哲学源于生活和实践,B项正确;正确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C项不选;正确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p><p>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p><p>②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p><p>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p><p>④要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①正确;哲学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②缩小了哲学的范畴,不选;不同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不同,③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时是自发形成的,并不一定要学习哲学,④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艺术和科学不同,科学借助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艺术借助人类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观和主观的世界。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更多的是“创造”。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有</p><p>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p><p>B. 哲学与具体科学具有一致性</p><p>C. 科学与艺术揭示的都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p><p>D.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与艺术均属于具体科学的范畴,揭示的都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C适合题意;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错误,排除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虽无近用,但有远用;虽无浅用,但有深用。”这一观点强调了</p><p>①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p><p>②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p><p>③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④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虽无近用,但有远用;虽无浅用,但有深用。”这一观点强调了哲学的功能和作用,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②④适合题意;①③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关系,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十七世纪,数学统治了哲学,因而产生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心理学统治了哲学以后,产生了贝克莱、休谟和康德;到了十九世纪,在叔本华、斯宾塞、尼采等人的著作中,生物学成了哲学思想的背景。这表明(  )</p><p>A.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B. 哲学是“科学之母”,是“科学之科学”</p><p>C. 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p>D. 哲学的发展要以具体科学的进步为基础</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材料没有体现,B说法错误,哲学是不是科学之科学,C说法错误,D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醉着具体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广东文综)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p><p>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p><p>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p><p>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br />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哲学的任务。①项,选项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故错误。②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说明要尊重不能改变的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可以改变的。故正确。③项,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给我宁静、给我勇气、给我智慧”说明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故正确。④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错误。故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9日,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成功进行空间交会对接,“神舟”与“天宫”上演惊天之“吻”。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p><p>A. 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p>B.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C.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p><p>D. 实践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一问题的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题干强调的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排除;C、D不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p><p>A. 揭示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立性</p><p>B. 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p>C. 强调获得知识需要摆脱已有思想观念</p><p>D. 认为获得直接经验会更有意义</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现能力。准确识记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的意思是说,圣贤之人不用实践就可以获得知识,不需要看到(东西)就能说出它的名字,不必去做就可以取得成功,这种观点是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B符合题意;A与题意相反,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获得知识需要摆脱已有思想观念、获得直接经验会更有意义,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p><p>①万物在概念中驱动             </p><p>②运动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移的变化所造成的</p><p>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p><p>④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p><p>A. ③→④→②    B. ②→③→④    C. ②→①→③    D. ③→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万物在概念中驱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故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③→②→④,本题答案选D。</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394.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1.25pt"><td style="width:43.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colspan="3" style="width:328.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物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1.25pt"><td style="width: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基本观点</p></td><td colspan="3" style="width:32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p></td></tr><tr style="height:23.25pt"><td style="width: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派别</p></td><td style="width:90.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td><td style="width:97.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近代形而上学</p><p>唯物主义</p></td><td style="width:11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辩证唯物主义和</p><p>历史唯物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34.5pt"><td style="width: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要区别</p></td><td style="width:90.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p></td><td style="width:97.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p></td><td style="width:11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td></tr><tr style="height:45.75pt"><td style="width: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基本评价</p></td><td style="width:90.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p></td><td style="width:97.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p></td><td style="width:11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辉。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p><p>①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p><p>②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就会事与愿违 </p><p>③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p><p>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胸有成竹”表明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正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①项适合题意;“揠苗助长”体现的是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②项适合题意;“刻舟求剑”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③是错误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的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④项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完全一致的是</p><p>①疑邻盗斧</p><p>②气者,理之依也</p><p>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王守仁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①③是主观唯心主义,适合题意;②④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的是</p><p>A. “万物皆备于我”与“万物与我为一”</p><p>B. “我思故我在”与“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C.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与“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p><p>D. “天地合气、万物自主”与“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A、B、C均属于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D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p><p>A.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B.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p><p>D. 万物在运动,但在概念中运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属于唯物主义,A适合题意;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片面强调运动,否认静止的诡辩论和相对主义,B不适合题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唯心主义观点,C不适合题意;万物在运动,但在概念中运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D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p><p>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p><p>B.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事就一定能成功</p><p>C. 物质与意识是相辅相成的</p><p>D.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欲速则不达”是指过于性急图快,违背规律,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的,其哲学寓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A正确且适合题意;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说法正确但都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共同蕴含的哲理是</p><p>A. 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p><p>B. 运动变化是事物自身具有的</p><p>C. 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p><p>D. 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运动变化</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共同体现了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变成了现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p><p>A. 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所不能的</p><p>B.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p><p>C.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p><p>D.