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上学期检测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事例。这些狼孩,有的虽已七八岁,甚至十几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这类事例说明</p><p>A. 狼孩的脑子天生是笨的,不聪明的</p><p>B. 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p><p>C. 狼孩没有同外部世界接触</p><p>D. 狼孩没有参加社会实践,不可能产生思维;</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或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狼孩不会说话,不会思维说明没有参加社会实践,不可能产生意识,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p><p>A. 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p><p>B. 在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p><p>C. 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p><p>D. 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体现了在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B适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对题意的简单重复,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气预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 科学”。这说明( )</p><p>①真理具有相对性</p><p>②人类永远无法获得真理性认识</p><p>③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p><p>④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①符合题意,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 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说明了真理具有相对性;②表述错误,“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说法错误;③表述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不容混淆;④符合题意,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 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为获得的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成灾。从认识论说,这是</p><p>A. 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p><p>B. 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p><p>C. 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p><p>D.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真理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它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意义上,真理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事物,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理。人们为获得的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成灾。从认识论说,这是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叫做反物质。1928 年秋拉克预言了反物质的 存在,1997 年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上方 3500 光年处,发现有一个反物质源,2002 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说明( )</p><p>A. 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的</p><p>B.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p><p>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p><p>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反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D项符合题意;世界的本质是物质,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类可以有意识地认识自然,B项与题意不符;C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形势,总的来说,“当前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问题。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p><p>试用辩证唯物论有关道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的态度。</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的态度反映了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5分) ②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指导实践,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突出位置。(5 分)</p><p>【解析】本题考察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要求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的态度。学生通过认真审读材料,不能难发现材料介绍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态度的原因,说明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态度和措施则说明了意识具有的重大反作用。所以本题学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所具有的反作用角度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态度的正确性。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有理有据,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然灾害每年都会对我国部分地区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给我们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人们曾经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于是人们开始总结经验,逐步转变防灾抗灾观念,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防灾抗灾工作思路。一方面,利用卫星,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和预报各种自然灾害,运用动力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预测、预报自然灾害的路径和强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灾害的实时信息,做到预报准确,决策科学。另一方面,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夯实防灾抗突基础,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一整套诸如人员避险转移等内容的预案和处置制度。</p><p>请说明我国在防灾抗灾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防灾抗灾要以各自然灾害运动的规律为依据,而不能人为割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实践。在防灾抗灾中,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在防灾抗灾中要反对那种试图消灭自然灾害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也要防止强调客观困难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每点5分,共15分,如果答到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哲学依据可以酌情加分)</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说明我国在防灾抗灾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是,是如何做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涵的额较大进行说明。然后可以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的角度进分析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