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48:01

山东德州禹城一中高二上政治哲学第一、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2015年元旦全面放开二胎。这</p><p>①我们始终能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p><p>②社会的变化发展推动了意识的调整改变</p><p>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p><p>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中事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表明社会的变化发展推动了意识的调整改变,同时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我们并不能始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①③选项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近日推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p><p>A.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p><p>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p><p>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    </p><p>D.人们能够创造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A、B选项观点错误;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近日推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人们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D选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p><p>考点: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是</p><p>①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        </p><p>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p><p>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风        </p><p>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p><p>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人生由命非由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②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符合题意;③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④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p><p>考点:意识的作用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p><p>①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p><p>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p><p>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有调节作用</p><p>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人们通过科学认识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这说明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题肢③正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说明人的感觉的产生离不开人脑,因此题肢②正确;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①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p><p>考点: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p><p>①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p><p>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p><p>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p><p>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③④适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①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项目完成人参加大会,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该项技术突破,再次证明世界是可知的、事物是有规律的。这说明</p><p>A.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p><p>B.哲学是“科学之母”,是“科学之科学”</p><p>C.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p><p>D.哲学的发展要以具体科学的进步为基础 </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项技术突破,再次证明世界是可知的、事物是有规律的。这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A适合题意;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万能论”是十分有害的,B错误;C中的具体方法是错误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p><p>【1】“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p><p>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p><p>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p><p>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p><p>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p><p>【2】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p><p>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要尊重规律     </p><p>B.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p><p>C.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p><p>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C</p><p>【解析】</p><p>【1】试题分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B适合题意,A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本题只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没有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D不适合题意。</p><p>【2】试题分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C适合题意;A、D材料没有体现;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常态”是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基于国家提出的发展新思路。对此,我们的认识正确的有</p><p>①物质决定意识                          </p><p>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p><p>③思维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p><p>④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基于国情提出的发展新思路”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①适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新常态”是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④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p><p>考点:物质决定意识、认识具有反复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介绍,“星级列车”发射需要达30000公里以上的时速。但是,乘客与“星级列车”之间的相对而言是稳定的。这说明</p><p>①运动和静止是一回事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p><p>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p>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作答本题可以采用排误法,排除选项中明显错误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因此运动和静止并不是一回事,①认为“运动和静止是一回事”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排除;②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项D适合题意。</p><p>考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科学家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两颗类地行星,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展的最像地球的行星。可见</p><p>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②物质世界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p><p>③认识工具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p><p>④实践手段对实践主体具有替代性     </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科学家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两颗类地行星,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展的最像地球的行星。这说明人的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工具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水平,①③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下面对于“四个全面”认识不科学的是</p><p>A.“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p><p>B.“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p><p>C.“四个全面”是党对社会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的新提升  </p><p>D.“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党对社会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的新提升均是对此的正确认识,本题要求考生选择对于“四个全面”认识不科学的选项,故排除选项A、B、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选项D认识不正确,适合题意。 </p><p>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讲到我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的发展时说“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事非经过不知难”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适合题意;A、C、D均是实践的决定作用,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4月4日罕见的月全食天象亮相浩空,对于这次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人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p><p>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p><p>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p><p>C.哲学是世界观和体方法论的统一          </p><p>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限制了考查范围,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由题中“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可知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D适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p><p>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回溯这轮高考改革,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2013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方案经过了数轮讨论,几易其稿,多方征求意见。随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p><p>《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过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p><p>②认识和真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几易其稿,最终“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p><p>③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新的高考制度顺应了当前教育的实际,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以考试制度改革为背景来考查认识论的知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首先要全面掌握认识论的知识:实践的含义,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然后再认真分析材料,对接相关哲理。“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几易其稿,又提出多项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不同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制度”,是真理具体性、条件性的体现。 </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面小康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p><p>材料一 当前,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不仅事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的重大提升。但是,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举措应顺应、遵循其自然过程,不可操之过急。</p><p>    运用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应该如何推进文化强国战略? </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设文化强国要考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出现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等现状。</p><p>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建设文化强国,要提升民族精神、道德品质。</p><p>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所以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举措应顺应、遵循其自然过程。</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限定的具体答题的范围是唯物论的角度,本题的设问是应该如何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唯物论的具体知识点,再从材料中找到这些知识点,结合材料加以说明。题中“面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从实际出发;题中“不仅事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的重大提升”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题中“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文化发展的举措应顺应、遵循其自然过程”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德州禹城一中高二上政治哲学第一、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