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树上结西瓜”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C适合题意;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B说法绝对,排除;D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无法移动的植物会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来携带传播自己的种子,每种植物都有让自己的种子“旅行”的特殊本领。这种神奇的现象表明</p><p>①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p><p>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③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p><p>④规律都是可以被利用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无法移动的植物会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来携带传播自己的种子,每种植物都有让自己的种子“旅行”的特殊本领。这种神奇的现象表明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同时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③④适合题意;①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应看到频发的电梯“吃人”新闻后,许多人对电梯产生恐惧,想到要乘坐电梯就有明显的焦虑症状。这种现象说明</p><p>A. 人体的生理活动依附于意识活动</p><p>B. 意识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反作用于社会生活</p><p>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p><p>D. 物质决定意识,二者密不可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应看到频发的电梯“吃人”新闻后,许多人对电梯产生恐惧,想到要乘坐电梯就有明显的焦虑症状。这种现象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C适合题意;人体的生理活动依附于物质活动,A错误;意识反映社会生活并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B是错误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王在家电市场购买了一款1780元的小一匹空调,而小李花3800元购买了同一品牌的同匹数的空调。两款空调价格不同的原因在于“节能”两人的不同做法体现了</p><p>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p><p>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p><p>③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④认识的主体不同,认识的结果必然不同</p><p>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两款空调价格不同的原因在于“节能”。两人的不同做法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①②适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正值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将其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形成“二十四节气”并用于农业生产。这表明</p><p>①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p><p>②“二十四节气”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臆想 </p><p>③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 </p><p>④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正值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将其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形成“二十四节气”并用于农业生产。这表明“二十四节气”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②④适合题意;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是错误的;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3日,国家教育部发函至各省教育厅:要求将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所有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体现了</p><p>A.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途径    B.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C.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根本途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不选;将教材中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说明人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项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世纪初,为解决军队长距离作战中的食品变质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储存的研究。尼克拉·阿培尔最先使用“加热杀菌”的方法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把食品放入铁罐式瓶子,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食品防腐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表明</p><p>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p><p>③达到终极真理需要主观努力</p><p>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为解决军队长距离作战中的食品变质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储存的研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①适合题意;食品防腐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③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阿尔法围棋作为谷歌开发的一款围棋人工智程序,以4:1总比分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引发热议。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认为,电脑战胜人类只是时间问题。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说,我们面对新生事物要放宽眼界,毕竟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机器学不会的。上述材料表明</p><p>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p><p>②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p><p>③机器人的主动创造性低于人类</p><p>④人工智能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不同的人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同,这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适合题意;阿尔法围棋作为谷歌开发的一款围棋人工智程序,以4:1总比分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这说明人工智能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④适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机器人不具有主动创造性,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荷兰物理学家领导的团队实现了首列可同时解决勘测漏洞和通讯漏洞的贝尔实验,证实相距1.3公里的成对电子之间存在“量子纠缠”, 否定了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为未来实用化的全量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技术支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p><p>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认识要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       ④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贝尔实验,证实相距1.3公里的成对电子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否定了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为未来实用化的全量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技术支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②说法错误;应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想,科研人员及其团队几十年的辛勤付出,我国自主研制C919大型客机于2015年成功下线。这表明</p><p>①实现具有能动性</p><p>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p><p>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p><p>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我国自主研制C919大型客机成功下线,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①正确且符合题意;科研人员及其团队几十年的辛勤付出,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定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an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p><p>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③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p><p>④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②适合题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③错误;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 年 9 月 3 日, 是中国抗战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奋起抵御外侮, 为赢得民族的独立尊严奠定重要基础的伟大的全民族的抗战。从 1931 年“9?18”事变开 始到 1945 年抗战胜利,整整 14 年间中华民族亿万优秀儿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牢记 历史,怀念先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 9 月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 公祭日。 八年抗战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部沉甸甸的血泪史,然而近年来,某些抗战剧的创 作出现了怪现象:创作者不对历史资料和真相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便开始艺术创作,作 品存在失实与讹误;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任意篡改和戏说历史, “徒手撕鬼子” 的雷人剧情充斥其中;创作者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忽略了艺术创作自身的特 殊规律,抗战剧创作者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的基础上为历史 记忆注入血肉、涂抹色彩,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经典作品。 </p><p>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谈谈抗战剧创作者应如何做到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抗战剧必须尊重历 史事实,对历史资料和真相进行核查,不能随意篡改、戏说。(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抗战剧创作者应正确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创作出符合历史事实的作品。(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又要进行艺术的升华。</p><p>【解析】</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谈谈抗战剧创作者应如何做到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统一,属于如何做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辩证唯物论,然后考生根据材料,可以首先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进行说明;其次可以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充分发挥意识的作用;最后考生可以从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 01 6年的地方CDP增速目标纷纷“出炉”,有二十几个省份相较2015年GDP增速目标下调了今年的目标,下调幅度最多达2个百分点,还有8个省份维持去年目标,只有一个省上调了目标。GDP增速目标引发广泛关注。经济降速的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国各省区市“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中国“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价值取向。未来五年之内,全国各地必须“精准施治’’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这决定了五年之后全国层面能否如期兑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p><p>请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简要说明如何实施“精准施治”?</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精准施治”最重要的是要“准”,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各地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将工作做好。</p><p>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根据当地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积极弥补各自的短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3分)</p><p>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精准施治”一定要按规律办事,既要有满腔的热情,还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要杜绝盲目蛮干。(3分)</p><p>【解析】学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审读设问,确定答题范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问题指向是简要说明如何实施“精准施治”。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关键句,联系教材知识。最后组织答案,注意理论联系材料。可以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意志主义者,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