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43:48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哲学,其基本特征是(  )</p><p>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p><p>②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p><p>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p><p>④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p><p>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三,即特征之一是: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特征之二是: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征之三是:它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三个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由此可见,①③符合题意,应选;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漫画《自降一辈》中的观点,从哲学基本派别上看属于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3e28a9c4/SYS201801022017529733214528_ST/SYS201801022017529733214528_ST.001.png" width="266" height="13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辩证法    D. 形而上学</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考生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叫“爹”和股票“跌”;“兄长”和股票“凶涨”并没有联系,漫画的人主观臆造联系,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需要哲学思维。这说明</p><p>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p><p>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p>C. 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D.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A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阐述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B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 ,需要哲学思维。其强调了哲学的作用,故说明了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故C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看法中,属于世界观的有①人是命,天注定②摩擦生热③水往低处流④存在即被感知⑤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p><p>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④⑤</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通过世界观的含义和特点可以发现,①④⑤属于世界观;②③研究的领域不是整个世界,故不属于世界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上述材料中“拍脑袋决策”属于</p><p>A.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p><p>B. 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p><p>C.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p><p>D. 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朱熹说:“理生万物”,“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朱孟二人的观点(  )</p><p>①都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p><p>②都否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p><p>③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p><p>④体现着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p><p>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朱孟二人的观点进行分析,朱熹的观点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理念产生的,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而孟子的观点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即认为人的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由此可以推断出②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可以说明</p><p>①哲学与科学艺术是相互决定的 </p><p>②哲学对艺术和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p><p>③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受哲学思想的影响</p><p>④有了哲学思想,就是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哲学与科学艺术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④选项表述错误,其表述过于绝对。题目中,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说明了哲学对艺术和科学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②③选项入选。选C。</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72.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30.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p></td><td style="width:194.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具体科学</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研究对象</p></td><td style="width:130.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整个世界</p></td><td style="width:19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的某一特定领域</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任务</p></td><td style="width:130.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揭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p></td><td style="width:19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作用</p></td><td style="width:130.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td><td style="width:19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72.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36.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p><p>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p><p>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p><p>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p><p>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p><p>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错误,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必须学习哲学,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而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不是二者构成哲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理学之后诸卷》一书共14卷,是亚里士多德对“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研究,因将其编排在《物理学》之后而得名。下列对《物理学》《物理学之后诸卷》的理解正确的有(  )</p><p>①两者研究对象不同 </p><p>②两者均属于自然科学知识 </p><p>③两者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p><p>④两者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物理学之后诸卷》一书是亚里士多德对“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研究;故《物理学之后诸卷》不是自然科学知识,排除②。④选项表述错误,二者不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两者研究对象不同,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故①③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p><p>A. 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p><p>B.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p><p>C. 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p><p>D. 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前者不是强调客观条件,而是强调“天意”这种客观精神,后者不是强调主观条件,而是强调人的主观意志,A项错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死生”“富贵”都是由“天”决定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万物皆备于我”强调万物都以我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故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B项正确;前者不是唯物主义观点,C项错误;后者不是强调意识反映物质,是强调意识决定物质,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知”与“智”是一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智慧便无从谈起;而没有相应的智慧,知识再多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哲学是“智慧之学”,要将具体知识转化为哲学智慧,应该</p><p>A. 用哲学取代其他的具体知识</p><p>B. 对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p><p>C. 抛开具体知识思考整个世界</p><p>D. 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具体知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所以,要将具体知识转化为哲学智慧,应该对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B符合题意;哲学以具体知识为基础,不能取代具体知识,也不能抛开具体知识思考整个世界,AC错误;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具体知识,还是具体科学知识,不等于哲学,D不合题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南开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外国哲学博士生导师李教授在“知南开,知哲学”系列讲座中以自己的求学生涯入题,联系个人生活实际,讲授哲学之大用“哲学无事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系。哲学尽管烤不出面包,却可以给我们带来甘美的精神食粮,让我们确立坚定的信念,并得到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净化,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p><p>(1)为什么说“哲学无事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系”?</p><p>(2)联系李教授的人生感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哲学之大用”的认识。</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②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说“哲学无事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系”。(2)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解析】本题以相关言论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的作用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两个小题进行考查。</p><p>(1)本题要求考生回答为什么说“哲学无事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系”,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哲学无事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系”的观点强调的是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考生可从哲学的产生和哲学对我们生活的作用的角度进行作答。</p><p>(2)本题要求考生联系李教授的人生感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哲学之大用”的认识,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李教授的人生感悟主要讨论的是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因此考生可以从真正的哲学的作用和哲学的任务两个方面解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他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恒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p><p>材料二   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p><p>(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p><p>(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p><p>&#xa0;</p></div></div>
<div><p>【答案】(l)材料一说明自然科学研究受世界观的支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受哲学世界观的制约, 材料二说明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p><p>(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一方面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存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哲学又指导具体科学,并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研究的方法由世界观决定,具体科学研究的方法要以方法论为指导,</p><p>【解析】试题分析:</p><p>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题目分别从自然科学家的感受和哲学家的感受两个角度、自然科学的作用和哲学的作用两个侧面全面揭示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