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上述观点( )</p><p>①承认了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②没有看到文化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p><p>③肯定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④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材料中的观点看到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但认为“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是错误的,没有看到文化以经济并非是亦步亦趋的,否认了文化具有的独立性,故①②符合题意;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故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是否为人类所特有的,故排除④。所以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表中的变化说明(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9.5pt"><td style="width:52.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古代</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当代</p></td></tr><tr style="height:57pt"><td style="width:5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法治</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p></td></tr><tr style="height:77.25pt"><td style="width:5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德治</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儒家思想认为德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以维护尊卑等级秩序为目的的“仁”</p></td><td style="width:178.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德治国的原则,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p></td></tr></table><p> </p><p>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p><p>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p><p>③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p><p>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同时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不是鲜明民族性的特点,故排除。③选项观点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p><p>①2017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p><p>②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p><p>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居民活动 </p><p>④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 </p><p>⑤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p><p>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洲各国</p><p>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⑥</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属于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①不选;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是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②不选;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居民活动是文化现象,③正确;“共铸诚信”征文活动是文化现象,④正确;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是文化现象,⑤正确;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洲各国是政治现象,不是文化现象,⑥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市为了弘扬孝道,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有“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埋儿奉母”,讲的是汉代人郭巨为节省粮食供奉母亲,决定埋掉儿子。很多网友大呼接受不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新时代的孝文化应该摒弃传统孝道而从头开始 </p><p>②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孝道是时代的包袱</p><p>③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 </p><p>④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干“很多网友大呼接受不了”,说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孝道是时代的包袱,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故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对待孝文化需要批判性继承,排除;④说法错误,文化创新是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庆期间,高二老师布置了以《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为主题的政治小论文,班级同学在图书馆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从篇名判断,最符合论文主题的是( )</p><p>A. 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 B. 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p><p>C. 2017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 D. 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并不能体现大众传媒与公民素养之间的关系,A项不选;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不能体现大众传媒与公民素养之间的关系,B项不选;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并不针对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之间的关系,C项不选;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能体现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的关系,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七夕节”虽然是我国地地道道的传统节日,但似乎越来越缺少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像西方舶来的“情人节”,商业味也越来越浓郁。鲜花、化妆品、烛光晚餐……这一趋向给我们的警示是( )</p><p>A.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B. 文化创新应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p><p>C. 要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防止推崇外来文化</p><p>D.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文化创新不能古兽本民族传统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合理成分,C错误。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 )</p><p>①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 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p><p>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p><p>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表明汉字是人创造的,也为人类所特有,这说明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①正确;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材料中没有反映,②不选;文化不是物质力量,是一种精神力量,③错误;汉字是人类所创造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 )</p><p>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p><p>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p><p>③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决定因素</p><p>④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一个民族只有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故①②选项入选。③选项错误,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力量。④选项错误,文化不能决定政治、经济。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蓽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诗句中与习近平强调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p><p>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p><p>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习近平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文化创新,故排除。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强调传统文化的特点,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诗、宋词和元曲,它们的句式、长短不一样,这是变,是风尚;但押韵、平仄的规范,辞藻中的典故,那种与《诗经》《楚辞》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气质,却是不变的。这说明( )</p><p>A. 中华文化积淀着民族的精神追求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p><p>C.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D. 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有正确的态度</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额表述,虽然唐诗、宋词和元曲,它们的句式、长短不一样,但是其押韵、平仄的规范,辞藻中的典故,那种与《诗经》《楚辞》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气质,却是不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故B选项入选。A、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C选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249.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点</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要求</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0.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继承性</p></td><td style="width:198.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0.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相对稳定性</p></td><td style="width:198.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0.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民族性</p></td><td style="width:198.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td></tr></table><p> </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p><p>家风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的建设、传承,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创新。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榜样,他们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孝顺家长、文明礼貌、热爱生命、坚强勇敢……</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倡导良好家风的必要性。</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良好的家风,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p><p>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良好习惯的培养。</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良好的家风,能使孩子感受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受益终生。</p><p>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p><p>【解析】本题以家风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倡导良好家风的必要性,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良好的家风有利于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良好习惯的培养;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良好的家风,能使孩子感受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受益终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党的十九大代表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十九大记者会上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文物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p><p>材料二:南平历史悠久,是闽江源头、“双世遗”武夷山所在之地、朱熹宋慈故里、 山水生态之城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闽北传统村落保护的形势严峻, 部分文化 遗产处境濒危。为此,20l7 年全国“两会”期间,闽北籍全国人大代 表提出议案,建议加强闽北传统村落化保护与传承扶持力度。议案指出,闽北古 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看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的经典 理论和精湛的建造技艺, 集中展现了闽北特色风情,体现了闽北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p><p>通过上述二则材料, 运用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理由。</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加 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具有重要意义。②传统文化具 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闽北传统村落文化,有利于展现闽北特色风情和传统文 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p><p>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 统建筑文化,展现闽北特色风情。</p><p>【解析】本题以文化遗产保护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特征、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闽北传统村落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展现闽北特色风情等角度进行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在我国,有很多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于如何存续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同学们收集到如下两种观点。</p><p>观点一:存续和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创新过节的形式,努力营造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良环境,以此来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p><p>观点二: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也必然要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实现存续和弘扬。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要体现包容性,主动吸取它们的积极成分,但我们也绝对不能失掉民族固有之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p><p>材料二:伟大的抗日战争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彪炳史册,而为这一英雄史诗作伴奏的是一大批抗战歌曲。“九一八”事变后,音乐家聂耳亲自到了义勇军队伍,亲身感受到他们用血肉筑长城的精神和勇气,创作出了《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着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一经问世就传唱不衰并远播海外。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后蜚声世界,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首歌,后来美国又把它与美国的《美丽的美利坚》、法国的《马赛曲》等定为同盟国胜利之日预定的音乐节目广播歌曲。</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你说一说上述两种观点的正确性</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文艺创作。</p><p> </p></div></div>
<div><p>【答案】(1)观点一的正确性:①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而文化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注重创新过节的形式。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所以要努力营造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良环境。</p><p>观点二的正确性: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对观点一、观点二分析中答对其中3点给满分)</p><p>(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艺创作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艺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③文艺创作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p><p>【解析】本题以传统节日的存续和弘扬及《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为话题,以文化创新贯穿二段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造的主体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观点一的正确性考生可从创新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而文化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注重创新过节的形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所以要努力营造让年轻一代领悟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良环境等角度进行说明。观点二的正确性考生可从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等方面进行回答。</p><p>(2)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文艺创作,考生可从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艺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艺创作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等方面进行论述。</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