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君 人教版 高2政治B卷 必修4 第12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题型:简答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1928年,弗莱明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当时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抗生素问世后,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如今,抗生素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品。</p><p>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2009年全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而输液量最大的就是抗生素。我国人均消费抗生素是美国的10倍!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有如下数据:中国每年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大量输液导致的另一大恶果,那就是新抗生素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出现的速度。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超级细菌”,已经给人类敲响警钟,“将来人类无抗生素可用”也许不是危言耸听。专家呼吁:不要把抗生素看成灵丹妙药,要慎用抗生素。</p><p>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p><p> </p></div></div>
<div><p>【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路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及使用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对抗生素的认识也是这样。</p><p>③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p><p>【解析】 该题以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相关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学生对材料内容要准确解读和概括总结,做到原理与材料要紧密结合。对抗生素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p></div>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人民群众。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新法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这部法律凝结了中国环境治理智慧,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同时新法也为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p><p>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环境保护法》修订的认识。</p><p> </p></div></div>
<div><p>【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根据环境形势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p><p>②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p><p>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修订《环境保护法》既是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的需要,又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p><p>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环境保护法》也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p><p>【解析】 本题是分析说明型试题,注意限定的知识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唯物论与认识论,包括遗漏知识点。并结合材料逐一分析,也不可脱离材料。</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么?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下列诗句与上述观点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p><p>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p><p>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p><p>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中的话强调了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的属于认识,躬行是实践,近水和近山是实践,知鱼性和识鸟音是认识,故①③正确;②强调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④体现了实践检验认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已经发现一种与原有抗生素同样有效的新型抗生素teixobactin。实验室测试表明,这种新型抗生素杀死某些细菌的速度与原有抗生素的速度相当,而且能够在无毒副作用的情况下治愈实验鼠的细菌感染。从一个侧面表明</p><p>①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过程</p><p>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p><p>④认识需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既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也说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反复性,故②③正确。对真理的追求并非虚幻过程,故 ①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④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了空前广泛的社会关注。针对雾霾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燃油和烧煤是产生雾霾的两大罪魁祸首,而中石化方面认为烧煤是主因,燃油只是次因。对此,专家、学者与网民也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从认识的主体上看,人们对雾霾的成因持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p><p>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p><p>②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会导致其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认识</p><p>③人们的意识活动会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p><p>④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导致其对同一对象价值评价不同</p><p>A.②③ B.①③</p><p>C.②④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从认识的主体上看,人们对雾霾的成因持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导致其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认识和评价,②④正确;①不是其原因;③与“从认识的主体上看”的要求不符,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直以来人们对彗星充满无限瞎想。为了解彗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欧洲航天局于2014年11月通过“罗塞塔”号探测器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核成功发射着陆器“菲莱”。对彗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p><p>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彗星认识的直接动力</p><p>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彗星认识的深化发展</p><p>③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彗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p><p>④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彗星认识的根本动力</p><p>A.①③ B.②③</p><p>C.①④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好奇、兴趣和遐想”只是停留在观念上,没有付诸实践,故①说法错误;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有助于彗星探测实践的成功,但③“确保”过于绝对,说法错误;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光学显微镜不可能分辨出小于0.2微米的物体,美国科学家把光学显微技术带入纳米尺度,巧妙地打破了这个限制。由此可见</p><p>①人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p>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p><p>③改进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发展</p><p>④真理和谬误通常情况下相伴而行</p><p>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认识工具的延伸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②③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④不是材料所表明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宇宙天然“透镜”的扭曲、放大下,天文学家观测到90亿年前一次超新星爆炸形成的被称为“爱因斯坦十字”的四重像。这种爱因斯坦100年前在广义相对论中预测的奇特天文现象,曾在类星体中观测到过,但对超新星而言还是第一次。这佐证了</p><p>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p>②人类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p><p>③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p><p>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A.①② B.①③</p><p>C.②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爱因斯坦科学预测奇特天文现象并得到证实,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①正确;宇宙天然“透镜”的出现对超新星进行了第一次观测,这说明人类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②正确;宇宙天然“透镜”不是实践的结果,故排除③;④材料未体现。</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