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骨头上而得名。下图是部分甲骨文字体</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27/10/f6a63407/SYS201901271005316346888951_ST/SYS201901271005316346888951_ST.001.png" width="514" height="18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精神产品不会单独存在,离不开物质载体</p><p>②甲骨文的产生源于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p><p>③甲骨文的特色鲜明,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p><p>④甲骨文的内涵丰富,源于中国式思维的解读</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错误,甲骨文不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④选项错误,甲骨文的内涵丰富,源于中国式实践活动。题目中,甲骨文刻在动物骨头上,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通过甲骨文字上面的信息可以看出甲骨文的产生源于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故①②选项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规定: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这是基于</p><p>①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②国歌能直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③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的需要 ④公民的爱国情感都是在学校教育中养成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个内涵。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是基于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的需要,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国歌不能直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学校教育是公民爱国情感获取的途径之一,④错误。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福州地铁1号线以“福满闽都”为主题,“幸福红”为主色,各车站柱面镶着不同的“福”字,墙中嵌着反映闽越文化的浮雕《屏山古韵》、体现榕城山水的特色漆画《五虎雄姿》等作品;列车有闽都文化主题车厢,全车拉手均印有福建名人的简介和语录。这一地铁主题设计有利于:</p><p>①为福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厚重基础</p><p>②为福州的经济建设提供物质载体</p><p>③增强福州市民对闽文化的认同和归宿感</p><p>④展示独特的城市文化和中华文化多样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福州地铁1号线以“福满闽都”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闽越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这有利于增强福州市民对闽文化的认同和归宿感,③④项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所以文化不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①项观点错误;这一地铁主题设计是文化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能为福州的经济建设提供物质载体,②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余光中的这首诗总能让海内外华人动容。这表明( )</p><p>A.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B.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p><p>C.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p><p>D.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余光中的这首诗总能让海内外华人动容,体现了海内外华人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说明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故C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届时,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设置破坏或者影响风貌的广告、标牌、招贴的,最高罚3万元。对于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是 </p><p>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p><p>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p><p>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p><p>④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p><p>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③适合题意;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①错误;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洛克是伦敦夏季奥运会吉祥物,其以富有激情的萨罗普羊为原型。历届奥运会在设计时都遵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6/08/3b758c9f/SYS201905260835505552822428_ST/SYS201905260835505552822428_ST.001.jpeg" width="99" height="15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世界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构成的</p><p>B.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p><p>C.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p><p>D.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统一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材料中历届奥运会在设计时都遵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就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统一的,因为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所以选D。其余三项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会时发表演讲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诗句中与习近平强调的观点相一致的是</p><p>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p><p>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p><p>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习近平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文化创新,故排除。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强调传统文化的特点,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以棋为喻,来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治世,如下国际象棋,非得拼到你死我活;而中国治世则如下围棋,观气取势、择其大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非零和博弈。由材料可见: </p><p>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取长补短 </p><p>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p><p>③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p><p>④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民族文化可以取长补短,①不选;中西方思维方式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方式,这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不选;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中国人的名字大都承载着家庭的期待和祝福,比如“弘毅”“冰心”“博雅”等等;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前些时候学生宿舍门上贴有中文发音的名牌被人撕掉,发生了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撕名牌”事件。对此事件的评论可以是:</p><p>①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p><p>②对他族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对本族文化的自负或自卑</p><p>③只有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才能认同他民族文化 </p><p>④各民族文化应一律平等,需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们应正确对待各民族文化,坚持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对他族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对本族文化的自负或自卑,我们需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②④项符合题意;题干主旨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无关,①项不合题意;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③项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让新闻更好看,让时政不难懂。”对今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从客户端和微博首次跨平台视频直播到虚拟现实技术(Visual Reality)全景展示人民大会堂,新媒体在创意传播上“玩”出了新高度。新媒体的发展</p><p>①新媒体是大众传媒产生的主要标志 </p><p>②更好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共享 </p><p>③表明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p><p>④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生动形象</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更好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共享,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生动形象,②④项符合题意;大众传媒已经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新媒体的发展只是丰富了大众传媒的表现形式,①项观点错误;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非关键因素,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43.2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52.5pt"><td style="width:41.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社会制度更替</p></td><td style="width:379.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1.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科学技术进步</p></td><td style="width:37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1.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想运动</p></td><td style="width:37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等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九八二年除夕,台湾老人林恭祖遥望海峡,写下了“今夜失眠非守岁,天涯无客不思归”的诗句,表达对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及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思念,此诗发表后,在两岸三地引起极大的反响。该诗句能够打动中国人的文化原因是</p><p>A. 两岸人民一致反对“台独”分裂</p><p>B. 两岸都认同社会主义制度</p><p>C. 海峡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p><p>D.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台湾老人林恭祖遥望海峡,写下了“今夜失眠非守岁,天涯无客不思归”的诗句,表达对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及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思念。