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老子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中得出柔弱胜刚强的一般结论时,这就是哲学的沉思和悟性了;知道一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1+1=2,这是常识,但由此进而探索“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的宇宙普遍原理,这就是哲学了。可见</p><p>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p>C. 哲学源于具体科学</p><p>D. 哲学是对世界最一般的本质的思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当老子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中得出柔弱胜刚强的一般结论时,这就是哲学的沉思和悟性了,这说明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D适合题意;A、B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是错误的。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揭示出二者区别的是</p><p>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p><p>②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系统化的理论体系</p><p>③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p><p>④世界观和哲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每个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散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①②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正确;③世界观就是哲学,说法错误;④是二者的共同点。该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3月24日,国内迎来了第10个“地球一小时”熄灯时刻,今年的主题为“开启我的60+生活”。 “开启我的60+生活”渗透绿色出行方式及绿色生活理念,鼓励大家把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融入日常生活中,以最简单可行的绿色环保行动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这反映了 </p><p>A.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p><p>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p><p>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p><p>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渗透绿色出行方式及绿色生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以绿色环保行动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反映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A符合题意。哲学来源于实践,B表述错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表述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D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4月9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亟待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贡献、思想引领和实践创新。重视发挥哲学的作用,是因为</p><p>①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p>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p><p>③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p><p>④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重视发挥哲学的作用,是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③④项符合题意;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而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①项说法错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哲学把握的是思想中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这说明</p><p>①哲学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p>②哲学思想是促进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p><p>③哲学源于时代,植根于时代土壤之中</p><p>④哲学是对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把握的是思想中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强调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可表明哲学源于时代,植根于时代土壤之中,是对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故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真正的哲学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②错误,哲学有正误之分,正确的哲学思想是促进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8月13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首次获得世界哲学大会的承办权。“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段话表明</p><p>①哲学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p><p>②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p><p>③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p><p>④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包含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①④符合题意。哲学揭示的是具体科学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不是总结各种特殊规律,②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哲学不是综合性学科,③错误。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9月19日2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我国成功发射北斗卫星,要正确处理</p><p>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p>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p><p>③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p><p>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题干限定了“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 ①③既是哲学基本问题也符合发射卫星的要求。②④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我国成功发射陆地勘查卫星,要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①③正确;②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角度限制,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从哲学上看,下列选项与这段铭文的性质相一致的是</p><p>A.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B.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p><p>C.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p><p>D.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适合题意;B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适合题意;C是客观唯心主义,适合题意;D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外哲学史上曾产生过“无其器,则无其道”、“未有此事,先有此理”与“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等哲学观点,他们按照顺序对应的排列是</p><p>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客观唯心主义④相对主义和诡辩论</p><p>A. ①→②→③</p><p>B. ①→②→④</p><p>C. ①→③→④</p><p>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题中“无其器,则无其道”的观点,强调的是“器”是世界的本原,“道”是“器”派生的,“道”依赖于“器”,属于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题中“未有此事,先有此理”的观点,把“理”这一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理”这一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题中“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的这一观点,把辩证法绝对化,认为事物之间不应当分彼此,属于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由此可见,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大数据是一场新的数据技术革命,它必然会对传统哲学理论提出新挑战,传统哲学也将随大数据革命而产生革命性变革,并随着对问题的回应而获得哲学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这表明()</p><p>A.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丰富和发展</p><p>C.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p><p>D. 哲学是个性,具体科学体现为共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的知识。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主要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促进作用,没有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哲学是共性,具体科学则体现为个性,D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9月16日,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山沿海登陆。对于这次台风,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准确的预报。