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平罗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p><p>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B. 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p><p>C.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p><p>D.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能指导人们的生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科学之科学”, A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哲学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没有涉及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C不符合题意。“道不远人”说明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说明圣贤的光芒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不属于世界观的是</p><p>A.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p><p>B.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p><p>C.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p><p>D.形存神存,形谢神灭</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A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属于世界观。B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世界观。C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做事情的方法,是方法论,不是世界观。D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是世界观。本题考查的是不是世界观的,故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乔布斯主导下的产品投向市场时堪称完美,被称为艺术品。但盖茨与乔布斯的思维不同,会把不完美的产品推向市场。乔布斯曾经把盖茨的程序称为“垃圾”,但盖茨却说“是一堆可爱的垃圾”。乔布斯和盖茨的观念迥异,对公司的指导和影响不同,由此可见( )</p><p>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哲学是具体生活的概括升华</p><p>③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向导 ④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乔布斯和盖茨的观念迥异,对公司的指导和影响不同。这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①③适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是错误的;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不小心打破花瓶除了沮丧别无他为,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却在打破花瓶时细心收集碎</p><p>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重量级间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这一理论在恢复 破损文物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的哲理是( )</p><p>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认识的差异源于认识主体的不同</p><p>③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④服务实践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却在打破花瓶时细心收集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重量级间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这一理论在恢复破损文物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服务实践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①④适合题意;②不适合题意,排除;③说法绝对,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共有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和其他模块所授内容的不同之处在于( )</p><p>①前者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后者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p><p>②前者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后者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总结</p><p>③前者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规律,后者揭示的思维领域的具体规律</p><p>④前者揭示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后者揭示的社会领域的具体规律</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具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属于社会科学知识,揭示的是社会这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④适合题意;①③对其他模块所授内容定位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爱因斯坦谈到自己发现相对论时承认,“对于发现这个中心点所需要的批判思想,就我的情况来说,特别是由于阅读了戴维•休谟和恩斯特•马赫的哲学著作而得到决定性的进展”。这句话表明</p><p>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B. 哲学和具体科学讲的都是一般的方法论</p><p>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思想和一般方法 </p><p>D. 戴维•休谟和恩斯特•马赫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但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A表述错误;哲学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规律,具体科学则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方法,B表述错误;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强调相对论与哲学的关系,也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思想和一般方法,C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以来,“两山”理论日臻完善,深得人心,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未来,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这反映了</p><p>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p><p>②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p><p>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p><p>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自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以来,“两山”理论日臻完善,深得人心,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未来,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这反映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①③适合题意;②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强调人能认识世界,而材料侧重强调哲学的作用,不符合题意;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世界人文大会于8 月6日在比利时列日拉开帷幕。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英特网极大地刺激了不同领域之间前所未有的广泛合作。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自然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活动的影响更趋明显,而自然 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烛照。这说明</p><p>①英特网的发展巩固了自然科学对哲学的基础性作用</p><p>②哲学借助科技发展为自然科学探索研究提供具体方法 </p><p>③英特网使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p><p>④科技进步不会削弱哲学对探索客观规律的指导作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①④适合题意;②中具体方法说法错误,排除;③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与“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 (《菜根谭》 )这一世界观倾向相同的是</p><p>①万物皆是一理,有理皆有气</p><p>②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p><p>③一天一地,并生 万物,万物之生,倶得一气</p><p>④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p><p>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识。“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心里特别乱的时候,哪怕身边十分安静,内心也是十分混乱的。心里特别平静的时候,哪怕外面十分混乱,内心也是十分平和的。该观点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②④符合;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觉,由于这些知觉借着意识直接呈现于我们,所以它们获得了我们最强烈的同意,并且是我们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我们可以在一些差异的知觉之间观察到一种结合或因果关系,但是永远不能在知觉和对象之间观察到这种关系。”休谟的观点认为</p><p>①存在决定思维②物质是意识派生的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知觉借着意识直接呈现于我们、是我们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说明休谟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②符合题意;“但是永远不能在知觉和对象之间观察到这种关系”,说明休谟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给我宁静,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你的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p><p>②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p><p>③事物没有不可认识,只有尚未认识</p><p>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反对墨守成规</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态度”属于主观的意识,不能决定一切,①说法错误;题干没有体现世界的可知性,③与题意无关;“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说明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符合题意;“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说明要反对唯意志主义、“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说明要反对墨守成规,④符合题意。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江淮大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中,能反映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是</p><p>A. 