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家风好,就能家道兴旺、和顺美满;家风坏,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这表明</p><p>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②文化总是无形的塑造人的品格</p><p>③文化环境决定人的行事方式 ④人只能被动接受家风的影响</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表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家风对人的品格的塑造影响往往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①②项符合题意;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事方式,但不能决定人的行事方式,③项说法错误;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尚书益稷》所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摹仿群兽体态动作的歌舞。“击石拊石”的“石”,即石罄,是狩猎生活的产物。这说明</p><p>A.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p><p>B. 文化是日常生活的形象表达</p><p>C. 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p><p>D.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活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D符合题意,材料指出石罄是狩猎生活的产物说明文化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产值2.25万亿美元。美国和欧洲各国共占市场总额的77%,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约占市场总额的19%,其中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0%和5%,中国及其他国家约占4%左右。由此可见</p><p>①文化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基础</p><p>②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p><p>④总体上看中国文化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文化</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表述错误,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文化产业市场份额较重,表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符合题意,材料提到美国欧洲文化创业产业占市场总额的77%,其他国家也高于中国,中国及其其他国家约占4%,说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④表述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注意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是基于</p><p>①我国国际传播力己十分强大的必然要求</p><p>②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p><p>③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需要</p><p>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④适合题意;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民族节日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③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纪录片《超级工程Ⅱ》,大量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和航拍等特殊摄影技术将偏专业的工程学名词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为观众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听体验,采用国际化的视听语言,讲述了中国当代的工程故事。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在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这表明</p><p>①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p><p>②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p><p>③文化创作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p><p>④文化创新要摒弃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p><p>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中“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和航拍等特殊摄影技术将偏专业的工程学名词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表明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故题肢①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故排除;“打破叫好不叫座的怪圈,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说明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要,贴近群众,故题肢③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信息时代,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传统的家书日渐式微。2017年,某市文明开展了“一封见字如面的微家书”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邀请广大市民一起写家书、聊家书、晒家书。“微家书”形式</p><p>①运用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家书的形式</p><p>②是传统家书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p><p>③在对传统家书的肯定中同时包含了否定</p><p>④改变了传统家书的基本内容与形式</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微家书”利用手机屏幕诉说心曲,说明“微家书”形式运用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家书的形式。②表述错误,“微家书”不是传统家书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对其发展。③符合题意,“微家书”是对传统家书的批判继承,肯定其能诉说心情、互道衷肠的内容,否定其传统的形式。④表述错误,基本内容没有改变。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上述观点旨在说明</p><p>①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p><p>②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p><p>③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特色</p><p>④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p><p>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表述错误,要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以我为主,没有提到“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内容。③符合题意,“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表明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唐朝学习佛经,但并未变成印度文化说明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国内外出版译著《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p><p>①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p><p>②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趋向一致</p><p>③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可以相互转化 </p><p>④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材料提到中外名著能互译共存说明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②表述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转化。④符合题意,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我们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霸屏”微信朋友圈;《明日歌》中的机器人伴舞,科技范儿十足;中英文版全体的《登鹳雀楼》让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穿越古今、跨越国界……该节目的成功在于</p><p>①“推陈出新”,彰显时代精神</p><p>②“和诗以歌”,融合中外元素</p><p>③“歌以咏志”,唱响生命赞歌</p><p>④“文以载道”,演绎网络话题</p><p>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节目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推陈出新”,彰显时代精神。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中英文版全体的《登鹳雀楼》让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穿越古今、跨越国界”表明该节目能够做到“和诗以歌”,融合中外元素。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它与敦煌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纸质写本文书、西城汉晋简牍、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新发现”,影响广泛而深远。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最新入选的《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成功入选,这</p><p>①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有利于续写人类文明</p><p>②有利于佐证中华悠久灿烂文明,展现中华文化优越性</p><p>③表明了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认可</p><p>④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不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表述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③符合题意,甲骨文成功入选表明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认可。④符合题意,甲骨文是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成功入选利于向世界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p><p>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p><p>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p><p>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p><p>④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③项符合题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服务,②项说法错误;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④项说法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如果说现实是结果,历史就是条件。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该观点</p><p>①启示我们要重视从史书典籍中汲取营养</p><p>②强调不能割断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p><p>③强调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p><p>④说明正确历史观决定着社会文明发展趋势</p><p>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这启示我们要重视从史书典籍中汲取营养,①正确;材料材料的是要重视历史,重视传统文化,并不是强调不能割断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②不选;准确书写、正确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这是强调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③正确;意识不决定物质,正确历史观并不决社会文明发展趋势,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工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p><p>③中华文化具有共性</p><p>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人喜欢喝茶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共性,③正确;各地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④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历史及其辉煌灿烂,排除①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文化自信,除了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还来自于</p><p>①对自身深厚文化底蕴的高度认同 </p><p>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p><p>③对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广泛包容</p><p>④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①不合题意,不是文化自信的来源。