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p><p>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p><p>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D.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A.C选项不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排除。“可以准确预测”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观点与题意不符,D选项符合题意,故入选。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p><p>①“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p><p>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③掩耳盗铃——削足适履</p><p>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p><p>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唯物主义观点,“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主观唯心主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符合题意;“沧海桑田”体现的是辩证法的观点,“刻舟求剑”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④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一种价值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强调矛盾的一分为二,①不符合题意;③中的观点均属于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以下关于毛泽东思想说法正确的是</p><p>A.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p><p>B.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C.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p>D. 其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其精髓是实事求是,A项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B项观点错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C项观点错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访谈26周年。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p><p>A.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B. 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p><p>C.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p><p>D.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正确且符合题意;B 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D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p><p>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p>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p><p>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p><p>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天下情怀,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人类探索的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但不能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③表述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p><p>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项错误;材料表明日、月、“寒”“暑”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这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相对静止的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材料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的,并没有强调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项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p><p>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p><p>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p><p>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p><p>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根据题意,题中朱熹的观念“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朱陆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入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主义,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与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唯物主义观点,不存在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p><p>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p>②自然界的物质性</p><p>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p><p>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宇宙并非上帝所造”,说明自然界是客观的,其产生、发展是有规律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项符合题意;“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说明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项观点错误;霍金的观点是关于自然界的产生,④项观点是说人类社会的产生,不合题意。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p><p>A.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B.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p><p>C. 飞矢不动</p><p>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据此观点可知,僧肇认为动即不动,只承认绝对静止,否认运动的存在,属于形而上学不变论。“飞矢不动”指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静止的,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C项符合题意;“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与“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属于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A、B两项不合题意;“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该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当日发表社论指出,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此次宪法修订中所蕴含的哲理有</p><p>①坚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中把握事物</p><p>②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p><p>④坚持一切从我党科学理论出发,与时俱进</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次修改宪法,既保持了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发展完善,做到了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中把握事物,①项符合题意;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③项符合题意;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项观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理论出发,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研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使我们的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同时还发现患有自闭症的人,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镜像神经元受到了损害。这一研究成果证明</p><p>A.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p><p>B. 意识是在镜像神经元作用下的模仿</p><p>C. 意识源于人脑的镜像神经元</p><p>D. 人脑神经系统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选项A说法与题意无关,题目中解释了人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使我们的祖先逐步脱离猿类,而且这种神经元如果收到损害,很有可能产生自闭等症状,说明了人脑神经系统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故D选项入选。B选项表述错误,与题目表述的意思不同。C选项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沃森是IBM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作为电脑医生,沃森每秒可以处理500GB的数据、诊断准确率高且不用休息。但行医远远不是处理数据这么简单,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抚慰、实践中细微差别的把握,无论那一点都离不开人类的医生,这说明</p><p>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某些功能上是可以替代人类的</p><p>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始终不具有独立意识</p><p>③人工智能虽然也有意识,但却不如人类的情感丰富细腻</p><p>④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又可以超越人类思维</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电脑不仅能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大大超过人脑,真正成了人脑的延伸和增强,故题肢①②正确;题肢③④说法错误,人工智能是人开发的,没有思维,也不可能超越人类,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2018年6月,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海洋局等部门对2018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地震、干旱、洪涝、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272.2万人次受灾,53人死亡,2人失踪;5.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6.2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近3000间房屋倒塌,6000余间严重损坏,14.1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241.4千公顷,其中绝收69.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6.7亿元。总的看,一季度全国灾情与2017年同期相比明显偏重,与近5年同期相比仅次于2013年。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有人认为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灾害;有人则认为是人祸,但事在人为,我们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p><p>(1)结合材料,从哲学派别来说,上述三种观点分属什么哲学派别。</p><p>(2)结合材料,用所学规律有关知识分析第三种观点。</p></div></div>
