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A版)课时跟踪训练:课时检测(二十一) 联系观和发展观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项新研究发现,肠道细菌不仅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还会影响人的大脑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有规律食用益生菌食品,可改善大脑功能,提升辨识情绪能力,使大脑更能适应环境变化。该研究有助于研发新的饮食、治疗方式,以帮助提升大脑功能。这表明( )</p><p>①调整和优化事物之间的联系能促进事物发展</p><p>②大脑功能的提升离不开有规律的饮食安排</p><p>③新发现引导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p><p>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研发新的饮食、治疗方式的前提</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有规律地食用益生菌食品,可改善大脑功能,提升辨识情绪能力,使大脑更能适应环境变化,这说明调整和优化事物之间的联系能促进事物发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研发新的饮食、治疗方式的前提,①④符合题意;有规律的饮食安排有利于提升大脑功能,但不能说“离不开”,②是错误的;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由其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从1999年中国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一直到今天,我国的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从航天员出舱到2个航天器组合飞行等多个跨越。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说明了( )</p><p>A.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有量变必然就会有质变</p><p>B. 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事物发展的趋势</p><p>C. 事物运动的过程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p><p>D.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有量变未必就会有质变,A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事物发展的曲折性,B项不选;事物的运动不一定是事物的发展,C项不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D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把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汇集于推进诚信建设各方面各环节,力求在激励守信、惩戒失信上见实效。材料表明</p><p>①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注重量的积累</p><p>②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曲折迂回的</p><p>③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有机统一</p><p>④事物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p><p>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注重量的积累,①符合题意;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故②错误;“诚信制度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把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汇集于推进诚信建设各方面各环节”,说明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联系的普遍性,故①③符合题意;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但量变不一定必然引起质变,故④错误。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2017年中国社会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竞争力从依靠自然资源,到依靠制度,正逐步转向依靠文明。</p><p>不讲卫生、随处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遵礼仪、大声喧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外出旅游乱涂乱画,过度维权……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既影响了他人的利益,也给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抹了黑。</p><p>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为社会的进步状态,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照着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方式,善良、诚信、知礼、守法……都是其应有之义。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起点,整治不文明行为需要政府部门主导,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做文明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根除不文明行为。</p><p>(1)综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谈谈提升社会文明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的理由。</p><p>(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探究如何才能减少社会不文明行为。</p><p>(3)学校开展“做文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就这一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每个人的文明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应以自己的文明行为造福他人和社会。②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应以自己的文明行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增添正能量。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才能以自己的文明习惯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p><p>(2)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教育。③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p>(3)答案示例:①以微薄之力,让社会更文明。②从我出发,让文明传递。③创文明学校,建美好家园。</p><p>【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试题立足能力考查,紧扣时政热点;试题考查的主体知识、阅读容量、题目类型、设问表述和难易程度都凸显考纲精神。这启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做到常练基础知识、积累答题技巧,还要做到主干知识系统化,特殊考点加以巧记。同时考生也要关注社会,熟知时政热点、紧跟时代步伐。试题分设三个小题考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等有关知识点。</p><p>(1)本题要求考生综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谈谈提升社会文明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的理由,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应该明确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然后梳理知识,主要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再次,结合中亚各国经济往来进行分析,实现原理与材料的一一对应。</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探究如何才能减少社会不文明行为,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设问比较简单,属于课本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划定范围,依据文化生活课本第十课最后一目“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从课本中找出基础知识点回答问题即可。同时,还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3)本题要求考生就“做文明人”这一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宣传标语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宣传标语的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做文明人”进行设计。</p></div>
页:
[1]