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爱迪生说:“我这一生行将结束,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在世的这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p><p>①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 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p><p>③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要通过牺牲自我价值来实现社会价值</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爱迪生的人生哲学强调不断工作,揭示大自然奥秘,为人类造福,说明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利用社会条件去实现人生价值,①不符合题意;实现社会价值并不一定要牺牲自我价值,④观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时表示,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之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是因为</p><p>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p>③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社会制度</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社会主义改革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所以①②符合题意;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基本矛盾,③观点错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代诗人元稹在诗《蚁》中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下列与诗句寓意相似的是</p><p>A.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势而制</p><p>B.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p><p>C. 以行而求之,因知以进行</p><p>D.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该诗句描述蚁子的力气虽然很小,但是年复一年的啃噬也会形成祸患,其力量可以贯通江河海洋使其漏水,慢慢的吞食蛟龙鲸鱼使其陷入死亡的困境,这体现了要注重量的积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D也体现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符合题意;A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符合题意;B体现了要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18日凌晨,云南大理发生多次地震,其中三级以上5次,最大5.0级。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p><p>①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p><p>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p><p>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p><p>④就具体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静止的</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④选项表述错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专家指出:“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故A入选。</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静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1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征</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据此完成小题。</p><p>【1】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一论断的依据是</p><p>A. 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p><p>B. 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p><p>C. 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p><p>D. 哲学能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2】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耍承认</p><p>A. 物质决定意识,有了物质就有了意识</p><p>B.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p><p>C. 物质依赖于意识,有意识才有物质</p><p>D. 物质存在于意识之中,意识先于物质</p><p>【3】习近平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坚持了</p><p>A. 实践的观点 B. 革命的观点 C. 阶级的观点 D. 历史的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p><p>【1】D</p><p>【2】B</p><p>【3】A</p><p>【解析】</p><p>【1】试题分析:这一论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哲学的重大作用,其依据是哲学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符合题意;AB都不是哲学的作用,不符合题意;哲学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为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因此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p>【2】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再有意识,因此B符合题意;意识是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意识,只有有了人类社会才产生意识,因此A认为有了物质就有了意识的观点是错误的;CD皆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反的,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B。</p><p>【3】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并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坚持实践的观点,A正确;BCD都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特点,但不是其科学性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三五”的规划过程,大约历时两年半时间,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最终成文公布。这一过程表明</p><p>①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过程是一个推翻原有认识获得新的认识的过程</p><p>③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④编制流程的完整性能够验证并保障认识的准确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意,五年规划的编制,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方能最终提交至全国人大审议,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原有认识基础上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并不是推翻原有认识,故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编制流程即过程的完整性不是检验并保障认识正确性的标准,故④错误。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使命。为此,要坚持“九二共识”、厦对“台独”这一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应该让彼此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p>①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事物间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p><p>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p><p>④正确处理矛盾双方对立统—关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描述了两岸关系这一矛盾体既有对立的关系又有统一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不能让对立的属性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这说明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矛盾双方的关系以及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才能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因此③④符合题意;矛盾既有对立的关系又有统一的关系,因此必须协调好矛盾双方的关系,①认为矛盾不能调和的观点是错误的;材料是在描述矛盾双方既具有斗争性也具有同一性的关系,而②观点只描述了同一性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既定目标,也是我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在充分肯定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看到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着力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丈生态工程要向这些地区倾斜;要以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通过输出劳务、发展产业、加强培训、推动创业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门路。</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谈谈如何搞好扶贫工作。</p><p> </p></div></div>
<div><p>【答案】要承认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既要看到扶贫工作的成绩,又要看到扶贫工作的任务依然繁重,还有更大的困难需要克服。(4分)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着力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问题。(4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为贫困人口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道路。(4分)</p><p>【解析】试题分析:题设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提建议,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观。矛盾观主要包括以下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的观点。材料中“在充分肯定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看到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这说明搞好扶贫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必须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材料中“要着力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说明扶贫工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材料中“以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帮助贫困人口“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门路”,说明扶贫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1967年,在“523办公室”领导下,中国启动了抗疟项目。屠呦呦担任疟痍研究小组组长。她带领团队研究了超过21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又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最后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素。然而,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在1971年10月,他们获得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这个结果标志着青蒿素发现上的突破。之后,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承担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篙素高十倍,但复发率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氲青蒿素。这一成果,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获奖之后,屠呦呦表示,青篙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p><p>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青蒿素研发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青蒿素的研发成果是屠呦呦及其团队在长期实验和临床中获得的。(3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与疟疾的斗争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对青蒿素的认识不断深化。(3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屠呦呦及其团队在实验和临床中验证了青蒿素的抗疟性能。(3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青蒿素的研发是为了挽救数亿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3分)</p><p>【解析】试题分析:实践的相关知识包括以下几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由材料可知,关于青蒿素的认识是屠呦呦团队在长期的研究、实验和临床中获得的,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描述在团队不断实践,人类与疟疾不断斗争中不断深化了对青蒿素的认识,最终研制出能够治愈疟疾的新药,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描述了对青蒿素的药性不断进行试验,说明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描述了“这一成果,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青蒿素的研发是为了挽救患者。</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