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斑驳的粮票、一把沉甸甸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有大魅力,是因为老物件 ( )</p><p>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保留着特定经济政治的文化烙印</p><p>③维系着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老物件也有大魅力,是因为老物件保留着特定经济政治的文化烙印,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是题干的同义重复,不是题干的原因,应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着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老物件是物质,不能说它是维系着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我们同住“地球村”,但地球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说明( )</p><p>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p><p>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材料中的“地球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强调的是个性,因此选项①②正确。选项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传统图书中植入二维码,为读者更方便、更全面的了解图书创造了便利。同时使传统图书能说会动,带给读者们更加精彩、新颖的阅读体验。这有助于</p><p>①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p><p>②引领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p><p>③巩固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地位  </p><p>④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提升国民文化素养</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擦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的知识。选项②说法与题意不符合,因为材料只是说明的是科技的发展方便群众的阅读,并没有涉及文化性质的问题,故排除;选项③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建立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p><p>①既要保持各自民族特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p><p>③互相吸引和借鉴,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p><p>④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文化是多样的,“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违背了这一原则。④选项错误,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借鉴吸收,而不是完全抵制。实现四个认同要求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既要保持各自民族特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互相吸收和借鉴,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故①③入选。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微信营销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越来越多的商家以及个人选择在微信端进行营销。材料表明 </p><p>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p><p>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p><p>③网络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p><p>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意义的知识。选项①说法错误,因为大众传媒是当今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故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网络文化有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故排除。选项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过年》紧扣中国人关心的生活话题,讲述中国人的情趣品味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伦常、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宣扬中国人的家庭价值:抚养赡养、教化培育、规范行为、传承家道等,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据此回答小题。</p><p>【1】《过年》引发人们共鸣是因为 </p><p>①它蕴含的传家智慧成为了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p><p>②它蕴含的价值导向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p><p>③它传递的生活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p><p>④它讲述的习俗伦常点燃了人们回归传统生活的热情</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2】随着社会的变迁,春节出现父母到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逆向探亲”等新风俗,人们对“家”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只要亲人团圆,何处不是家?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种变化体现了 </p><p>①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p><p>②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p><p>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p><p>④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C</p><p>【解析】本题以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过年》紧扣中国人关心的生活话题,主要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p><p>【1】选项①③说法错误,因为蕴含的传家智慧成为了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选项②④是其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故本题答案选C.</p><p>【2】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对年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挥着变化,这说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发展着文化,故选项②④正确,选项①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海南生物物种种类及特有类群均居全国前列,堪称全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然而,由于生态遭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滥捕乱杀野生动物等,海南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部分物种濒临灭绝。这一现象留给我们的警示有 ( )</p><p>①尊重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p><p>②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尊重生物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环境 </p><p>③维护本土生物的生存环境,防止任何外来生物的进入 </p><p>④尊重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p><p>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选项①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要尊重事物内在的联系,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故选项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6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p><p>A.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B. 意识有时超越时代具有前瞻性</p><p>C. 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D.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的知识。根据材料“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的是相对静止。“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体现的是绝对运动,故选项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一生关注的焦点都在变,少年重在人格教育,青年重在技能学习,中年重在实现理想,老年重在延年益寿。下列选项最能反映以上现象的有 ( )</p><p>①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p><p>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p><p>③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p><p>④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人的一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关注的焦点不同,说明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为题,②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与题意一致;人的一生关注的焦点不同,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④正确;①强调人的努力的重要性,与题意无关;③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该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比尔·盖茨说过,“不久的将来,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这说明</p><p>①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p><p>②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p><p>③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④网络技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p><p>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众传媒的知识。本题是四选三式的选择题,比较适用用排除法。选项①说法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不会导致旧的传媒的消失,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及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等问题,人社部计划于2017年正式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并准备于2022年后实施。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p><p>①要集中力量解决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p><p>②要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p>③解决矛盾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p>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选项①说法不符合题意,因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建设,故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应该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首都通常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特殊的地位逐渐导致其功能庞杂、人口稠密、交通拥堵,各种弊病横生,有人称之为“首都病”。从“首都病”的形成可以看出</p><p>A. 实践是人从适应环境到改变环境的过程</p><p>B. 实践的出发点“利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p><p>C. 实践给客观世界深深打上了人类的烙印</p><p>D. 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选项A说法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故排除。选项B说法无论正确与否,都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C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因时而立,法因时而进。