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43:25

陕西省榆林一中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智能手机“核”战再次升级,由“四核之争”升级至“八核大战”。有专家指出,八核手机是拼硬件规格孕育的“怪胎”。如果硬件之间不协调、软件优化不到位,单纯提高CPU核心数不但不能提高手机性能,还会带来发热量过大、电池持续时间短等问题。这说明</p><p>①搞好部分就能带动整体的发展                    ②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p><p>③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                    ④科学思维方法决定事物的发展</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如果构成事物的各要素以有序的和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整体的功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若单独追求某一要素,不顾全整体,会导致整体功能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如果硬件之间不协调、软件优化不到位,单纯提高CPU 核心数不但不能提高手机性能,还会带来发热量过大、电池持续时间短等问题”,说明单纯追求某一硬件的升级,不但没有提高整体的性能,反而影响了系统功能的发挥,所以②③符合题意;①中的“就能”过于绝对,④强调了思维方法起决定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所以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p><p>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p><p>B.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特质</p><p>C.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p><p>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适合题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是错误的;B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适合题意;D不符合材料要求;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是人类对茫茫宇宙进行探索的重要部分。此番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的证据确凿的双黑洞,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出了新方向,并对理解星系和类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进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进一步佐证了(    )</p><p>①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p><p>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p><p>③人的意识只有突破规律的制约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p><p>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番人们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了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此番的发现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出了新方向,这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①正确;人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不选;“突破规律的制约”观点错误,意识也没有直接现实性,③不选;人们能够发现双黑洞,这说明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这进一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元史》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可见,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雾霾。现代科技则告诉我们,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天气现象,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这意味着(    )</p><p>①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p>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不一样 </p><p>③人们对雾霾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p><p>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天气现象,这说明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正确;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有可能是一样的,②不选;材料表明古人对雾霾的认识是错误的,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不选;材料中人们对雾霾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p><p>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p><p>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p><p>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p><p>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的发现并不决定老马识图的客观性,①不选;材料中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②正确;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③正确;马不是人,老马之“智”不属于认识,老马之“智”不源于人的实践活动,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p><p>A. 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p><p>B. 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p><p>C. 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p><p>D. 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物质是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当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故A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说法错误,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排除;C、D是二者的区别,而不是联系,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遭遇严峻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p><p>材料二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东南沿海Z市把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城市、生态之城”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出台《Z市生态城市建设十年规划》,提出要运用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与持续发展,着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建造创业创新、又富又美的国家级生态城市。</p><p>(1)联系材料一,结合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过程,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p><p>(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观点,说明Z市出台的《Z市生态城市建设十年规划》的合理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来源于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并在其基础上深化和发展。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深化。</p><p>(2)一方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生态城市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p><p>【解析】本题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回答本题,考生结合材料,可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在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深化等角度进行说明。</p><p>(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城市建设规划,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把认识生态城市建设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仁爱孝悌,传承祖宗古训;重学尚贤,突出文脉相继;科普教化,增强村民素养;民俗表演,彰显文化底蕴;白话故事,凝聚价值取向;热歌劲舞,展现时代气息——意在满足村民的多样文化需求,引领乡村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礼堂在浙江遍地开花。面对快节奏生活对乡村的影响,文化礼堂以休闲娱乐文化活动让人放松心境;面对开放社会给乡村带来的人伦文化负面冲击和价值冲突,文化礼堂起到了价值重建和引领的重要作用。乡村价值引领是文化礼堂建设的关键,它能让村民在此精神家园里丰富精神生活,构筑精神支柱,坚守乡村的精气神。</p><p>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分析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既要重视多样化,又要重视核心价值引领的依据。</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乡村文化礼堂建设要立足整体,满足村民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核心价值引领关系村民的精神生活和乡村的精气神,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必须抓住乡村价值引领这一关键内容,来提升文化礼堂建设的整体功效。</p><p>【解析】本题以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乡村文化礼堂建设要立足整体,满足村民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必须抓住乡村价值引领这一关键内容,来提升文化礼堂建设的整体功效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徐州市未来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一城两翼”的特大城市,构筑“一主五副”紧密城市圈,形成“两轴一带”城镇体系主骨架。“一城”,即把徐州城区做大做强,“两翼”,即建设贾汪和双沟两卫星城,使之成为两个增长极。建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向两翼扩大发展的特大城市框架,做到主城强,两翼丰;通过建设“一城两翼”,构筑“一主五副”,统筹安排,优化组合,实现徐州发展的整体跨越。</p><p>徐州市的区域规划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在徐州市的区域规划中,着眼于徐州的整体发展,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徐州市统筹安排,把全市区域布局规划为“一城两翼”“一主五副”,形成徐州发展的整体格局;一城、一主也突出自身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徐州确定“一城两翼”“一主五副”布局,突出发展特色,优化组合,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一城两翼”“一主五副”形成合理有序的结构,使徐州发展的功能具有趋向优化的特征,有利于促进整体功能的发挥。</p><p>【解析】本题以徐州市未来的城市总体布局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系统优化方法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徐州市在城市的总体区域规划中,着眼于徐州的整体发展,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徐州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把全市区域布局规划为“一城两翼”“一主五副”,形成徐州发展的整体格局;徐州市在城市的总体区域规划中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确定“一城两翼”“一主五副”布局,优化组合,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徐州市在城市的总体区域规划中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一城两翼”“一主五副”形成合理有序的结构,使徐州发展的功能具有趋向优化的特征等角度来说明徐州市的区域规划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看着朱婷和林莉们齐刷刷抬脚轻叩冠军奖台,正在备考的我,眼泪夺眶而出、肆意流淌。略显稚嫩的中国女排从逆境中奋起,杀出重围,最终夺取里约奥运金牌,靠的不只是一流的技能,更是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场上场下、教练队员,在国旗下集结,为祖国而征战;团结如一人,配合似双手;无论对手如何强大,都毫不畏惧,敢于亮剑;不管比分落后多少,都每球必拼,决不放弃。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教练组审时度势,合理调配阵容、打法和战术,通过精妙的指挥贯彻自己的意图;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如虹的气势,将自己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发挥到极致,将教练组的意图变成精彩的比赛过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我也该振作起来了。</p><p>结合材料,说明意识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教练组审时度势,合理调配阵容、打法和战术,通过精妙的指挥贯彻自己的意图,队员们将教练组的意图变成精彩的比赛过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如虹的气势,将自己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发挥到极致,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p><p>【解析】本题以中国女排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意识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材料中的女排精神是一种意识,它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考生可从教练对球队的改造及其影响、高昂精神对球员的激励和影响作用等两方面解答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省榆林一中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