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46:23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2016年12月12日在京举行,习近平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因为</p><p>①家风家教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p><p>②家风家教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p><p>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p><p>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p><p>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②④选项表述不是题目的原因,排除。题目中,习近平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因为家风家教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故①③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陪伴中国人走过30多年,全家围坐看春晚成为很多家庭除夕夜不可或缺的内容。每年的春晚人们总有这样那样不同的评价,春晚难办,很重要的难在“众口难调”。因为</p><p>A.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p><p>B. 人们真正需要的是高雅文艺,而非通俗文化</p><p>C. 春晚应该充分反映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创新</p><p>D. 办好春晚应坚持以我为主,不能迎合观众需求</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们,对春晚褒贬不一,说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故A选项符合题意,应选;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说法错误,春晚应该创新,排除;D说法过于片面绝对,文化工作者要关注群众的生活,理解群众的需求,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右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详细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及痛悼。这体现了</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6cdd7aae/SYS201801021844056834604334_ST/SYS201801021844056834604334_ST.001.png" width="326" height="2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民族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p><p>B. 人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p><p>C. 文化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p><p>D.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民族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不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不是材料要表述的,B项不选;文化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详细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及痛悼,这反映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家王蒙曾说:“百十年来谈中华文化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汉字。汉字给我们的信息量实在是太丰富了,它既是一幅美术作品,也表达着声音,还表达着历史的典籍,表达着已经不能够说话的那些人的智慧和感情。”可见汉字具有的重要价值有(   )</p><p>①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p><p>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理解材料主旨,用好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材料我们可得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无穷魅力的体现,②③符合题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故①错误;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④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29日,“第二节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在湖南大学举行。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张岂之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我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传承,创新,发展。”由此可见</p><p>A. 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p><p>B.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p><p>C. 文化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发展</p><p>D. 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选项错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在于文化创新。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我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传承,创新,发展。”由此可见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律的权威源自人们的内心拥护和真诚的信仰。“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应</p><p>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p>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③在科学文化陶冶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p><p>④把强化公民法治信仰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与题意不符,材料未强调通过科学文化陶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④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由此可见</p><p>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p><p>②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p><p>③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对人们的影响就总是积极的</p><p>④礼仪修养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标志</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同时体现了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①②适合题意;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它对人们的影响不容易改变,但不一定总是积极的,③是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p><p>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p><p>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p><p>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p><p>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题目通过比喻的手法说明了世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另一个方面也告诉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故本题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入选。③选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文化传播的问题。④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本题正确答案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个人的选择,汇成心灵的暖流、点亮道德的星空。两年多来,有面对歹徒“争做人质”的教师和干部,有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的少年,有累倒在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的法官,有让迷路老太靠在腿上睡了一小时的民警。这些平凡人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p><p>A. 要承袭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p>B. 坚持多元化指导,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p><p>C. 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p>D. 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身边小事做起,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两年多来,有面对歹徒“争做人质”的教师和干部,有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的少年,有累倒在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的法官,有让迷路老太靠在腿上睡了一小时的民警。这些平凡人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身边小事做起,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故D入选。A错误,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全盘继承。B错误,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C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fb8af067/SYS201801021920304748837582_ST/SYS201801021920304748837582_ST.001.png" width="235" height="14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传播文化不能单纯搞商业运作</p><p>B. 发展文化应更多地注重多样的传媒工具</p><p>C. 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p><p>D. 要把大力发展经典作品作为重点</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漫画中,一人问导演,皇上他们全家的故事您都拍了两遍了吧?导演说,反正大家乐过就忘了!从这幅漫画中可以看出传播文化不能单纯搞商业运作,需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故A入选。B选项强调传媒工具的重要性,排除。C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选表述不恰当,经典的不一定都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可见</p><p>A.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显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p>B.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p><p>C. 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p><p>D. 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因为梅兰竹菊各自有其自身高雅的品质,故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可见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故B入选。A选项中“显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2017年2月7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逸之风;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情怀,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中国诗歌史。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本次《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节目。这一热点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p><p>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请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这句话的合理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去中国化”易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去中国化”易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旗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需要继续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④反对“去中国化”,有利于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顺应了人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p><p>【解析】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节目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的正确性。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要充分解读,材料中,习近平强调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里的“去中国化”着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认,故考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着重可以围绕传统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几个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一部名为《红色气质》的微电影横空出世,引发影视界和舆论的关注与好评。作为献给党95岁生日的礼物,《红色气质》将家国情怀贯穿到整部影片中,在9分05秒的片长中,每一帧、每一秒,都是历史瞬间的珍贵记录,更是红色气质的传承弘扬。</p><p>材料一:《红色气质》运用现代科技和独具匠心的构思,将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散发出独特的红色魅力。《红色气质》没用一个电影明星,却“动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众多的革命英烈,他们比任何明星都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他们是明星,是历史的明星、国家的明星,是光照家国情怀永不泯灭的恒星!</p><p>材料二:历史照片,人物讲述,跨越时空,同志“相聚”,亲人“重逢”,三维特效,新媒体理念支撑……《红色气质》匠心独运,让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散发出无穷的魅力。《红色气质》微电影按照院线标准制作,电视、络与移动终端等平台都可传播,人们爱看、爱传、爱议,从中感受到红色正能量的巨大感召力,温暖生活,激励人生。</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红色气质》的成功对我国红色电影发展有什么启示。</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这启示我国红色电影创作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加强文化创新,才能使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②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启示我国红色电影发展要高度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运用,扩大红色电影的影响力。③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启示我国红色电影必须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让老百姓爱看、爱传、爱议。④我国红色电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播红色正能量。</p><p>【解析】本题以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一部名为《红色气质》的微电影横空出世,引发影视界和舆论的关注与好评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红色气质》的成功对我国红色电影发展有什么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为什么要这样做。故本题中,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着重可以从文化发展的实质、科技对文化的作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以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角度进行展开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