历史不断前行,法治只有跟上实践的脚步,才能发挥引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p>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p><p>②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p><p>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引领和促进作用 </p><p>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改革的知识。完善法律应该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不是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故排除选④;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社会意识有正确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起促进作用,故排除。选项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鲮鱼是鲦鱼的天敌,生物学家把鲮鱼和鲦鱼放进同一个玻璃器皿,然后用玻璃板把它们隔开。开始时,鲮鱼兴奋地朝鲦鱼进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咣”地碰在玻璃板上,不仅没有捕到鲦鱼,而且把自己碰得晕头转向。碰了几十次壁后,鲮鱼沮丧了。当生物学家悄悄地将玻璃板抽去之后,鲮鱼对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鲦鱼却视若无睹了。几天后,鲦鱼因有生物学家供给的饲料依然自由自在地畅游着,而鲮鱼却已经翻起雪白的肚皮漂浮在水面上了。该实验佐证了 </p><p>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p><p>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p><p>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p><p>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动物只是一种本能活动。从材料中的实验可知,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而动物没有,故①③;②④是人和动物的共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缅因州关于反奴隶制的大讨论,激发了比彻·斯托夫人的创作灵感,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小说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材料说明</p><p>①经济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②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p><p>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④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就从客观上需要废除农奴制,彻·斯托夫人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表明经济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小说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开车的人最怕汽车相撞出事故,所以没有汽车事故的未来一直是尖端技术研究的目标。最近,科学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到2026年人们将会拥有一辆永远也不会相撞的汽车。材料体现了( )</p><p>A.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p><p>B.人们想得到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制造出来</p><p>C.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p><p>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意识必须借助于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故选项A观点错误;选项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选项D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央文明办提出,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重阳之敬老,要在这些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p><p>①有利于彰显节日文化内涵,打造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p><p>②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民族的精神与情感 </p><p>③实现了与时俱进,确立了民族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p><p>④能够让道德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民族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一直存在的,不是因为该主题活动而确立的,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该说法夸大了该主题活动的作用,故排除。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人们更好的理解节日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①②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扶贫脱贫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扶贫先扶精气神”,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苦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有管好“脑子”,要把争取和凝聚人心,把教育、科技文化扶贫贯穿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贯穿始终,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扶贫先扶精气神,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为脱贫致富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p><p>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扶贫先扶精气神,消除贫困的文化因素,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p><p>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扶精气神解决文化贫困,转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实现脱贫致富。</p><p>【解析】本题以精准扶贫,走好最后一公里为话题,从文化生活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与生活的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即可。具体说来,主要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p><p> 材料一 在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在重大节日期间是否应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爆竹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污染和资源浪费。 </p><p>  材料二  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法律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民 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级有序,刑不上大夫”等,既是我国传统法律文 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措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沿着其特有的轨迹缓慢演进:西周、春秋 时代以“礼治”否定了殷商时代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时代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礼 法合治”或称“德法合治”又是对秦朝“专任法治”的否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 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p><p>(1)在材料一中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p><p> </p></div></div>
<div><p>【答案】(1)答案一:不能取消。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应该得到继承。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节日符号之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不应该被禁止。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在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④在春节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增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p><p>  答案二:应该取消。①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必须禁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民俗文化,采取一些新颖健康的庆祝方式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③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我们要摒弃这种习俗。④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利于厉行勤俭节约,减少铺张浪费,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p><p>(2)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应该正确对待。 </p><p>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德法兼治等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容相通,符合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是我国法治建设可资借鉴与利用的重要资源;积极发掘和改造传统法律优秀文化,可以丰富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容,加快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有与现代法律意识相违背的皇权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特权思想等;这些落后思想和腐朽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有消极和阻碍作用,要自觉摒弃。</p><p>【解析】本题以我国传统佳节春节期间的烟花燃放以及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为话题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p><p>(1)本题要求考生在材料一中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比较开放,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明确的是本题即可倾向于不能取消,也可以倾向于倾向于取消,但是相应的分析要用不同的理论。如果倾向于取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进行说明;如果要是倾向于取消,可以从正确对待文化的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意义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看待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既看到于今天法律文化相通的方,也应该看到对今天法律文化的建设不利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加入了控制上网时间、低碳环保生活等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热心志愿服务、远离毒品、践行垃圾分类等内容也在守则中亮相。还有,勇于发表见解体现出了基础教育对个性培养的关注,而红灯停绿灯行、不抄袭不作弊等表述,更加具体详细,为中小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p><p>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倡导的内容,影响中小学生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践行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p><p>③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践行《中小学生守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倡导的优秀文化,为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p><p>【解析】本题以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加入了控制上网时间、低碳环保生活等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为话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作用,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因此考生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党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