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二中度第一学期 高二文科政治综合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真正的哲学家都是其所处时代的智者,他们抓住时代的问题,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度来观察问题;真正有影响的哲学体系都直接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地解决了它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这表明( )</p><p>A.哲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一门具体科学 </p><p>B.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C.真正的哲学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p><p>D.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A混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排除;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错误;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C适合题意,真正的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并非所有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书法家说过,读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不记得作品的文词,不记得每一笔画如何书写,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情性”,寓于“形质”的“情性”是书写者心声的最深刻的表露。由此可见( )</p><p>①“情性”可以剥离文词、笔画等“形质”而存在 </p><p>②“情性”可以通过文词、笔画等“形质”来表现</p><p>③作者应避免用“形质”来影响读者把握“情性” </p><p>④读者可以通过一定“形质”来品味作品的“情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精神活动、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并且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实现的,因此,书画家需要通过文词、笔画等“形质”来表达其“形质”,同时,读者通过对”形质“的把握,从而品味书画家的“情性”,了解书写者的心声。②④最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印度尼西亚素有“火山国”之称,火山喷发时,当地一些神职人员会将米、水果和蔬菜放到河里漂走,借此向火山献祭。希望神灵能够阻止火山喷发。下列选项体现的哲学思想与材料中神职人员的做法属于同一哲学基本形态的是 ( )</p><p>A. 子不语怪力乱神 B. 未有此气,先有此理</p><p>C. 气者,理之依也 D. 物是观念的集合</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神职人员的做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正确且符合题意; A C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牛顿经典力学的威力使一大批法国哲学家聚集在科学主义的大旗下,用机械论的观点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这种唯物主义学说 ( )</p><p>A. 没有坚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统一</p><p>B. 肯定了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p><p>C.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p><p>D. 在哲学基本问题关系上不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牛顿经典力学的威力使一大批法国哲学家聚集在科学主义的大旗下,用机械论的观点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这种唯物主义学说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正确且符合题意;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统一,A说法错误;BD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典故中的许多成语简短精辟,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下列能够同时体现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一组成语是( )</p><p>A. 画龙点睛与喧宾夺主,瑕不掩瑜与本末倒置</p><p>B. 返璞归真与审时度势,掩耳盗铃与鬼使神差</p><p>C. 实事求是与拔苗助长,统筹兼顾与顾此失彼</p><p>D. 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唇齿相依与闭门造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对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没有体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A、D没有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事求是与拔苗助长”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统筹兼顾和顾此失彼”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左传·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从哲学上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 ( )</p><p>A. 哲学是指导处理实践的艺术</p><p>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p>C. 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p><p>D.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从哲学上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人击鼓的次数不同,对人们产生的生理活动的影响不同,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洪荒之力”“小目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用语了,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p><p>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p><p>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p><p>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p>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②④项符合题意;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①项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研究显示,就阅读能力而言,18个月以下的孩子是不可能学会阅读的。所谓宣扬孩子从3个月起就能学会阅读的“育儿媒体”“那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育儿媒体” ( )</p><p>A. 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 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p>C. 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 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最新研究显示,就阅读能力而言,18个月以下的孩子是不可能学会阅读的,“育儿媒体却宣扬孩子从3个月起就能学会阅读的,那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想”,表明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育儿媒体”没有遵循孩子成才的规律,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B正确且符合题意;“育儿媒体”看到了事物 发展存在矛盾,但没有正确解决矛盾,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也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其它选项说法都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 )</p><p>A.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 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p><p>C. 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D. 真理是无条件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特点。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发展,所以不能知足。C正确;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有限的,B说法错误,故排除;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说法错误,故排除。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智慧城市是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和企业在此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由此可见 ( )</p><p>①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决于人的主动创造性活动</p><p>②智慧城市体系中形成的各种联系是客观的</p><p>③智慧城市的总体功能大于各微观系统功能之和</p><p>④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各部分间的联系是人为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不能取决于主观意识活动,①不选;联系是客观的,智慧城市体系中形成的各种联系是客观的,②正确;“智慧城市”说明城市各系统之间形成了优化的组合,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正确;智慧城市体系中,各部分间的联系既有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有自在事物的联系,④说法不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正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更多地谈论“中国责任论”:一些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表示希望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界定我国国际定位和角色,不做超出国情和力不能及的事,同时也不回避应尽的国际义务。理性务实扮演好中国的国际角色的主张,体现的哲理是</p><p>①要尊重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②要量力而行,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p><p>③要审时度势,正确把握事物存在的利弊两重性 </p><p>④实践决定认识,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p><p>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实事求是地界定我国国际定位和角色,不做超出国情和力不能及的事体现了要尊重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性务实扮演好中国的国际角色的主张体现了要量力而行,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选A。③④不合题意,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就是我们生活中用于炒菜的一种调味料——味精。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的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但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过量味精的摄入会抑制神经、妨碍骨骼发育,诱发高血压和糖尿病。味精能增加人类的食欲,但却会缩短人类的“保质期”。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p><p>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p><p>②事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必须立足于人们的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p><p>③味精成功实现了对食品鲜味的肯定及对人类“保质期”的否定</p><p>④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与贯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味精能增加人类的食欲,但却会缩短人类的“保质期”,这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与贯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①④适合题意;事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②是不科学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则幽默:海关官员拦住一位旅客,并问他是否带有应报关物品。“没有。”旅客答道。“您肯定没有么?”“当然。”“那么你身后的这头耳朵上夹着面包片的大象是怎么回事?”“先生,我的三明治里夹什么东西完全是我自己的事!”旅客的观点</p><p>A.