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换股权”模式,该模式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村办企业建设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对该模式理解正确的是</p><p>①该种企业属于股份有限公司 </p><p>②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p><p>③分红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p><p>④可以提高土地流转效率</p><p>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本题考查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该种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属于有限责任公司,①错误;农民将土地承包权入股,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错误,③正确;该模式可以提高土地流转效率,④正确。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随着新型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替代暂住证的居住证,成为居民在所在城市明确合法地位的“身份证”、享受多重服务的“权益证”和打破众多限制的“通行证”。用居住证代替暂住证</p><p>①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公民的平等权 </p><p>②消除了人们之间政治地位的不同 </p><p>③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p><p>④使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了法律保障</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新型户籍制度改革中,用居住证代替暂住证的做法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公民的平等权,①正确;“消除了”人们之间政治地位的不同说法夸大,②不选;用居住证代替暂住证,使相关人群享受到更多的权益,这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③正确;居住证代替暂住证是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指出,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可以采取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小</p><p>区协商、业主协商、村(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城乡社区协商()</p><p>①可推动行政权力向城乡社区延伸</p><p>②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p><p>③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p><p>④是协商民主代替选举民主的有益尝试</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民主管理的知识。从材料中城乡社区协商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看出②③符合题意。村(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属于基层行政组织,①说法不科学。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④不选。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p><p>A. 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p><p>B. 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p><p>C. 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p><p>D. 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B说法符合题意。A中的迷惑和惊讶,C中必然性的正确认识,D中科学回答,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说明</p><p>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p><p>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的概念和总结</p><p>③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p><p>④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侧重强调了自然科学进步对于哲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①③项符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正确的概括和总结,②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作用,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下列说法 与王守仁的观点同属一个哲学流派 的是( )</p><p>①万物森然于方寸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p><p>②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由此天地</p><p>③“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原,“自我”周围的现实世界是“自我”创 造的“非我”</p><p>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中王守仁的观点,表明他坚持把心灵作为万物之本原,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③把“自我”当作万物本原,“自我”创造“非我”。①③均把人自身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符合题意。②把理当作宇宙的根本,天地因理而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不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一书中谈到:不仅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人的机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都是身躯上各种“机器”机械作用的结 果。这种观点属于</p><p>A. 辩证唯物主义 B. 朴素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唯物辩证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人的机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可看出本观点具有机械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本题又是唯物主义观点。本题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天,庄子和惠施散步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惠施的观点属于</p><p>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可知论 D. 不可知论</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惠施认为人不是鱼,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他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D说法正确;C与题意不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p><p>A.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p><p>B.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p><p>C.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 发展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p><p>D.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以伏尔泰和卢梭为代表的思想运动指导社会变革。所以说“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因为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启蒙运动并没有使欧洲文化发展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哲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武器。故BCD项错误。本题选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叫做反物质。1928 年秋拉克预言了反物质的 存在,1997 年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上方 3500 光年处,发现有一个反物质源,2002 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说明( )</p><p>A. 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的</p><p>B.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p><p>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p><p>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反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D项符合题意;世界的本质是物质,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类可以有意识地认识自然,B项与题意不符;C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p><p>①画中、胸中之竹是眼中之竹的主观映象 </p><p>②画中、胸中之竹源于画家的智慧和灵感 </p><p>③眼中之竹是画中、胸中之竹的具体内容 </p><p>④画中、胸中之竹是对眼中之竹的复制和再现</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 符合题意,画中、胸中之竹是眼中之竹的主观映象</p><p>②说法错误,画中、胸中之竹源于实践</p><p>③ 符合题意,眼中之竹是画中、胸中之竹的具体内容;</p><p>④说法错误,画中、胸中之竹是对眼中之竹的能动的反映</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雅尼斯•库奈里斯是最具代表的“贫穷艺术家”他以废旧品和日常材料作为艺术表现媒介,并一直主张“艺术应该是被生活本身取代”。他在中国创作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了古老的瓷片、瓷 碗、白布以及军大衣、灯笼、毛笔等等,将它们与钢板组成不同的图案形式和物质关系,既强调材料与材料的对比关系,又构建了独特的美感。这说明</p><p>①艺术家的巧妙构思摆脱了事物本身的属性</p><p>②艺术家对材料的认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p><p>③艺术创作需要合理构建材料之间的客观联系</p><p>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于生活本身的面貌</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意识的特点、联系的观点的知识。艺术家的构思离不开事物本身的属性,①观点错误;创作不是还原生活的原貌,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④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启示我们</p><p>A. 要在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p><p>B. 要在认识世界中保持高昂向上的精神状态</p><p>C. 要摒弃安于现状的思想,敢于超越客观条件</p><p>D. 要把干事业的热情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起来</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撸起袖子加油干”启示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干事业的热情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起来。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只强调改造主观世界不合题意。“撸起袖子加油干”启示我们不仅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调动革命热情能动地改造世界,B项说法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改造世界而不是认识世界。C项超越客观条件的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企业、政府等机构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将能更多的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p>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p><p>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其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p><p>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p><p>④大数据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错误,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不可能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因为实践决定认识;②错误,人们对大数据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根源于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③正确;④体现了世界的可知,正确,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下列句子与这句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p><p>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p><p>②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p><p>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④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两句诗寓意深刻。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很重要。因为为政的得失,与百姓的利益直接有关,他们的反映很有参考价值。①③项均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意所含哲理相同;“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强调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项与题意不符;“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把2017年经济增速定在6.5%左右,这个速度其实不低了,也很不容易。