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p><p>A. 否认了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诡辩论</p><p>B. 否认了运动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p><p>C. 夸大了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p><p>D. 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机械运动中的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是承认相对静止的表现;机械运动中的物体在同一瞬间不在这个地方,是承认绝对运动的表现。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这是强调了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所以题中观点正确提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D项正确。其它选项都没有正确分析这一命题,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沃森是IBM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作为电脑医生,沃森每秒可以处理500GB的数据、诊断准确率高且不用休息。但行医远远不是处理数据这么简单,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抚慰、实践中细微差别的把握,无论那一点都离不开人类的医生,这说明</p><p>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某些功能上是可以替代人类的</p><p>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始终不具有独立意识</p><p>③人工智能虽然也有意识,但却不如人类的情感丰富细腻</p><p>④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又可以超越人类思维</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电脑不仅能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大大超过人脑,真正成了人脑的延伸和增强,故题肢①②正确;题肢③④说法错误,人工智能是人开发的,没有思维,也不可能超越人类,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海洋鱼源枯竭,联合国预估2050年将无鱼可吃,近年花枝、软丝等海洋鱼类遭过度滥捕,渔获量年年下降。国家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耗时2年成功建立花枝及软丝的人工养殖技术,创下全球首例。从联系的观点看,花枝及软丝的人工养殖技术的成功建立说明</p><p>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p><p>②深刻把握事物本质是人们成功改造事物的前提和基础</p><p>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p><p>④只有基于事物固有联系,改造世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③④适合题意,①是错误的;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人们成功改造事物的前提和基础,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业内誉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当今科学界一个热门话题。中山大学的科学家利用这一技术对人类胚胎的一个特定基因进行修改,从而避免该基因突变导致地中海贫血症。这能帮助探讨一些重大疾病在基因层面的成因,有助于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所发挥的作用。这说明</p><p>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p><p>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p><p>④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科学家利用这一技术对人类胚胎的一个特定基因进行修改,从而避免该基因突变导致地中海贫血症”说明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体现了世界的可知性,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该研究说明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④正确;②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③错误,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得益于实践的发展。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 )</p><p>A.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p><p>C. 发展具有普遍性 D. 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说明世界公民与国家公民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之所以产生材料中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不涉及实践,也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A、B、C三项均不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国家标准委对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界定标准(以100mL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依据)。由此图可知</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4/08/8e39c7b7/SYS201905040844263632740398_ST/SYS201905040844263632740398_ST.001.png" width="346" height="8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p><p>②事物的质变就是由事物数量的变化引起的</p><p>③要注重量的积累,做到防微杜渐</p><p>④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材料中的图表是强调要防止过量饮酒,防止消极质变的发生,故“为质变创造条件”的提法不科学,①不选;事物的质变并不一定是由事物数量的变化引起的,速度、结构等的变化也可引起质变,②不选;材料中的图表表明要注重量的积累,做到防微杜渐,防止由酒后驾驶向醉酒驾驶转变,③正确;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由酒后驾驶变成了醉酒驾驶,这说明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中国教育,向来不缺批评声,这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难免过激之言,问题当然要直面,难题一定要破解,需要警惕的是,当批评蜂拥而至,不要无视那些被掩盖的优点和进步。唯有如此,才能在改革的道路上不彷徨、不摇摆,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思想相近的是</p><p>①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p><p>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p><p>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如此事要躬行 </p><p>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当批评蜂拥而至,不要无视那些被掩盖的优点和进步,这说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适合题意;唯有如此,才能在改革的道路上不彷徨、不摇摆,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适合题意;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④是认识的反复性,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分析说明(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表述简练。)</p><p>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次发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空间应用新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断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让技术发展日臻先进完美。我们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凭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大胆想象,敢于创造,由“跟跑者”到“并行者”,终于成为今天的“领跑者”,不断奠定航天大国的地位。</p><p>结合材料,分析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我们对空间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和不断进步,证明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世界是可知的;</p><p>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射神舟十一号,有其目的,并采用新技</p><p>术解决老问题,不断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特点;</p><p>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国的航天人在科学理论的指</p><p>导下成功研制出“神州”系列载人飞船,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p><p>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载人航天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斗志昂扬、锐意进取、不断创新。</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p><p>意识的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两个方面,逐一回答即可。</p><p>如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我们对空间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和不断进步,证明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世界是可知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射神舟十一号,有其目的,并采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不断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特点;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国的航天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成功研制出“神州”系列载人飞船,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载人航天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斗志昂扬、锐意进取、不断创新。</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中国梦”也是“美丽都市梦”。天堂杭州好堵!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杭州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地铁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完善“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打造美丽杭州。</p><p>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杭州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p></div></div>
<div><p>【答案】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杭州市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推动大交通建设。</p><p>该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布局出发,统筹规划,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推动大交通建设。</p><p>该市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地铁、公交、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不同功能优化组合,良性互动,实现系统的最大功能。</p><p>【解析】</p><p>本题以杭州市解决交通拥堵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系统优化的方法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杭州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本题为指定原理类的题目,杭州市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推动大交通建设,这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该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布局出发,统筹规划,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推动大交通建设。地铁、公交、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不同功能优化组合,良性互动,实现系统的最大功能。体现了该市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解答好本题就要对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理论层次理顺清楚,并准确作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p><p>2012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p><p>2013年,中央首轮巡视启动,从此巡视成为新常态;</p><p>2014年,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深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p><p>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教育;</p><p>2016年,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p><p>2017年,十九大报告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贵在“全面”、重在“从严”,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然要“全面”、要“从严”。</p><p>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p></div></div>
<div><p>【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化。(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全面从严治党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告诉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p><p>【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决定认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从设问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意思是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因为实践决定认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而且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学生从这些角度回答即可。</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96.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2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理解</p></td><td style="width:198.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原因</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误区</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反复性</p></td><td style="width:12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td><td style="width:198.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p></td><td rowspan="3" style="width:9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无限性</p></td><td style="width:12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td><td style="width:198.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p></td></tr><tr style="height:41.2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上升性</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34.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p></td></tr></table><p>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