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质量调研(期中)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p><p>①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p><p>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立业根基</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是指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③适合题意,①错误;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立业根基,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并成为后来海派文化乃至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源和根基。这主要反映出</p><p>①不同区域文化具有自己明显的个性和特色</p><p>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p><p>③不同的区域文化通过交流借鉴吸收而渐趋一致</p><p>④文化交流可以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p><p>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并成为后来海派文化乃至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源和根基。这主要反映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②④适合题意,排除③;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说明</p><p>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p><p>③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反作用 ④广大农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反作用,①③适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孙中山先生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下列说法和上述精神内涵相吻合的是</p><p>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p><p>C.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D. 吴越同舟、众心成城</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孙中山先生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A不适合题意;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了勤劳勇敢,B不适合题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体现了自强不息,C适合题意;吴越同舟、众心成城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D不适合题意。</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389.2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1.25pt"><td style="width:5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涵</p></td><td style="width:310.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名言警句</p></td></tr><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5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团结统一</p></td><td style="width:310.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p><p>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p></td></tr><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5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好和平</p></td><td style="width:310.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p><p>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p></td></tr><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5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勤劳勇敢</p></td><td style="width:310.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p></td></tr><tr style="height:33pt"><td style="width:5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自强不息</p></td><td style="width:310.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td></tr><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5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爱国主义</p></td><td style="width:310.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p><p>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中华大地,地域辽阔,仅汉语方言就可以分为四川方言、吴越方言、江浙方言、西北方言、东北方言等大大小小的近千种。方言如同人群中独特的DNA,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我国方言</p><p>①魅力独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p><p>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p><p>③绚丽多彩,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p><p>④千差万别,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华大地,地域辽阔,仅汉语方言就可以分为四川方言、吴越方言、江浙方言、西北方言、东北方言等大大小小的近千种。这说明我国方言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①适合题意;方言如同人群中独特的DNA,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我国方言绚丽多彩,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③适合题意;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央视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再次引起万千网民书写汉字的热潮。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p><p>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见证</p><p>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 ④汉字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发现,②③适合题意;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①错误;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民是文化创作的基础,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启示我们要</p><p>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p><p>②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p><p>③尊重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p><p>④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的文化需求</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①④适合题意;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②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不是广大文艺工作者,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文化创新</p><p>A. 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p><p>B. 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p>C. 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p><p>D. 决定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A错误,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是错误的;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C适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p><p>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②要把发展创新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基础</p><p>③要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p><p>④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①③适合题意;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是错误的;文化创新的立足点是社会实践,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文化生活角度理解,这要求我们</p><p>①理解个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平等交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p><p>③求同存异,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④海纳百川,充分吸收各方文化</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告诉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要有包容的心态,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①③适合题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②错误;我们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有益成果,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创新的活水应该来源于</p><p>A. 社会实践 B. 优秀传统文化</p><p>C. 外来文化 D. 创造者的灵感</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活水应该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全景展示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生长流变的历程。该片在带给观众有益的茶文化知识和启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茶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分享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p><p>①“茶文化”传播有利于实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p><p>②“茶文化”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p><p>③“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情感的集中表达</p><p>④“茶文化”可以为文化交流提供重要载体和借鉴</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该片在带给观众有益的茶文化知识和启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茶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分享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这说明“茶文化”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茶文化”可以为文化交流提供重要载体和借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②④适合题意;①中的融合统一说法错误,排除;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和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藏书的国家之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收藏史书典籍的伟大,在于使文明和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由此可见,收藏史书典籍</p><p>①可以见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传</p><p>②可以记载发展轨迹,成为文明的基本标志</p><p>③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的魅力</p><p>④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的血脉</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收藏史书典籍可以见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传,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的血脉,①④适合题意;文字可以记载发展轨迹,成为文明的基本标志,②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p><p>①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p><p>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④文化总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①④错误;新的文化业态形成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②③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我可能遇到了假的XX”…,2017上半年的这些流行语,你都“怼”上了吗?网络热词多为社会热点新闻、新知识、新观点的浓缩或概括。这表明</p><p>A.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p><p>B.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始终是同步的</p><p>C. 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p><p>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网络热词多为社会热点新闻、新知识、新观点的浓缩或概括。这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D适合题意;A、C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B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下列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述,正确的有</p><p>①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实事求是为核心</p><p>②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p><p>③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日益丰富、焕发活力的根本途径</p><p>④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的重要保证</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通过分析发现,②④是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正确表述,①③是错误的;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清明期间,网上祭奠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正悄然发生新的变化。这表明</p><p>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仍产生现实影响</p><p>②传统习俗已经过时正在为时代发展所抛弃</p><p>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p><p>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正悄然发生新的变化。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④适合题意。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③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网课”的出现</p><p>①表明网络教育将取代传统教育方式 ②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p><p>③使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课”的出现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②④适合题意;网络教育并没有取代传统教育方式,①错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古训“成家立业”,把成家作为立业的前提,而成家就要有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子。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步入社会就业后都想方设法购买一套甚至多套房子,而长期租房的极少。这表明</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p><p>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p>④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步入社会就业后都想方设法购买一套甚至多套房子,而长期租房的极少。这表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①③适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不是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点点蚕食。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这不仅仅是“乡土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乡愁乡思”。由此可见</p><p>A. 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p><p>B. 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文化的衰落</p><p>C.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p><p>D.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着“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这说明“乡韵”精神是通过村落体现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C适合题意;A不符合题干主旨;经济决定着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B是错误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精神产品。你认为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p><p>①2017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3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市开幕</p><p>②2017年7月8日,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③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中国福建厦门举办</p><p>④自2017年9月1日起,三大通信运营商开始取消国内电话长途及漫游通话费</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通过分析发现,①②属于文化现象;③是政治现象,④是经济现象,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的暑期,电影《战狼2》口碑和票房一路飙升,成为一部世界级的作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战狼2》的成功,得益于这部电影主创人员的敬业拼搏和电影本身的专业而精良的制作。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吴京直接跑到了非洲,找来了真狮子,真坦克,为了电影效果炸掉了一百辆汽车……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趋成熟,只有更加尊重观众、尊重市场的良心作品,才能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p><p>《战狼2》的成功,也是中国强国之梦的成功,是时代精神的成功。对国家强大的认知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这部影片是一把钥匙,让很多人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让中国强大起来的那一份自豪感。这是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p><p>爱国主义反映了中国民众内心最传统的精神基因。《战狼2》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借助好莱坞手法技巧和表述方式,讲了一个关于中国爱国主义的故事,从而顺应了广大中国民众当今的社会心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加上欧美文化的枝叶,并用现代高科技浇灌,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p><p>(1)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战狼2》的成功对文化创作的启示。</p><p>(2)《战狼2》是一部在世界格局下完美阐述爱国主义的电影。请简要分析新时期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要立足社会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战狼2》尊重观众、尊重市场,内容贴合现实,制作精良专业,获得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p><p>②要植根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不断创新。《战狼2》把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强国之梦结合起来,顺应了广大中国民众当今的社会心理。</p><p>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战狼2》借助好莱坞手法技巧和表述方式,运用现代高科技展现作品,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p><p>(2)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p><p>【解析】本题以电影《战狼2》的成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途径、爱国主义等知识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角度,设问指向《战狼2》的成功对文化创作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要依据材料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词,或者材料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通过设问中的“文化创新”“文化创作的启示”可以看出,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可以从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战狼2》的成功进行分析。</p><p>(2)本题设问指向分析新时期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运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丢掉了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p><p>请结合“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②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保持创新活力,成为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p><p>④中华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p><p>【解析】本题以“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等知识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对“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