<div><p>【答案】(1)①认为天命不可违是客观唯心主义。</p><p>②认为人定胜天是主观唯心主义。</p><p>③认为自然灾害是人祸但事在人为是辩证唯物主义。</p><p>(2)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p>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灾害频发,不是天意,是与人们随意破坏自然的行为有关。</p><p>③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把损失降到最低。</p><p>④面对自然灾害,人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p><p>【解析】</p><p>本题以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为背景,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哲学基本派别和规律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难度较大。</p><p>(1)设问一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从哲学派别来说,上述三种观点分属什么哲学派别。考查学生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据材料观点可知,第一种观点“天命不可违”,将“天”认为是世界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其基本观点;第二种观点“灾害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消极对待自然灾害,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其基本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天灾不可避免,但是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其基本观点。</p><p>(2)设问二要求结合材料,用所学规律有关知识分析第三种观点。首先明确第三种观点认为,天灾不可避免,但是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明确需要调用的知识是“规律”,该知识点包括规律的含义、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最后分别用这些知识点分析第三种观点即可。</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p><p>材料二: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大气磅礴、内涵丰富,3万多字的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浓缩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报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强烈反响。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指出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的意义重大,鼓舞人心,它将改变国家的面貌,改变我们党的面貌,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社会主义的面貌,改变民族的面貌,甚至影响着世界的面貌。</p><p>(1)结合材料一,运用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时又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哲学道理。</p><p>(2)结合材料二中有关十九大报告的论述,谈谈蕴含了意识的哪些原理。</p></div></div>
<div><p>【答案】(1)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必然要做出调整。</p><p>②静止是有条件和,暂时的,相对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p><p>③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全面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间的关系。</p><p>(2)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十九大报告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总结和描述。</p><p>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十九大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p><p>③意识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擘画。</p><p>④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十九的报告正确总结和描绘了我国治国理政的经验,将改变国家的面貌,改变我们党的面貌,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社会主义的面貌,改变民族的面貌,甚至影响着世界的面貌。</p><p>⑤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十九大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p><p>【解析】</p><p>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和意义为背景,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意识等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难度不大。</p><p>(1)设问一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时又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哲学道理。从审题来看,知识范围是运动与静止的知识,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的体现类主观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体现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体现了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所处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2)设问二要求结合材料二中有关十九大报告的论述,谈谈蕴含了意识的哪些原理。审设问可知,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意识的知识,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的体现类主观题,主要知识点包括:意识的产生和本质,意识对认识世界的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对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然后结合材料,提取关键词,关键句和中心意思对接知识点即可。“报告浓缩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体现了意识的本质;“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强烈反响”,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它将改变国家的面貌,改变我们党的面貌,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社会主义的面貌,改变民族的面貌,甚至影响着世界的面貌”,体现了意识活动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十九大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p><p>    猴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项传统门类,有着很长的历史,因其通俗易懂、武打精彩、风趣幽默,深受观众喜爱。许多名角都曾是风靡一时的“美猴王”,如北派杨小楼、南派盖叫天等。他们所塑造的“美猴王”形象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一度形成各路“美猴王”争霸的文化奇观。但近年来风格各异的“美猴王”戏剧舞台形象离观众渐行渐远,几近失传绝迹于舞台,传统猴戏乃至中国传统戏曲面临窘境。</p><p>    章氏“四代猴王世家”第四代传人六小龄童(章金莱)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猴戏的表演,吸收南北派猴戏的表演精华,将中国武术、影视表演、动画形象等几乎所有能够涉及的艺术手段都巧妙地糅在戏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猴王”形象。由他主演的1986年版《西游记》电视剧至今重播达3000多次,塑造的“美猴王”形象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人们心目中的永恒经典。</p><p>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分析六小龄童塑造的“美猴王”形象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人们心目中的永恒经典”。</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六小龄童从中国传统猴戏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规律,</p><p>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各种艺术手段巧妙糅合在猴戏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荧屏“美猴王”形象,并与时俱进地通过现代大众传媒使之快速地在群众中传播和共享,从而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永恒经典。</p><p>【解析】试题分析:审设问可知,本题限定的知识范围是“从实际出发”,角度是“为什么”,坚持从世界出发的世界观依据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尊重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六小龄童从中国传统猴戏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各种艺术手段巧妙糅合在猴戏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荧屏“美猴王”形象;并与时俱进地通过现代大众传媒使之快速地在群众中传播和共享,从而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永恒经典。</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