该诗句能够打动中国人的文化原因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海峡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是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王朝更替,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p><p>A. 政治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B. 制度更替是文艺工作者出现的必要条件</p><p>C. 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p><p>D. 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A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王朝更替涌现出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说明政治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入选。B选项观点错误,制度更替并不是文艺工作者出现的必要条件,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时,文化并不一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不是文化发展对社会制度的影响,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五福临门”是中国人常提及的祝福语。五福源自《书经•洪范》,是古代中国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而当今我国人民的五福追求有所变化,如爱国、富强、和谐、敬业和友善。这一变化:</p><p>①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体现 </p><p>②是把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 </p><p>③表明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有相对稳定性 </p><p>④说明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截然不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五福的传承演变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体现,也体现了把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①②项符合题意;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才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项观点错误;古代的富与当今的富强基本内涵一致,值追求,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2017年3月23日召开的“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p><p>①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 </p><p>②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p><p>③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p><p>④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题干中提到“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缘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表明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①项符合题意;本次文化研讨会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表明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④项符合题意;姓氏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并不一定都是优秀的,②项观点错误;姓氏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要使它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但并不能说它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央视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在CCTV-1黄金档震撼播出。《信中国》重新唤醒了中华民族闪光的信仰!《信中国》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传统家书的文化价值在于:</p><p>①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   </p><p>②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p><p>③集中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   </p><p>④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传统家书记录、传达了家人之间的真情,因此传统家书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②项符合题意;读传统家书能让人们了解到家庭生活和家庭情感,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④项符合题意;家书是家庭内部的书信来往,主要记述的是家庭生活、家人亲情等内容,并不能反映历史发展的全貌,也不能集中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①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p><p>①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p><p>②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p><p>③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p><p>④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失精神力量</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据题意可知,“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②③项符合题意;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①项观点错误;传统孝道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待传统孝道文化要批判继承,不能全面继承,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60.5pt;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6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相对稳定性</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68.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6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鲜明的民族性</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68.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50.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积极作用</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94.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vertical-align:to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50.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消极作用</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94.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如果传统文化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p></td><td style="vertical-align:top"></td></tr><tr style="height:0pt"><td style="width:54.3pt"></td><td style="width:21pt"></td><td style="width:505.8pt"></td><td style="width:126pt"></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京剧新戏《天道行》源于传统戏《双合印》,在继承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特色的同时,进行提炼和创新,立体化塑造了以明代八府巡按董洪为代表的清官形象,着重凸显国法大如天的现实意义,该剧自演出之日起就备受观众的喜爱。这说明:</p><p>①文化创新必须推动文化的机制体制创新   </p><p>②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p><p>③古为今用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p><p>④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京剧新戏《天道行》源于传统戏《双合印》,在继承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特色的同时,进行提炼和创新着重凸显国法大如天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②④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通过文化的机制体制创新推动文化创新,①项不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底线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p><p>①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p><p>②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p><p>③文化交流融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p><p>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p>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材料中强调了在文化交流中要包容,要不断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不断的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选A。③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p><p>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p><p>B.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p><p>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p><p>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不管是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否则无法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所以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曾以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世界进步的中国,正再次以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理念。“新四大发明”向外传播,体现了</p><p>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②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p><p>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④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不论是古代“四大发明”还是“新四大发明”都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项符合题意;“新四大发明”向外传播,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理念,表明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②项符合题意;从古代“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体现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没有体现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项不合题意;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66.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途径</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手段</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1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涵及侧重点</p></td><td style="width:166.