这主要由于“块头大了”,如果今年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增量比去年还要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把注意力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这强调的是 ( ) ①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②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着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p><p>③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p><p>④事物的具体属性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适应客观,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济增长目标,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②③项符合题意;事物的具体属性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p><p>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p><p>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p><p>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p><p>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②错误,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③“同样的表现形式”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无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规律其表现形式应该各不相同,存在差异。题中讲在无生命的早期地球环境中发现生物细胞(有生命物质)的直接能源,说明二者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去揭开自然的奥秘,故①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思考抽象几何概念的独特能力起源于我们和斑马鱼、大黄蜂等其他动物所共有的几何知识。只是我们能以灵活的方式运用这些知识。”这反映出</p><p>A. 人类的思想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p><p>B. 人的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p><p>C. 有的动物也能对某些事物形成认识</p><p>D. 人的意识比动物意识更高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材料中“只是我们能以灵活的方式运用这些知识”,强调了人的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不仅能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能动地改造世界。B项符合题意要求;人类的思想来源于实践活动,而不是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A项说法错误;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具有意识,C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我国 24 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 80%以上,不准确的预报不可避 免,因为气象科学目前仍处于年轻、发展阶段,天气变化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全部 被认识。但是,随着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不断提高。这说明 了( )</p><p>A.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p><p>B.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联系,人不能揭示事物本质</p><p>C. 每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有些事物不能被认识</p><p>D.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认识不受条件的制约</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虽然不准确的预报不可避免,随着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不断提高,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终究会精准预报天气,故A符合题意。B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把握规律。C错误,世界是可知的,没有不能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D错误,认识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贫困是世界难题,而Y省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贫困人口数量居中国第二位、片区县和重点县数量居中国第一位,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1年以来,Y省大力统筹整合专项、行业、社会扶贫资源,4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3.18亿元,通过整乡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安居工程“五大品牌”建设,打造产业,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实现全方位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440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747元提高到6314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就。</p><p>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Y省各级党委、政府勇担责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实施扶贫开发计划,坚持到村到户、精准帮扶,抓好发展生产脱贫、加强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着力发展教育脱贫、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探索资产收益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拖地扶贫等8项精准脱贫措施落实。</p><p>(1)结合材料,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Y省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道理。</p><p>(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Y省的扶贫工作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2分)②Y省通过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体现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4分)③Y省统筹整合专项行业社会扶贫资源体现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4分)④Y省通过整乡推进等“五大品牌”建设,打造产业,实现全方位扶贫,贫困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说明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4分)</p><p>(2)①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分)② Y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实施扶贫开发,坚持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托底脱贫等8项精准脱贫措施,做到了依靠人民、造福人民;(4分)③ 通过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通过“五大品牌”建设,实现全方位扶贫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Y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担责任、精准扶贫体现了党的宗旨。(4分)</p><p>【解析】</p><p>(1)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需要回顾财政的作用包括哪些,然后再把作用和材料相结合进行归纳,如统筹整合专项行业社会扶贫资源对应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整乡推进“五大品牌”建设,实现全方位扶贫,有利于经济的平衡运行和协调可持续发展。</p><p>(2)考生解答本题时,需要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再对应党的宗旨的知识分析作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对应Y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扶持贫困群体等。</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p><p>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资源约 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实际,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分)</p><p>(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正确的价值理念。 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3分)</p><p>(3)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美丽中国,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尊重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3分)</p><p>【解析】</p><p>试题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论的有关知识。首先明确唯物论的知识范围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回答时注意每一点都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材料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央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节目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凝聚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时代的需要,当代中国人应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p><p>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奥妙”的知识,谈谈你对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对传统文化集体回望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p><p>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央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p><p>③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凝聚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华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如意识对人们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激发人们的正能量。)</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奥妙”的知识,谈谈你对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设问知识要求明确:“把握思维奥妙”的知识。问题角度明确:谈谈你对材料中几档文化综艺节目能“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集体回望”的认识。知识要求上难度不大,但问题角度的设置以及知识与问题的对接上却有难度。可抓关键词一一对应:由现状引发的集体回望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活动进行传承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等说明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说明了要中华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警方侦查案件时,采集指纹非常重要。人类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据悉,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人员与科学警察研究所合作发现,人类指纹上的油脂和氨基酸的成分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它们对光反应也会随之变化,因此研究小组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开发出一种无需接触就能快速检测出指纹的新装置,并且即使两个指纹叠加在一起也能识别,还能了解指纹留存的时间。该装置的大小如同一个旅行箱,容易运送到案发现场。研究小组准备继续进行改良,争取在2017年使这一装置达到实用化,为警方破案带来便利。</p><p>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过程。</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就是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使这一认识不断提高。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直到目前才认识到指纹上的油脂和氨基酸的成分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对光反应也会随之变化。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快速检测出指纹的新装置可能在2017年达到实用化,为警方破案带来便利,以后人们对指纹采集技术的认识还会不断提高。</p><p>【解析】</p><p>本题以人们一直致力于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并研制出相关设备用于破案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过程。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材料中,人们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就是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使这一认识不断提高,故可以从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中,人们一直在研究指纹的采集技术,而且认识到了指纹上的油脂和氨基酸的成分会发生变化,可以从认识具有反复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快速检测出指纹的新装置会随着人们的研发而投入使用,而且以后人们对指纹采集技术的认识还会不断提高,故可以从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