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八中度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 )</p><p>①世界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p><p>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p><p>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p><p>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文化多样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文化多样性,世界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①④项符合题意;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优秀和腐朽之分,不是什么性质的文化都 值得弘扬,②项说法错误;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民族文化鲜明特色。文化又是世界的,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年一度的《中华之光》是央视推出的一个大型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旨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该活动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 ( )</p><p>①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性 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p><p>③激励我们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p><p>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均不是该活动向外传达的信息,①②不选;该活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这是激励我们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也表明我国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文艺、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之所以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p><p>①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p><p>②是我国民族身份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③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p><p>④印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趋同的历史趋势</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我国之所以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身份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故②③入选。①选项错误,夸大了文化遗产的作用。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天是母亲节。在母亲节这天,泰国人送母亲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在母亲节这一天,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p><p>①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共同性</p><p>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p><p>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p><p>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不同的国家在母亲节这天对母亲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是送母亲茉莉花或者康乃馨,而中国人在母亲节这一天,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故③④入选。①②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朝鲜族过年家家贴春联,烹饪丰盛的菜肴,吃“八宝饭”,除夕全家通宵达旦守岁,弹伽倻琴,吹洞箫;白族过年,从除夕起就开始互拜、赠送礼品;景颇族过年期间举行“打靶”比赛……材料表明各民族的春节 ( )</p><p>①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价值追求、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p><p>②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让我们领略不同的文化韵味</p><p>③是民族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p>④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是展现民族成就的重要标志</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表明各民族的春节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价值追求、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让我们领略不同的文化韵味,①②正确;民族节日不是民族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民族成就的重要标志,民族节日并不是,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习近平</p><p>“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 ——吴良镛</p><p>上述材料告诉我们的共同道理是 ( )</p><p>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②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p><p>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p><p>④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p><p>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这说明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正确;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但材料侧重于强调文化遗产对于本民族的意义,不强调其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③不符题意;“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这是强调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p><p>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p><p>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①③入选。②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D。</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民族文化</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文化</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表现</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原因</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结论</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7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p><p>A.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p><p>B. 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p><p>C. 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p><p>D.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蕴含着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映象》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有其共性的一面。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共性,AB项均强调文化的个性,与题意不符;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不是都能得到世界认可,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被誉为“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的中国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线条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之后,中国书法经周代的金文、石刻文、简帛,至秦代出现了“写法苛刻”的小篆和“书写方便”的隶书。</p><p>字形方正、法度谨严、笔画分明的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的一次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汉代兴起的草书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两晋书法家的行书“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代的书法艺术对前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从而推动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跨入到新的境界。此后,中国书法艺术在宋元明清时期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发展。2009年9月,中国书法艺术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当今,随着汉字书写工具的变化,特别是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加之应试教育的功利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书法教育面临巨大冲击。有人建议,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要光大书法艺术就应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一部分进行考核。</p><p>(1)你是否赞成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p><p>(2)在汉字书法受到冲击的今天,试就如何光大中国书法艺术提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1)答案示例一:赞成。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能引起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重视,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但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并不是光大中国书法艺术的唯一途径。</p><p>答案示例二:不赞成。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中小学应重视传承汉字书法艺术。但是,中国书法艺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在书写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加之,不同的人由于审美观念、文化素养等不同,对同一书法艺术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目前,还没有一个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统一标准。因此,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是不恰当的,不能将此作为光大书法艺术的唯一途径。</p><p>(2)①将书法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②开展对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活动。 (只要是符合要求的答案,均可酌情给分)</p><p>【解析】本题以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是否赞同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本题考查考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考生赞同也可以反对。如果选择赞同,可以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加以说明;如果反对,则可以从目前,还没有一个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统一标准的角度加以分析即可。总而言之,不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都应该要紧扣材料辩证分析。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就如何光大中国书法艺术提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将书法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或者开展对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活动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特定族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p><p>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大量流动,城市语言和方言的生态环境也发生急剧变化:一是普通话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普通话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的语言;二是方言的使用场域日渐萎缩,使用能力也日渐衰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推广普通话,贬抑方言”;另一种意见是“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p><p>材料二:乌镇因互联网而更加驰名中外,互联网因乌镇而更加古香古色。乌镇的闻名得益于它一直努力打造文化名镇,不断探索古镇保护开发的新模式,注入新的元素,不断提升保护开发的品质和内涵,创造了古镇保护开发的“乌镇”模式。今天的乌镇,不仅保留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而且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传承着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呈现着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同时乌镇也紧跟时代和世界的步伐,不断创新,在文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漂亮的动作:如建设乌镇大剧院,改造古戏台,打造乌镇文化创意区等。如今的乌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凸显了独特的魅力,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与悠久的中华文化交流融合,开拓了新境界。</p><p>(1)针对材料一中的两种意见,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阐明你支持“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的理由。</p><p>(2)结合材料一中的两种分歧,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p><p>(3)在学习乌镇打造文化名镇经验时,某市提出要“借鉴乌镇经验,打造特色名市”,结合材料二,从矛盾观的角度为该市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方言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p><p>②方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p><p>③方言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使用方言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p><p>(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受到的教育等不同,所以对使用普通话或者保护方言的态度不同。②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或“价值判断影响价值选择”)。人们对普通话或者方言的不同态度正是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做出的选择。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对于使用普通话或者保护方言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该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推广使用普通话或者提倡保护方言应该做出既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又合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择。</p><p>(3)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本市特点,切忌照搬照套。②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现乌镇经验与本市特点的有机结合。</p><p>【解析】本题以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特定族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特征、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设问指向阐明你支持“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的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根据设问中的方言可以看出,本题主要从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角度回答,并结合材料分析方言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使用方言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p><p>(2)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谈谈你的认识,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然后分析材料中的分歧属于社会意识、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范畴,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p><p>(3)本题考查矛盾观的角度,设问指向在学习乌镇打造文化名镇经验时,某市提出要“借鉴乌镇经验,打造特色名市”,为该市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角度思考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