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戴震《原善》)</p><p>B.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p><p>C.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方以智《物理小识》) </p><p>D. 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桓谭《新论·形神》</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大多数哲学家认为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存在,是可知论;少部分哲学家认为思维不能正确的认识存在,是不可知论。A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回答, 不适合题意;B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是可知论,适合题意;C是唯物主义,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回答,不适合题意;D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不适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五行”,认为宇宙万 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21/10/eb25a341/SYS201807211004136401587634_ST/SYS201807211004136401587634_ST.001.png" width="231" height="23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缺乏科学依据</p><p>B.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p><p>C.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D. 是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哲学派别</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认为宇宙万物有金木水火土构成,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其对物质的组成的概述明显缺少科学依据,故A选项符合题意,应选;B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排除;C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排除;D说法错误,一个哲学派别要么唯物要么唯心,不可能有其他情况,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阿杜的《天黑》歌词中“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意识,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下列与这句歌词反映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p><p>①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p><p>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水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①不符合题意;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②不符合题意;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和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水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拉近了思想与生活的距离;苏格拉底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问,开启了西方哲学的伦理转向。这表明</p><p>A.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p>B. 任何哲学思想的形成都需要对生活的反思</p><p>C. 任何哲学都是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p><p>D.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A表述错误;B任何哲学思想的形成都需要对生活的反思,与材料无关;孔子、苏格拉底两人的观点都强调其哲学思想来源于时代生活,表明任何哲学都是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C项符合题意;D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材料体现不出。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与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倡导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共同强调了</p><p>A. 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引导功能</p><p>B.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p><p>C.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p>D. 哲学对时代的批判功能</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相关知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和习近平倡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是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从而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说明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引导功能,A正确;B和C谈的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和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不符合题意;哲学对时代不仅有批判功能,还有指导作用,D表述片面。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一切内在条件一且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对哲学的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哲学</p><p>A. 具有事先进行预测和提示的功能</p><p>B.具有事后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功能</p><p>C.推动时代前进,指导社会变革</p><p>D.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这一比喻说明哲学具有事先进行预测和提示的功能,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事前预测,不是事后的概括和总结,B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哲学才能推动时代的前进,C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材料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认为世界是按照一个辩证法公式发展的,但是关于这种发展的原动力,他和黑格尔的意见完全不同。黑格尔相信有一个叫“精神”的神秘实体,使人类历史发展下去。在马克思看来,推进力不是精神而是物质,这种特别意义的物质,是人对物质的关系。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p><p>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不同</p><p>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p><p>③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主观唯心主义辩证法</p><p>④人对物质的关系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生产方式</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黑格尔的思想中吸收到了合理内核,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独特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思想并不是完全不同,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①错误、②正确;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人对物质的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的生产方式,④正确。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他坚持</p><p>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p>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p>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p><p>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他坚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观点,①②选项入选。材料问的是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因,③选项说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题意不符;④选项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不是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p><p>①扩大了物质概念的外延</p><p>②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p><p>③没有表达出物质概念的可知性</p><p>④没有表达出物质概念的唯一特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它的外延并不局限于“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一命题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像磁场、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物质的,故①错误,②正确;材料中的命题没有涉及物质概念可知性的知识,③不符合题意;物质概念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材料中的命题也没有表达出客观实在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物质是物质各种具体形态的相加之和</p><p>②“客观实在”是人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p><p>③物质是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p><p>④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能正确地反映物质</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列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④项说法正确;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并不是物质各种具体形态的相加之和,①项说法错误;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96年7月,一只咩咩叫的小羊在苏格兰出生,它是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动物,克隆技术可以为人类生育及顽症医治的研究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其哲学意义在于</p><p>A. 这是对传统唯物论的挑战证</p><p>B. 说明生命运动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p><p>C.明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创造客观事物</p><p>D. 