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43:24

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央视在播出《朗读者》之后,还在广州、北京等地设立了朗读亭,它形似复古电话亭,是一个专门的流动录音棚,里面有简单的录音和隔音设备,面向全体市民开放,每一个愿意读书的人都可以进去朗读。由此可见</p><p>①文学艺术重归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情感</p><p>②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p><p>③朗读亭构建了一个朗读的空间,为大众提升朗读技巧提供平台</p><p>④朗读亭是电视节目的延伸和大众化,增强了大众的文化体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朗读者》播出后产生的影响说明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故选项②符合题意;朗读亭面向全体市民开放,每一个愿意读书的人都可以进去朗读,说明朗读亭构建朗读的空间,为大众提升朗读技巧提供平台,故选项④符合题意;选项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③不符合设置朗读亭的目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近年来中国戏曲发展面临困境,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而戏曲的变化却没与跟上时代,因而生存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了不让戏曲消失,我们必须(     )</p><p>①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p><p>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p>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④对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改造和剔除</p><p>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①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②符合题意,这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③符合题意,这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④符合题意,这就是“去其糟粕”。因此保留②③④,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1月27日,全国家庭情景剧展示活动在北京颁奖。该活动以“传播科学家教、弘扬家庭美德、培树良好家风”为主题,活动的开展(  )</p><p>①是基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p><p>②能使文化直接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力量 </p><p>③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p><p>④是基于文化是促进个人成长,塑造完美人格的助推剂</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弘扬家庭美德、培育良好家风”是基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正确;文化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力量,②不选;“弘扬家庭美德、培育良好家风”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③正确;文化有正误之分,优秀文化才是塑造完善人格的助推剂,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读出了其故乡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们领略了其故乡红高粱的质朴与热烈……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这说明(  )</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p><p>B. 优秀文学作品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p><p>C. 不同地域的文化渐趋融合</p><p>D. 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描述了作家的文化创作反映了乡土民情,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描述文化作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融合,C排除;材料没有描述民族精神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追溯历史,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这体现了                                                       </p><p>①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南文化的包容性  ②人口迁徙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p><p>③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  ④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特性完全相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地理环境并不决定文化的包容性,①不选;“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这体现了人口迁徙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也体现了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②③正确;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特性完全相同表述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会放慢,而文化往往会“逆势上扬”,人们会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因此我们不能仅从经济利润角度来衡量文化的作用。这说明(  )</p><p>①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②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p><p>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选项①没有看到文化的两重性,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选项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选项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表明</p><p>①读书能提髙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②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书籍具有的特有功能</p><p>③读书能够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p><p>④积极参加阅读活 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材料中“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体现了读书能提髙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阅读活 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选A;②不选, 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③不选, 因为只有读优秀的书籍才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游客可以先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多媒体数字影院感知其壁画,以便缩短游客窟内停留时间,减少破坏。数字展示中心的开放告诉我们              (   )</p><p>A.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 文化创新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p><p>C. 科技进步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    D.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A项不选;文化创新并不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B项不选;数字中心的展示有利于减少对壁画的破坏,这告诉我们科技进步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C项正确;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p><p>①2017年10月1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p><p>②2017年10月4日,2017央视中秋晚会开幕 </p><p>③尚德中学2017年4月下旬举办学校运动会 </p><p>④到网上参加“双11”网购      </p><p>⑤华山的自然风光    </p><p>⑥欣赏中国好声音</p><p>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⑥</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属于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①不选;中秋晚会开幕属于文化现象,②应选;举办校运动会属于文化现象,③应选;参加“双十一”网购属于经济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④不选;华山的自然风光属于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⑤不选;欣赏中国好声音属于文化现象,⑥应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标志的是(   )</p><p>A.传统文艺    B.传统思想    C.传统建筑    D.传统习俗</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我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本题选C。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对现代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A、B、D都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他吞服曼陀罗,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具有麻醉作用。这说明</p><p>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p><p>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p><p>C.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p><p>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的做法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适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种忧患意识,一直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p><p>A.深厚民族性   B.鲜明时代性</p><p>C.特有包容性   D.相对稳定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种忧患意识,一直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这些行为的选择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为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p><p>①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 </p><p>②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p><p>③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p><p>④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能透视其精神世界,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错误,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这表明 </p><p>①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p><p>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p><p>③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独树一帜   </p><p>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中对于《黄帝内经》的阐述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①正确;《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而成,这表明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②正确;实现文化创新不必一定要独树一帜,③不选;《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内容丰富,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p><p>A. 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p><p>B. 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p><p>C. 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p><p>D. 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并没有指明大众传媒的最大优势所在,A项不选;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未必都是真实的,B项错误;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C项错误;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因而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这启示我们(   )</p><p>①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p><p>③文明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力量   ④行走是文明的展示和汲取</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说明文明的展示需要中国人自身的行为,④正确;文明需要我们每一个平时的行为习惯来表达,③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表述不准确;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②不科学,所以正确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话语。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于是,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这表明 </p><p>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中华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p><p>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①正确;世界各国兴起学习汉语热,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有时世界的,③正确;②说法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答案C正确。</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某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该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历史古迹保护和开发、街区复原和翻新、传统技艺发现之旅等方式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借鉴了其他发达城市的文明建设经验,使得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让这个历史厚重的故都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其次该市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平台,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后各街道、社区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化社医”等活动,通过改善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市民参与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了该市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成功。</p><p>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是如何促进文化创新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立足实践。通过开展各种不同的社区街道活动,让城市文化建设落到实处。</p><p>(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新特点相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现其现实意义,彰显城市文化的悠久和新活力。</p><p>(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发达城市建设的积极经验,取长补短发展城市文化。</p><p>(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发动人民群众投身到城市文化建设中,促进城市文化发展。</p><p>(5)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借助电子信息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扩大文化影响力,发展城市文化。</p><p>【解析】本题以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该市立足实践,通过开展各种不同的社区街道活动让城市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该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现其现实意义;该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发达城市建设的积极经验;该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动人民群众投身到城市文化建设中,促进城市文化发展;该市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借助电子信息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发展城市文化等角度说明该市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p><p>材料: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化一绝。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一首首动人心扉的诗词让我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有的选手放弃比赛回家陪伴病重的母亲,身患重病的普通农民更从诗词中获得与癌症抗争的力量,有的中学生以读诗为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成长……</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诗词涵养个人心灵的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国古诗词的传承能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国民素质。</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古诗词中蕴含的古人智慧对个人素养产生持久的影响。</p><p>③古诗词中的情怀对个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生活中践行古诗词中所包涵的优良品格与修养。</p><p>④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古诗词中的品格和修养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p><p>【解析】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古诗词的传承能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国民素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古诗词中的情怀会对个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古诗词中的品格和修养对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起到促进作用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9月3日至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概念。“古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沿途各国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基础上建设的“新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通过扩大商业贸易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既要充分吸收中亚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提升中华文化在中亚各国的影响力。</p><p>【解析】本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通过扩大商业贸易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中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来促进文化交流;既要充分吸收中亚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提升中华文化在中亚各国的影响力来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回答。</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