正确,因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B.正确,因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p><p>C.错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p><p>D.错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一头耳朵上夹着面包片的大象,到底是大象呢,还是三明治呢?答案是肯定的,是大象,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旅客的观点是错误的,ABD均和题意不符合,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讲话中提出“中方把创新增长方式设定为杭州峰会重要议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目的就是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其实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从哲学上讲要改革、创新,就需要</p><p>①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现有理论和制度的限制</p><p>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行动的基础</p><p>③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相连,既有批判又有发展</p><p>④坚持辩证否定观,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不选,我们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而不是敢于突破现有理论和制度的限制;②不选, 因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行动的基础;我们要创新需要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相连,需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面子” 一词,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度,面子囊括了人的地位、财富、尊严、人格等,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外观表征,代表着他人、社会对自身的综合评价。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旧。这说明 ( )</p><p>A. 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像 B. 物质是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p><p>C. 物质决定意识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题干说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旧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不完全同步的,即具有相对独立性,故D项观点符合题意;A、C两项均强调物质,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也不符合题意,因为题干说的是意识没有变。故答案应选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而深化农村改革,就必须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放手让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p><p>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p><p>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p><p>③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p><p>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向群众学习</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强调发挥农民的作用,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题肢①正确。改革是关键,强调了主要矛盾的地位,故题肢②正确。题肢③不符合题意,上述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事物性质的问题,故排除。题肢④说法不符合题意,因为材料强调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而不是向人民群众学习,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络文学,无论与传统文学有多么不同,只要还是文学,那一定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就应该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钙质”。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p><p>①个性包含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p><p>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p><p>③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p><p>④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网络文学,无论与传统文学有多么不同,只要还是文学,那一定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适合题意;“只要还是文学,就应该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钙质”说明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③适合题意;②本身说法正确,但在题目中没有体现;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④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但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p><p>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p><p>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p><p>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价值观来引导</p><p>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人生价值,匡衡成了大学问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①,也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④,但主观能动性和正确价值观不能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故②③观点是错误的,故答案应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扶贫开放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精准扶贫。</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p></div></div>
<div><p>【答案】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要着力解决主要矛盾。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p><p>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既对立又统一,扶贫开发要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实惠。</p><p>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扶贫开发要坚持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扶贫。</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即矛盾的观点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主要矛盾原理要求着力解决主要矛盾、矛盾的含义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p><p>才能长大成人</p><p>白鸽要飞越几重大海</p><p>才能在沙滩上安眠</p><p>炮火要多少次掠过天空</p><p>才能换来永远的和平</p><p>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p><p>答案在风中飘扬</p><p>201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了一位歌手,他就是民谣音乐的王者Bob Dylan。上面是其代表作《在风中飘扬》的第一段,它代表了60 年代美国人民的反战呼声。从上个世纪不堪回首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没有在出现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预示着人类光明的未来。然而,最近几年,叙利亚内战等小规模战争仍不断发生。也许正如迪伦所唱的,炮火仍要无数次掠过天空,才能最终达到“永远的和平”。因此,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任何一场局部战争的停止,都将是和平实现的一个保障。</p><p>请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战争终将停止、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未来,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4 分)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注重量的积累。任何一场局部战争的停止,都是人类朝着光明未来迈出的一小步。(4 分)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面对挫折。局部战争是追求和平道路上的困难,我们要克服困难,悉心保护来之不易的和平。(6 分)</p><p>【解析】本题考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有关知识,学生首先要明确发展观所学的内容: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等。其次明确设问要求,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读材料,找到所体现的发展的哪些观点。依据歌词和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必将结束,和平必将到来,说明事物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和上升的;“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任何一场局部战争的停止,都将是和平实现的一个保障”,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准备和前提;在战争中我们渴望和平,也必将实现和平,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所以学生可以从以上角度组织答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制度安排是价值取向的体现。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制度的独立性也就失去了根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导航定向,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p><p>(1)结合材料,请从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据。</p><p> (2)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过程中,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你准备怎么做?</p></div></div>
<div><p>【答案】(1)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p><p>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p>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p><p>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2)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理论与实践</p><p>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只要答出其中的两条,即可得满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p><p>【解析】试题分析:</p><p>(1)本题考查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即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要求分析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据,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一种社会意识,是正确的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所以可以运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等角度组织答案;此外,可以从人生价值实现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p><p>(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从方法论角度,说明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过程中,你准备怎么做,属于措施类主观试题,注意点是立足于先生自身,回答时必须从方法论角度谈措施。学生可以回答: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等,回答两点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