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克隆技术的成功不是对传统唯物论的挑战,A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改变、创造和消灭,B表述错误;意识对改造客观事物具有指导作用,但意识不能直接创造客观事物,C表述错误;通过克隆克隆技术可以为人类生育及顽症医治的研究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这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D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米平衡车的专利在2018年7月底取得授权,这项专利指出当平衡车检测到你的第一只脚踏上去的压力并没有超过30㎏时,平衡车会保持稳定状态,不会直接进入行驶状态。如果两只脚已踏上去了,但还没站稳,平衡车也会尽量保持稳定。这一情况说明</p><p>A. 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使其打上人的烙印</p><p>B. 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存在</p><p>C.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p><p>D. 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就是在改变自然物的规律,为人类谋福</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小米平衡车是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它是人类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物进行创造的产物,故A正确;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是在天然物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不能脱离天然物存在,故B错误;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仍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故C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改变规律,故D错误。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3月23日《经济日报》报道,在治理荒漠化土地过程中,一些不适宜种树的地方在费尽心思的植树造林,结果是年年种树不见树。有些地方为种树,超采地下水,影响周围植被,“绿了一线,黄了一片”。在不适宜种树的地方费尽心思的植树造林,结果是收获甚微。这说明</p><p>A.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p><p>B.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p><p>C.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p><p>D. 人类改造自然界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承认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在不适宜种树的地方费尽心思的植树造林,结果收获甚微,这说明人类改造自然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承认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D项正确;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合,A项不选;材料不是要强调人能有意识地利用、改造自然,B项不选; C项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与材料不符。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p><p>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p><p>②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p><p>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p><p>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自然界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要求我们保护环境,因此,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故①正确;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②表述错误;人与自然生态可以和谐相处,不是不可解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也不是只能靠国家,公民和社会都可以参与,故③错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说明了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④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白《登金陵风凰台》诗云:“风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p><p>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p><p>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p><p>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p><p>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这首诗表达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不符合题意;诗句“凤去台空江自流”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符合题意;“晋代衣冠成古丘”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③符合题意;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④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说:“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溯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对此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p><p>①这一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p><p>②这一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p><p>③承认运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p><p>④承认物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题中把上帝当作运动的推动者,认为上帝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不选;④错误,题干观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p><p>①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p><p>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p><p>③运动也是一种静止,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知识。静止也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①表述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②符合题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一种运动,③表述错误;“舟行”“鸽飞”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洲不行”“阁不飞”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④符合题意。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世纪的某一天,巴黎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称“你想周游世界么,你想领略浩渺无穷的宇宙景观么,只花一生丁,就可实现你的愿望!”于是很多人纷纷给登广告的人寄去了一生丁。不久这些人收到了一封信说,现在就请你把家中的窗帘打开,平躺在床上仰望星空,欣赏美景吧,地球正带着我们以每小时八万英里的速度在宇宙中遨游。材料蕴含的哲理有</p><p>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中</p><p>②事物的运动方式受制于人们的认识水平</p><p>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p><p>④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在家躺着就可以欣赏宇宙的美景,因为地球正带着我们以每小时八万英里的速度在宇宙中遨游,这表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中,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故①④入选。②选项错误,事物的运动方式不会受制于人们的认识水平。③选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这表明了:</p><p>A.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p><p>B.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p><p>C. 静止是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p><p>D. 事物有时处于运动状态,有时又是静止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题目中,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说明事物保持了相对静止,静止是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符合题意;题目中强调的运动和静止的统一,A选项和B选项与题意不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不是有时处于运动状态,有时又是静止的,D表述错误。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逝世,他曾做出过“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前就会灭绝。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霍金的预言表明</p><p>A. 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p><p>B.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p><p>C. 客观规律是普遍永恒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规律</p><p>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A项说法错误;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一定都是正确反映存在,B说法错误;规律具有普遍性,但规律不是永恒的,C说法错误;‘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说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符合题意。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p><p>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p><p>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p><p>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p><p>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①④选项入选。②③选项没有体现。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世说新语•妙句神超形越》言:“林无静树,川无停流。”