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上学期检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p><p>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p><p>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化趋同</p><p>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④适合题意,③是错误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这启示我们</p><p>①文艺创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p><p>②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p><p>③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p><p>④文艺创作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①②适合题意;③④也有利于文化创新,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反腐败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其热度已经超越电视剧作为一个文艺作品的范畴而成为社会话题。该电视剧的走红表明</p><p>A. 现实生活是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源泉</p><p>B. 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p><p>C. 直面社会矛盾是文艺成功创新的根本</p><p>D. 信息技术推动着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以反腐败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其热度已经超越电视剧作为一个文艺作品的范畴而成为社会话题。该电视剧的走红表明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B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A、C、D材料均为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28日,李克强在奥克兰总督府会见新西兰总督雷迪时强调,中新两国都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联通人类的梦想,中方愿同新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密切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交流,使中新友好与合作在新形势下更上一层楼。这表明</p><p>①各民族文化应完全不同 <br />②对待各民族文化应坚持一律平等原则</p><p>③各民族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br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中新两国都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联通人类的梦想,中方愿同新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密切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交流,使中新友好与合作在新形势下更上一层楼。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没有先进、落后之分,③④适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①错误;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彩纷呈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击中了当前反腐的社会心愿。该剧的热播表明(  )</p><p>①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 </p><p>②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立足于社会生括实践</p><p>③观众的喜好是评判艺术作品优秀与否的根本标准 </p><p>④当前反腐的社会心愿是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源泉</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人民的名义》击中了当前反腐的社会心愿而热播,这表明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也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①②正确;实践是评判艺术作品优秀与否的根本标准,③错误;社会实践是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源泉,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p><p>这几档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创新思路,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用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用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诉求,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p><p>但也有网友对这些节目提出了批评:有网友指出,这些节目的制作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还有网友认为主持人“尽说些漂亮而毫无营养价值的话”,或者吐槽其把“备课材料”念出来。网友们的不同评价,对文化类节目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p><p>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释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p><p>【解析】本题以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的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考查范围,把握关键信息“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双重作用、对待态度、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角度思考分析,然后分析回望和反思的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p><p>材料一 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等靠要的心态严重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扶贫先扶志”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扶贫必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要在扶德、扶智、扶志、扶能上用真功。</p><p>材料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提升质量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提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雪域高原到戈壁大漠,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p><p>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带一路”所体现的思想是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时代内涵,坚持了与时俱进。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华民族以和谐精神与其他民族和睦共处,并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③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和平发展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每点4分)</p><p>【解析】本题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提升质量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重要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本题要注意关键词指向教育,分别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等角度思考分析,并注意结合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开启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新时代。</p><p>民法总则编撰过程中,尊重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道德理念融入到民法总则中,让民法总则体现鲜明的民族高尚情操。在继承民法通则、民事单行法规的基础上,民法总则总结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经验,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作出规定,这些都鲜明体现出立法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法律文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时代精神。</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分析民法总则的编撰过程。</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我国民法总则的编撰,融入了我国传统的核心道德理念,延续了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传统,总结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经验,在继承民法通则的基础上完成了民法总则的编撰。</p><p>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民法总则的编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抓住时代特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了我国民事立法的与时俱进。</p><p>【解析】设问要求分析民法总则的编撰过程。考生分析时要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结合材料,我国民法总则编撰融合了传统核心道德理念,体现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法总则的编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新的时代特征,体现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