②符合题意,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③不合题意,不是文化自信的来源。④符合题意,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年道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复兴传统文化。下列与这种观点不一致的是</p><p>①守旧主义 ②历史虚无主义</p><p>③封闭主义 ④民族虚无主义</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和复兴传统文化一致,不合题意。②符合题意,历史虚无主义是否认历史,材料是大力复兴传统文化,不一致。③不合题意,封闭主义和大力复兴传统文化观点一致。④符合题意,民族虚无主义与大力复兴传统文化观点不一致。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此材料主要说明了</p><p>A. 外国人没有理由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p><p>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p><p>C.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p><p>D. 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和弘扬者</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B不合题意,不是材料主要想表达的内容。C符合题意,材料提到自从中国人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说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________、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基本遵循。</p><p>A.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p><p>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p><p>C.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p><p>D.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提出了要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B不合题意,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回答的问题。C不合题意,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D不合题意,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回答的问题。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为意识形态</p><p>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p><p>②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p><p>③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p><p>④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决定因素</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不合题意,一个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②符合题意,之所以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③符合题意,是因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④不合题意,不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绝对因素。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广大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下对“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二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p><p>①“内化于心”是“外化于行”的必要前提</p><p>②“内化于心”的必然结果是“外化于行”</p><p>③“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完全一致</p><p>④“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既有联系也有区别</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要先“内化于心”再转化为行动。②表述错误,内化于心不必然实现“外化于行”。③表述错误,不是完全一致。④符合题意,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推进诚信建设,需要</p><p>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p><p>②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p><p>③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增加守信红利、提高失信代价</p><p>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推进诚信建设,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②不合题意,材料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不是抵制腐朽落后文化。③符合题意,推进诚信建设,需要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增加守信红利、提高失信代价。④不合题意,不是诚信建设的措施。故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近年来,某中学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旨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7年以来,学校组织了多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篮球、足球等体育比赛及经典诵读比赛等。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校园文化气息,又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角度,分析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由。</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p><p>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p>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p><p>④健康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p><p>【解析】</p><p>这道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考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组织了多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用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的知识作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知识进行解释;通过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进行解读;最后目的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作答。</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孝”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人、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遵循先辈教诲,坚持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孝”文化。</p><p>也有人说,“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孝”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p><p>请运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p></div></div>
<div><p>【答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孝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待孝文化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时代新内涵,而不是简单继承;材料中观点一看到了孝文化的合理部分,但忽视了孝文化中包含的糟粕,是全盘继承的观点,是片面的;观点二看到了孝文化中的糟粕而忽视了其精华,是全盘否定的观点,也是片面的。</p><p>【解析】</p><p>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注意,一般这类试题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考生生就其正确的观点进行阐述,就其错误的观点给与指正。首先承认“孝”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人、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遵循先辈教诲,坚持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孝”文化这一观点考生看到了“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孝的积极作用,但又忽视了孝文化中包含的糟粕,是全盘继承的观点,在这一点上又是错误的;其次,依据材料“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孝”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考生可从对待孝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时代新内涵等角度肯定其合理之处,同时该观点又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全盘否定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存在不合理之处。</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中华文化与藏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藏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藏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藏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藏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这其中也包括藏族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包括藏族文化在内,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p>【解析】</p><p>这道题考查的是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离开藏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藏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说明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性;如果没有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藏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说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说明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说明正是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生活的“日用品”,从传播文化到沟通交流,从反映心声到参政议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互联网的“身影”。但是一些网站却乘机在网上制造、传播淫秽色情图片、电影和文字,败坏社会风气,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现象?</p></div></div>
<div><p>【答案】①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依法打击网上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②网络运营商等文化从业人员和单位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③网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④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p><p>【解析】</p><p>这道题考查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网络文化中有喜有忧,一些网站传播腐朽文化。那我们的对策就是:从政府角度看,应该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依法打击;国家还应该弘扬主旋律,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企业也就是网络运营商角度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网民角度看,要不断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能力。</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材料: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请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回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什么重要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p><p>【解析】</p><p>这道题考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第一段提到核心价值观是行为准则,支撑和影响着其他价值判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说明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十九大提出必须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