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39:48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专题4.1传统文化的继承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红的春联、倒贴的福字,别致新颖的窗花,争奇斗艳的宫灯,人流如织的庙会……沿着传统的轨迹,中国文化的味道充盈着我们的生活,自古及今。这表明</p><p>A.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p><p>B.传统文化具有包容一切的特质</p><p>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p><p>D.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大红的春联、倒贴的福字,别致新颖的窗花”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沿着传统的轨迹,中国文化的味道充盈着我们的生活,自古及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曰:“学而不厌”“见贤思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反映了儒家开放的胸襟和求知精神,对我们在求知道路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表明</p><p>A.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p><p>B. 传统文化有保守过时的因素</p><p>C. 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有积极影响</p><p>D. 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的因素始终制约着人的价值取向</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未必都是精神财富,A项不选;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没有体现保守过时的因素,B项不选;材料表明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有积极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因素,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要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这是因为</p><p>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p><p>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p><p>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    </p><p>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反对“守旧主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开设书法、传统工艺等课程,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必须要继承和发展,①正确;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不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所以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增加相关课程和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③正确;反对“守旧主义”不是材料要强调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年农历8月1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 )</p><p>A. 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p><p>B. 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p><p>C.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p><p>D. 它具有相对稳定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相符,设问要求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而不是传统习俗,故入选。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传统习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传统习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姓氏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在凝聚力量、促进团结、拼搏进取、传播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了传统文化</p><p>①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p><p>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p><p>③其中的优秀思想,今天仍然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 </p><p>④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我国姓氏文化至今仍在凝聚力量、促进团结、拼搏进取、传播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①②③表述符合这一主旨;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表述错误。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对于中国人来说,随礼是人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名目繁多的酒席操办,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也使家庭苦不堪言,再次引起了官方的关注。下列关于“随礼”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随礼作为民族习俗要积极响应和勇于传承 </p><p>B.随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情感表达</p><p>C.随礼作为传统文化要大胆改革或者完全抛弃</p><p>D.随礼应顺应社会生活变迁并适时调整</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随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礼只有能够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现在的随礼,给很多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需要改革,D正确;A与题意主旨不符;B“敢于抛弃”错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节日,C错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引起争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p><p>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p><p>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对共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p><p>③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解析】本题以“去中国化”问题为背景,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特征、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p><p>为什么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考生可从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态度等角度进行分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民政部统计,2016年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期间,我国150个祭扫观察点共接待祭扫群众1338.7万人次,比2015年同期增长3.7%。从文化角度看,清明祭扫属于</p><p>A. 传统文艺的继承</p><p>B.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C. 传统习俗的继承</p><p>D. 传统思想的继承</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清明祭扫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2016年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期间,祭扫群众比2015年同期增长3.7%,这主要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C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错误;材料强调传统习俗的继承,并未涉及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故排除A、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言:“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该观点的文化生活依据是</p><p>A. 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一般高于现代建筑</p><p>B. 古建筑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p><p>C. 古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价值</p><p>D. 古建筑造型优美,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A项错误,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一般要高于现代建筑,不是古建筑的经济价值高于现代建筑;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项错误;题目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这主要是因为古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价值,C项正确;古建筑越往后越珍贵不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二十四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二十四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p><p>①传统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p><p>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践行孝道的方式要因时而变</p><p>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求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①表述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②错误;材料强调对“孝”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保留了基本内涵,但是又要做到与时代结合,不断丰富发展,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践行孝道的方式要因时而变,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春节期间,延续上千年的燃放烟花爆竹习俗因为一场影响范围甚广的雾霾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不少人认为,春节就图个吉利和快乐,少放点烟花爆竹并不影响辞旧迎新,反而可以让人们过个更清新的春节。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p><p>A. 通过适度改革,让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保持稳定不变</p><p>B. 通过文化创新,真正实现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p><p>C. 传承中华文明,使之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p><p>D. 让传统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变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A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说法错误,文化创新不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C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p><p>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p><p>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p><p>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p><p>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①不选;文物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就是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它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②正确;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其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③正确;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但并不能使国家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④不选;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p><p>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p><p>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p><p>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p><p>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该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发展中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他看到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也看到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这是他的结论的合理之处,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②不符题意;该学者的观点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祠堂是尊祖敬宗、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p><p>②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剔除与改造带有封建宗法性质的内容。</p><p>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文化的发展等有关知识,要求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学生要仔细审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依据文化的继承与文化的发展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即可。首先,一定要指出祠堂文化属于传统文化,为后面的答案奠定基础;其次,依据材料中传统祠堂文化的积极作用,指出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的作用;再次,礼堂文化的在建设的过程中,看到祠堂文化具有的两面性,坚持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要指出礼堂文化的成功还在于坚持了文化创新。学生可以从以上角度具体说明理由即可。</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p><p>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强大的生命力。</p><p>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③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p><p>【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认识类,问题指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识类的题目,可以从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解读材料信息,首先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然后结合题中春节组织语言进行分析;怎么做,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专题4.1传统文化的继承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