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47:12

安徽省蚌埠铁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春夏秋冬雨露霜雪,2 000多年前的先人观天时万物,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曾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被人们奉为“圭臬”。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立,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节气中所体现出来的天、地、人合一的共生理念,绵延至今。</p><p>这说明(&#xa0;&#xa0; )</p><p>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p><p>②传统文化注重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p><p>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p><p>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p><p>A. ①②</p><p>B. ①③</p><p>C. ②③</p><p>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先人观天时万物,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曾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被人们奉为“圭臬”,节气中所体现出来的“天地人”合一的共生理念,绵延至今。这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③④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是错误的;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跨越50年的时空,雷锋精神历久弥新。长期以来,某校坚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公德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说明传统文化(  ) ①都能顺应历史的变迁发展②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④能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选项表述错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够顺应历史的变迁发展。只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才能够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故排除④。根据题目某校坚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公德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24孝中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故事。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p><p>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p><p>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p><p>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p><p>④践行孝道的方式要因时而变</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24孝”,强调对“孝”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基本内涵,但是又要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方式要因时而变,③④符合题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①错误;民族精神才是中华民族之魂,②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地名文化源远流长,比如武汉市一元路、二寨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等地名,承载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给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这是因为这些老地名</p><p>①作为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与当代人生活及精神需求对接</p><p>②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p><p>③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p><p>④营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继承,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这是因为这些老地名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与当代人生活及审美需求对接,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故①③符合题意;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主要是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不仅仅是因为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且材料未强调地域文化特色,故②不符合题意;这些老地名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故④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不赞成现代汉语词典中加入英语词汇。其实英语词汇中加入汉语词汇早已是事实,suan pan(算盘)是最早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之一,还有tofu(豆腐),Fengshui(风水)等,后来Dama(大妈),Gelivable(给力),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等词汇也加入了英语词典。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有( )<br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影响力增强的基础<br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逐步融合趋同<br />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r />④对外来文化我们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度。</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一方面,英语词汇中加入汉语词汇早已是事实,另一方面,一些汉语词汇也加入了英语词典,从这里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文化影响力增强的基础,故①入选。对于有人反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加入英语词汇,这种做法不合适,对外来文化我们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度,故④入选。②选项中“融合趋同”表述错误。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宜昌的土家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今土家族人民通过创办民族节庆活动,使古老的民族文化找到了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民族节庆活动( )<br />①是表达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br />②是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窗口<br />③是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r />④是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文化遗产是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选项表述错误,各国之间互派学生和访问学者是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题目中,民族节庆活动是表达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窗口。故①②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24日,“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大败倭寇”等中华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首次以绘画的形式呈现,作品内容囊括了数千年中华文明史。这样做旨在</p><p>①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p><p>②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p><p>③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p><p>④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发展</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以绘画的形式呈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大败倭寇”等中华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这样做旨在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故②③选项表述与题意相符。①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8月,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他的作品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特征,并且在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兼具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化特征。这启示文学创作者要 ①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各种优秀文化成果 ②把握好当代与传统的关系,勇于创新 ③大胆想象,追寻超越现实的科幻力量 ④大胆创新,避免传统文化的影响。</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小说《三体》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特征,并在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兼具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化特征,这说明文学创作者要把握好当代与传统的关系,勇于创新,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各种优秀文化成果,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中追寻超越现实的说法不对。④中避免传统文化影响的说法不对。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负大任,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赴死,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义气……展开古诗文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构共振。家国一体的思想(  ) 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共同的要求和不变的内涵 ②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在时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具体表现。</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史书典籍的记载,再到古诗文的浩瀚长卷,这说明家国一体的思想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具体表现,故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排除;③说法错误,家国一体的思想属于意识范畴,是一种精神力量,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够是表扬甚至是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文艺批评“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是因为( )<br />①商业标准与艺术标准是不能统一的两种标准<br />②文艺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br />③文艺批评应当坚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br />④文化会因商业性程度提高使其艺术水平降低。