下列名言与材料蕴含的哲理—致的是</p><p>①子欲养而亲不待</p><p>②飞鸟之景,未尝动也</p><p>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④凤去台空江自流</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题干中的诗句的大意是山林中不会有静止不动的树木,江河中不会有停滞不前的水流,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①选项的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这体现了世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故①不符合题意;②选项的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故②不符合题意;选项③的大意是时间就像这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昼夜不停的流逝着,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故③符合题意;④选项的意思是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故④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昼夜变化的特点,这种气候状况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从哲学角度说明</p><p>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②物质运动具有绝对性</p><p>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p><p>④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俗语形象的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温昼夜变化,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②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强调离物质不开运动,①③两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下属于规律的是</p><p>A. 水往低处流 B. 化学元素周期律 C. 新陈代谢 D.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水往低处流”是一种现象,而不是规律,A错误。化学元素周期律是对化学元素周期变动规律的正确反应,属于意识范畴,不属于规律,B错误。“新陈代谢”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规律,C正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种现象,而不是规律,D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p><p>①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p><p>②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p><p>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p><p>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莫怨春归早,花馀几点红”强调了春天的归去和花儿的凋谢,体现了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①符合题意;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表述错误;“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③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④表述错误。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说明</p><p>A. 人脑是思维运动的物质主体</p><p>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C.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D.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了规律的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材料中“大脑越用越灵”表明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符合题意。A强调了人脑作用,C强调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都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增强规律的客观性,D表述错误。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比如男性头长和鼻指数。容貌的这种特点就会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这说明( )</p><p>①人可以创造规律推动事物发展</p><p>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p><p>③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p><p>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我们可以根据人的容貌特点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这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故②入选。题目中,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说明了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故④选项入选。①选项错误,人类不能创造规律。③选项错误,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述文字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的正确顺序是</p><p>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p><p>③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候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p><p>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p><p>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p><p>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体现的哲理是物质是运动的(水天上来、奔流);②体现的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忧惧才见鬼出);③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岁月无情的变迁);④体现的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常道、常数、常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的正确顺序应该是②→①→④→③,B正确,A、C、D错误。所以本题选B。</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此以后,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就成为人们看待哲学和哲学史的重要标准,以此对于一切可能的哲学思想进行划分和归类,其影响十分深远。</p><p>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p></div></div>
<div><p>【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p><p>(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淮。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冋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p><p>(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人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p><p>【解析】</p><p>本题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段话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并联系课本知识,考生可以从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关系为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顿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国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日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p><p>结合材料,运用“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知识,分析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1)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p><p>(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p><p>(3)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p><p>【解析】</p><p>本题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讲话为话题设置情景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知识,分析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结合材料并整合课本知识,具体可以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等角度回答。</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因而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而是主观的。”</p><p>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p></div></div>
<div><p>【答案】①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这一观点否认社会的客观性,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p><p>【解析】</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从设问指向看属于评析类主观题,评析类的问题一般都要使用辩证的观点。指出观点的合理之处及其理由,指出观点的不合理处及其理由。该观点指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观点否认社会的客观性,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今天的中国变成现实。十余次神舟起飞,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航天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蛟龙”问世,历经了八年,经过了无数次试验,下潜深度不断刷新,实现从零到7062米水深的跨越,面对难以捉摸的天气和复杂海况,科研人员说:“我们要有冒险精神,但我们绝不是赌徒。”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无论上天还是入海,每一次试验都要限定严密的条件,依靠专家制定精细的预案;都要攻克通信、能源、控制、生命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攀登科学高峰,不断探索大自然奥秘,中国人从未停下脚步。</p><p>请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科研人员“上天入海”如何不断取得新突破的?</p></div></div>
<div><p>【答案】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蛟龙号”的成功是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的结果。</p><p>②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蛟龙号”的成功是科研人员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p><p>③科研人员“有冒险精神,但绝不是赌徒”的做法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因而获得了成功。</p><p>【解析】</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科研人员“上天入海”如何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首先要回答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蛟龙号”的成功正是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的结果;其次要分析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蛟龙号”的成功是科研人员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最后分析“上天入海”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原因是科研人员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因而获得了成功。</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