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1.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具体</p><p>形式</p></td><td style="width:166.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表明</p><p>①绘画和诗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p><p>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于诗画艺术结合</p><p>③文学和艺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p><p>④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材料表明诗与画的关系密切,作为文学的诗和作为艺术的画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也表明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键盘时代,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我们应将汉字敬畏感重新提升到重要位置,担当起对祖国文化的坚守责任,让热爱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之所以关注汉字,是因为</p><p>A. 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p><p>B.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p><p>C. 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p><p>D. 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B适合题意;A、C混淆了文字和汉字的重要性,排除;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世纪初,歌剧艺术传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主动拥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与当时社会生活相结合,不仅创作出了《白毛女》等歌剧经典,也实现了歌剧艺术的民族化,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艺术形式。这表明:</p><p>①采用现代艺术形式就能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p><p>②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的根本动力</p><p>③借鉴外来文化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p><p>④文化创新应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并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主动拥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与当时社会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了《白毛女》等歌剧经典”,表明借鉴外来文化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文化创新应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并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③④项符合题意;“采用现代艺术形式就能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说法太绝对,①项观点错误;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7月29日,以秦文化为主题的情境体验剧《梦回大秦》以浸入式的戏剧表演形式,带领大家穿越历史,触摸大秦。走进《梦回大秦》的实景剧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秦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观众的好评。《梦回大秦》受到观众的好评是因为:</p><p>①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p><p>②通过大众传媒扩大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速度</p><p>③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贴近了观众的文化需求</p><p>④通过文化的创新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走进《梦回大秦》的实景剧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秦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观众的好评”,表明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①项符合题意;通过采取实景剧的形式,创新了文化的呈现形式,这种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贴近了观众的文化需求,③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大众传媒,②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p></div></div>
<div><p>【答案】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p><p>③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④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p><p>⑤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p><p>⑥有利于树立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p><p>【解析】</p><p>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的作用、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知识,结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分析回答。</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 自201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制定的国家法律,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p><p>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人;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很多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p><p>中医药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勇攀医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请你为振兴中医药提出合理化建议。</p></div></div>
<div><p>【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振兴中医药。②振兴传统中医药要继承优秀中医文化的传统,同时也应推陈出新,创新中医药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使中医药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③振兴中医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增强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振兴中医药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培养更多中医药优秀人才。</p><p>【解析】</p><p>本题以振兴中医药为背景,组织设问,检测学生对文化创新相应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核心素养。</p><p>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为振兴中医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此题为措施类试题,考查的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知识。首先分析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医药文化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据材料可知:“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很多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所以振兴中医药需要对继承优秀传统中医文化,推陈出新;“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所以振兴中医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增强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人”,所以振兴中医药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培养更多中医药优秀人才。此外,振兴中医药,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61.2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66.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从根本途径看</p></td><td style="width:272.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6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从创造主体看</p></td><td style="width:27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6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从创新与继承关系看</p></td><td style="width:27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6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从创新与交流、借鉴、融合关系看</p></td><td style="width:27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6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从落脚点看</p></td><td style="width:27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p></td></tr></table><p> </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记忆燃情岁月,传承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尽管在建设过程中,正值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时期,条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林县,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十年鏖战,愚公移山。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1)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p><p>(2)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如何弘扬红旗渠精神?</p></div></div>
<div><p>【答案】(1)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p><p>②30万林县人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体谅国家难处,体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p><p>③林县人民艰苦奋斗,苦战10个春秋,修建红旗渠,说明他们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p><p>④他们战胜各种困难,凿出了一条“人造天河”,创造了奇迹,体现了“创造精神”</p><p>⑤他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体现了“团结精神”</p><p>(2)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习主席新时代新思想</p><p>②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p><p>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弘扬红旗渠精神。</p><p>④人人都应该成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播者、建设者、弘扬者。</p><p>【解析】</p><p>本题以记忆燃情岁月,传承红旗渠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是如何体现上述精神的,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p>(2)本题设问指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如何弘扬红旗渠精神,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人人都应该成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播者、建设者、弘扬者。</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