</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二者可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④选项表述错误,文化的商业性程度与艺术水平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题目中,文艺批评“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是因为文艺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艺批评应当坚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故②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甲骨文记忆”展览精选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具有代表性的甲骨珍品65件,包括祭祀、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主题,通过展示甲骨实物、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学者研究成果集锦以及器物等,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甲骨文记忆”展览</p><p>①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p><p>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p><p>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p><p>④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题肢②说法错误,中国典籍丰富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题目中,“甲骨文记忆”展览一方面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故③④入选。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获表决通过。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成为中国的第8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也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下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正确的是(&#xa0;)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各国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 ③各国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①③正确;不是各国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故排除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电视剧《老农民》展示了8亿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作家高满堂为了创作《老农民》走了六个省份,采访了曾经的工作组组长、人民公社社长等200人;通读《乡土中国》、《暴风骤雨》、《创业史》……他秉承现实主义之笔,把共和国60年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波折、迂回、疼痛、沉重,把历史的光亮、人民的光彩,都浓缩在了黄河岸边的“麦香村”。这给我们进行文化创作的启示是(  ) ①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从群众生活中汲取营养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农村题材文学创造经验 ④坚持文化创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挥先进文化导向作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展示了8亿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 把共和国60年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波折、迂回、疼痛、沉重,把历史的光亮、人民的光彩,都浓缩在了黄河岸边的“麦香村””看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从群众生活中汲取营养,坚持文化创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挥先进文化导向作用,②④适合题意;①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天演论》、创办《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 从文化角度看,我们“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 )<br />①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br />②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br />③是促进、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br />④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过程。</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从文化角度看,我们“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表明了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是促进、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故②③入选。①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表述的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p><p>我们汉字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造型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继承、完善和发展。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汉代书法分为章草、真书、行书,都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楷书、行书、草书在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继承革新的过程。</p><p>(1)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p><p>(2)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1)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p><p>(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p><p>【解析】本题以我国汉字的悠久的历史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回顾能力。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p><p>(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回顾能力。根据所学的知识,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然后再结合本题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向善就是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它是人内在的最高的道德品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正能量。</p><p>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慈善指的是一种基于发自内心的爱而对他人进行的无偿救助,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济互助。慈善是和谐社会里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慈善是一直存在的,是国民进步的一个标志。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并且弘扬慈善文化。</p><p>材料二 乡贤文化扎根乡土,蕴含着爱国爱乡、敬业精业、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浙江省象州县有2100多年的历史,当地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挖掘“乡土记忆”,夯实乡贤文化根基;展现“身边好人”,发挥新乡贤力量;围绕乡贤主体,打造乡贤文化示范基地,通过碑刻、雕塑、长廊等形式,推动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人们好善乐施。</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弘扬慈善文化的社会意义。</p><p>&#xa0;</p></div></div>
<div><p>【答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打造乡贤文化示范基地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人产生积极影响。</p><p>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的全面发展。</p><p>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p><p>【解析】本题以向善是人内在的最高的道德品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正能量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注重考查考生辩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要组织好答案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弘扬慈善文化的社会意义。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考生要解答意义类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塑造人生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等知识点。然后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p><p>&#xa0;&#xa0;&#xa0;“江南忆,最忆是杭州。”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p><p>&#xa0;&#xa0;&#xa0;材料一&#xa0;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同时为了体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要求,一场饱含江南风韵、诗情画意,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在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的湖光山色中徐徐展开。《春江花月夜》、《梁祝》、《高山流水》、《天鹅湖》、《欢乐颂》等中外名作,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p><p>&#xa0;&#xa0;&#xa0;材料二&#xa0;G20杭州峰会是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而开,却辅以文化盛宴,用文化艺术来滋养,可谓匠心独运。文化艺术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无论是色彩、音符,还是线条、舞步,都能跨越时空的障碍,消除语言的藩篱,互通情意、鼓舞人心、激发斗志,从而连接南北、跨越鸿沟,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让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p><p>(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交融对话的正确方式。</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阐释“全球经济治理需要文化艺术滋养”的合理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②认同和尊重中华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华文化。③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④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⑤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艺术可以鼓舞人心、鼓起斗志,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互通情意、跨越鸿沟,携手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③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p><p>【解析】本题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交融对话的正确方式。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设问指向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交融对话的正确方式。从文化多样性方面,考生着重需要表述出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角度进行分析;文化传播角度可以从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阐释“全球经济治理需要文化艺术滋养”的合理性。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作用的知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性的信息,在根据所学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故考生主要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以及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蚌埠铁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